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是社會生產能力相對過剩,人民購買力不足引發的一種經濟現象。表現為產品擠壓,工廠倒閉,工人失業,經濟下滑等。經濟危機對生產力的破壞十分嚴重。它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是壟斷資本的必然產物。為什么中國也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呢?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社會主義國家生產資料公有,實行計劃經濟,按勞分配,本不應該發生經濟危機,那為什么我們國家也受到世界范圍內經濟危機的沖擊呢?主要原因是私有化市場化后,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聯系緊密,致使我們國家的經濟結構發生改變造成的。
1、計劃經濟被市場經濟替代。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嚴格執行計劃經濟就能從根本上防止經濟危機的發生,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的供需平衡,保證社會主義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改革開放后,經過幾輪改革,由開始的“雙軌制”,發展到現在完全的市場調節。完成了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由資本的本性決定,受價值規律影響,市場經濟是引發周期性經濟危機的重要因素。
2、外來資本因素。改革開放后,我們國家允許外資進入,為加快地方經濟發展,地方政府將招商引資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制定了許多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外資看到中國廣闊的市場前景,還有廉價的勞動力,致使大量外資進入中國。外資的進入,一方面使我們的經濟總量提高,GDP快速增長,中國GDP10%左右的增長率中,外資的貢獻占到近3%,在汽車等行業中更占到超過一半的比例。由于經濟危機對外資的影響,必然影響到中國,韓國大禹等外資企業的倒閉停產就是例證。經濟危機對外資的影響,外資企業在宏觀調控中的不確定、和不可控性都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影響。
3、出口商品檔次低。改革開放已使我國經濟融入了全球經濟一體化這個大環境,我國的出口產品多是一些生活日用品,技術含量低決定了利潤極低,出口數十億條褲子和鞋換不來一架飛機。實際上出賣的是我國廉價勞動力。由于和世界經濟的聯系緊密,世界范圍的經濟危機對我國的影響就成為不可避免。
4、分配不公引發兩極分化,導致人民購買力的相對不足。私有制的出現,分配制度的不公引發兩極分化嚴重,大量社會財富集中到個人手中,中國以驚人的速度培育出了千萬富翁、億萬富翁群體,有媒體報道說中國現在由0、4%的人占有70%的社會財富。財富的集聚集中速度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都望塵莫及的。財富的集中,一方面超級富豪們占有大量財富,他們的消費卻是有限的,而且他們的消費往往是畸形的,追求高檔,追求品牌,而這些東西往往都是國外產品或進口產品,這是不是會產生這樣一種現象,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剩余價值被私人資本所占有,這些超級富豪用勞動人民的血汗錢到國外消費(包括被大量轉移出去的財富),這對中國經濟是一種沉重打擊,最起碼對中國經濟也是一種削弱。另一方面廣大勞動人民在社會財富中所占份額越來越少,加上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教育等本應是福利化的行業現在已被產業化,廣大勞動人民只有拼命儲蓄以應付不時之需,這種現象的直接后果就是最廣大的消費群體無力消費。這種現象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幾乎是致命的。這種現象不改變,即便不受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們自身的經濟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危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