這幾天,當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黨的17大召開的會場上作為主旋律奏響的時候,當全國人民都在熱議這個順應時代潮流、符合黨心民心的治國綱領的時候,會場內外也傳出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使人驚詫,讓人心憂。
大會開幕的第二天,17大代表、建設部部長汪光燾接受記者采訪,就當前的住房和房地產市場問題發表了一番談話,其觀點大致有三:第一,他認為,中國的住房和房地產制度改革是很成功的,世界上解決住房問題從來沒有這么快。1978年中國人均住房面積是7.8平方米,1993年人均才18多平方米,但現在每年人均平均增長1平方米左右;第二,中國房地產市場是否存在泡沫,這個問題需要冷靜的分析,還不能肯定;第三,當記者問是不是現在房地產價格太貴,已經讓老百姓買不起時,汪說,如果現在房子沒有銷售了,“你這個結論是可以的”,但現在還有人買,所以這個結論“不好說”。(10月17日《新京報》)雖然他也講到了分配方面今后還需要更加顧及公平的話,但我想,這只是捎帶說說,中心意思還是以上三條。
部長先生的這番見解與當前輿論對中國住房問題的普遍看法是大相徑庭的,與胡錦濤總書記在17大報告中“居民住房……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較多”的表述也是不一致的。所以聽說之后,未免驚詫,但細細想來,此話出自汪部長之口卻也不難理解。
汪部長自2001年12月開始主政建設部,至今已近六年,聽說不久就要退休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部長先生既負為民造房之責,當然希望卸任之后能有廣廈萬間皆庇天下寒士的政聲。但是偏偏時運不濟,他主政建設部的這六年,正是房價如脫韁野馬一路狂奔的六年、是無數居民望房興嘆或者淪為房奴的六年、是住房問題民怨沸騰的六年、是房地產開發商賺取暴利大發其財的六年、是中央數次宏觀調控都未奏效的六年!風口浪尖、千夫所指,汪部長想必是如坐針氈,憤憤不平、耿耿于懷之意在所難免,所以才有這次在17大上吐露心聲,以“舒憤懣”的一幕。
部長先生既位高權重,所管之事又關乎國計民生,其言其行,關系全體中國人民“住有所居”目標的實現。為天下蒼生計,為和諧社會建設計,其前日高論,竊思實有一駁之必要。
部長先生說,中國的住房和房地產制度改革不但成功,而且“很”成功,并舉現在每年人均住房面積平均增長1平方米的數據為證。
這個增長數字也許是確切的,但這并不能說明住房改革已使大多數中國人民享受到了年人均1平米的增長實惠,鑒于我國貧富差距迅速拉大的現實,任何只有人均而沒有引入收入組概念的、分階層的統計數據在證明一項政策措施的普惠效果時都是無力的。道理很簡單,假設有100個居民,他們一共擁有100,00平米的住房,那么按照以上方法統計就是人均100平米,但由于這100個居民收入差距是如此的大,以至于其中的1個人因為自己的富裕就購買占有了其中9999平米的房子,而另外99個人窮的加在一起才能購買1平米的房子,此時這100個人的人均擁有仍是100平米!這能證明一項公共政策的成功嗎?除非該政策本身就是要達到這樣的目的。
如果說這個例子太極端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太可能,那我們就再舉一個確實的統計例子:根據南京市2005年上半年的一項政府統計部門調查,2005年上半年南京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812.63元,比2004年同期增長27.4%,但在800戶被調查戶中,未達到平均數7812.63元的有536戶,占被調查總數的67%,也就是說僅占三成的調查戶擁有的比較高的收入拉動了整體水平的上升。(2005年7月20日《金陵晚報》)由此看來,不分層的統計是片面的,是掩蓋了很多真相的。汪所舉的這個人均數據并不能證明住房改革“很成功”。
部長先生認為,中國房地產是否存在泡沫是不能肯定的,這個問題要從供應和需求兩方面來考慮,“要從中國正在快速城鎮化過程中間,在中國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間去看待這個問題”。(10月17日《新京報》)
關于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問題,輿論幾乎已是眾口一詞,都在說泡沫已經形成并越來越大、破滅只是時間早晚。然而正所謂千人愕愕不如部長一人之諾諾,雖然話說得極為婉轉,但他的意思很明白:早幾年不就有人說泡沫就要破裂了嗎,但你看現在的市場形勢,不是供銷兩旺嗎?房地產泡沫?哪里有!
也許還是格林斯潘說得對:泡沫還未破滅之前,沒有人能夠證明經濟繁榮是泡沫!對部長的這一高論我不擬多說,我們就等著看最后的結果吧!
部長先生又認為,現在這個價格下還有人買房,因此房價太貴老百姓已經買不起的結論是“不好說”的。
不知道汪部長是故意裝傻還是本身弱智,他真的不知道至今不僅是富豪大款而且不少窮人也加入其中的買房隊伍仍然存在的原因嗎?他沒有聽說過那個傳遍了整個中國的關于一個美國老太太和一個中國老太太在天堂相遇后對話的故事嗎?那可真是個激動人心的故事,在這個故事的指引下,中國人明白了花明天的錢享受今天的“真理”。而且,“明天的錢”已經擺在面前了,這就是銀行的按揭貸款。
如果房價收入比已經很高,大多數老百姓確實買不起房,那么市場上當然沒有或很少有房屋的銷售了,這是一個非常準確的市場信號,證明房價真的太高了。但是如今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對著那些買不起房的人說:盡管買,我借錢給你,要多少有多少!那事情就另當別論了。國內各大銀行為了他們眼中的這塊“優質、高利”的業務肥肉,已經毫不顧忌安全性的原則和可能的金融風險,不顧購房者的還貸能力,濫發、亂發房貸。為了吸引還貸能力較差的客戶,零首付、個人循環授信等貸款方式花樣百出。當中央銀行意識到金融危機的臨近,試圖提高第二套房的首付比例以防范風險時,各商業銀行又在第二套房的認定上大做文章,千方百計維持房貸規模。低額的首付款加上雖經多次調控但仍然一路飛漲的房價給人們心理上帶來的恐慌情緒,大量的但卻是虛假的購買力便決閘而出。高房價的問題不是“不好說”,而是很清楚!
中國的住房問題已發展到危及民生、危及社會穩定的地步,這已是任何遮掩、粉飾都無法取消的不爭的事實!我們當然不能把責任都推到汪光燾一個人的頭上。但是,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大局糜爛至此,做為住房問題的主管部門,汪光燾及他領導下的建設部也是難辭其咎的。
問題的關鍵在于,近幾年來,建設部關于住房問題的指導思想一向是突出“市場“,輕視“保障”!把住房當作一種普通的商品,完全忽略了住房問題的基本民生性質,任憑它在房地產市場甚至是我國目前極不規范的房地產市場中經受狂風惡浪。對住房問題可能引發的社會危機麻木不仁、聽之任之。同時,在“行政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部門利益法制化”的歪風邪氣影響下,建設部也不遺余力的要從已經形成的“房地產利益共同體”所掠奪的暴利中分得屬于自己的一杯羹,這使得它在行使權力時屁股完全坐在了房地產開發商一邊,對他們的不法行為姑息包庇,在出臺政策貫徹中央對房地產業宏觀調控的指示時,故意含糊其詞,為地方政府和開發商留下可操作空間。其失職瀆職之表現。早已昭然于天下!
汪光燾先生就要退休了。在即將歸隱之際,如果他能對自己部長任上的是非成敗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總結經驗教訓。明其所長、示其所短,以為后任者借鑒,雖已無補于既往,亦可有稗于來茲,那應當是一件幸事。但是很遺憾,從他前日發表的這番言論來看,我們卻不得不表示失望。
(2007年10月17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