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頭條,看到有文章談到(明駿工作室,2025-02-24)“有人往往問南街村老百姓有多少私人財產的問題。其實,如果讓農民真正過上了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弱有所扶、老有所依的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試問有多少個人財產還重要嗎?”
這個看法是十分正確的。
我們辛苦工作,搞企業,發展經濟為的是什么?是為了積累巨量財產嗎?當然不是。人活在世上,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追求財富不應該是終極目的。我們所以要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發展,說到底是為了擴大、豐富和滿足老百姓的生活消費的需求。
在著名的《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同上書第39頁)。很顯然,以追求財富積累為目的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表現為資本雇傭勞動,是物統治人,“在資產階級社會里,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共產主義社會或勞動階級社會則是相反,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即生產資料只是工人用以滿足自己消費需要的手段而已,因此,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點恰好相反,是工本雇傭資產,滿足人的消費需要才是社會生產的基本目的。
馬克思在《剩余價值理論》中指出,為生產而生產本質上是“發展人類的生產力”,而人類天性的財富增長和生活改善才是最終目的。若生產力發展僅追求技術指標或資本增值,忽視分配公平和民生需求,則可能導致資源浪費、貧富分化等問題。例如,技術革新若僅服務于少數人,反而加劇社會矛盾。
《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1993年11月14是通過。1993年11月出版)明確指出“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程中,我們應當在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指引下,始終堅持以是不是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實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決定各項改革措施取舍和檢驗其得失的根本標準”。在這個《決定》中提出了三個檢驗改革措施的標準,其中,“是不是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應該是《共產黨宣言》中提到的“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生產力,或者說是滿足廣大勞動者生活需要的消費品或消費價值的生產力;而“是不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應該是指我國絕大多數老百姓的生活消費水平。
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物質、精神、環境等多維度需求。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如生物制造、新能源技術)同樣強調通過高質量供給激活有效需求,而非單純追求GDP增長。
南街村的分配方式主要采用工資+福利分配的基本方式,而且福利分配占到了整個利益分配的70%,在生產結果的分配中,事實上按需分配的部分是占了最大的比重。
這里的福利分配事實上就是按勞分配中的公共需要方面的分配。在按勞分配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中,除了“補償消耗的”之外,另外兩個部分就是滿足勞動者公共需要部分和個人需要部分。南街村在分配比例上,相比于人民公社時期,現在在公共需要分配的比例已經大幅增加了,成為了主要方面,而個體需要的分配滿足只占了30%,這是按需分配方面的份額占了主要地位。它的分配性質事實上變成了按需要分配了。而這恰恰是人民公社時期按勞分配方式發展的必然結果。這種分配模式的發展,對消除集體成員在消費方面的差別起了重大作用,真正實現了共同富裕,而且也是消除人們私心雜念是最有效的途徑。
南街村用于個人利益分配的制度是工資制而不是工分制。這與南街村的工業經濟發展遠遠超過農業生產的發展狀態相適應。工資不是按勞分配的合理形式。本義上的工資,實際上只是勞動力價值的體現,它適用于產權企業。但南街村的工資,顯然也已經不是本來意義上的勞動力價值的體現了。因為南街村的村民也已經不是勞動力所有者,而已經是勞動所有者(主體勞動者)。因此,這里的工資已經是一種不規范的分配形式。但由于工資收入只占有村民收益的30%,因此,個人分配形式的不規范的副作用要小些。
有必要指出的是,以財富為發展目標的是資產階級社會,因為在那里活動著的人只是資產增殖的工具或手段,其生產目標是資產增殖了多少,而不管老百姓的收入如何。以勞動者生活需求滿足為生產目的的生產方式,才是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兩種生產方式生產目的不同,自然兩種生產方式的性質與特征也不會相同。作為以滿足工人或勞動者生活需要為目的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其衡量的指標不是財產積累了多少,而是廣大的工人或勞動者的生活消費水平提高了多少?是勞動者的生存和發展能力提升了多少。后者與前者是有著根本區別的。
衡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是老百姓的生活消費水平的提升程度,是老百姓的生存和發展能力的強弱。在這里,老百姓的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是兩種狀態,有著不同的表現:上述講到的“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弱有所扶、老有所依的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事實上它只是衡量社會主義經濟的生存指標,而不是發展指標。以勞動者夫婦兩個的勞動收入所能撫養孩子的能力大小,是最現實的指標。如果一對夫婦兩個勞動力撫養孩子的能力達到兩個的狀態,這只是勞動力勉強維持自己的再生產,是維持的生存狀態而非發展狀態;只有當勞動者夫婦兩個撫養孩子的水平達到兩個以上的孩子的能力狀態,才談得上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狀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