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就想寫一點東西,紀念一位老師,他就是艾躍進教授。我本想在網上表達自己的一些觀點,沒想到一發而不可收拾,仿佛置身于一汪爛泥潭之中,不僅拔不出腳,而且還有被沒頂的危險。
艾躍進先生離開我們九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師者風范,他的赤膽忠心,他的慷慨激昂,他的無私無畏,給人留下了永久而深刻的印象。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人們都在為自己的事情東奔西跑,很少有人為國家和人民思慮,如果只有一個人為國家人民奔走呼號,一定非艾躍進公莫屬!
艾躍進(1958年7月12日-2016年4月21日)是一位博士,畢業于南開大學。他是中國的演講家、禮儀專家、軍事學和國際形勢問題專家。艾躍進同時是南開大學軍事學科的創始人,曾擔任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以及天津市高等學校軍事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艾躍進的研究領域主要涵蓋軍事思想、國際形勢和熱點問題、口才學以及禮儀學等方面。在2006年,他成功申報了中國非軍事院校的首個軍事學碩士點,使得南開大學成為中國第一所擁有全部12個學科門類的大學。他在2007年創建了全國非軍事類院校的軍事學碩士點,成為南開大學軍事思想專業學科的創始人和領導者。
2014年,他入選國家首批230名國防教育師資庫入庫專家,是天津市唯一入選的專家。艾躍進于2016年4月21日因癌癥醫治無效在天津逝世,享年59歲。
2022年1月,《人民政協報》官方抖音賬號“政協君”簡要回顧了癌癥晚期的艾躍進仍堅持主持新黨員入黨儀式的故事。 他曾榮獲“全國國防教育先進個人”和“天津市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被評為全國十大知名教授和全國魅力教授。多次接受《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網等媒體的采訪,并于2009年受邀參加天安門廣場國慶60周年慶典觀禮。
艾教授受人尊敬,是因為他敢于說實話,說真話。多少年來,中國輿論場流行一種謊話連篇惡劣風氣,那些所謂的知識分子,搖唇鼓舌,鼓吹歷史虛無主義,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企圖顛覆中國人民過去曾經的正確認知。
他們污蔑李自成是“賊”,為行將滅亡的明王朝喊冤叫屈;他們把“太平天國運動”說得一團糟,進而否定農民起義的正確性和進步性,反而把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曾國藩吹成了“圣人”;他們贊美李鴻章是一個愛國者,夸贊慈禧太后扶大廈于將傾,唾罵“戊戌六君子”差點成了亡國的罪人。
這些知識分子,唾沫星四濺,四處演講,兜售自己的“理論”:中國人民解放軍之所以強大,是因為袁世凱小店練兵的功勞;蔣介石是抗日領袖,在蔣的領導下,中國的抗日才取得了最后的勝利;抗美援朝戰爭根本沒有必要,因為這場戰爭,使中國的經濟落后了三十年云云。
對于新中國七十年,這些所謂的學者更是喋喋不休:公有制養得都是懶漢,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中國要想發展,必須全面私有化;毛澤東“建國有功,治國無能,文革有罪”;只有分田單干,才能讓百姓吃飽飯,吃上肉。
說到中國的發展成就,他們的舌頭就伸出老長,跪舔美西方:中國不是融入了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不學習美西方的先進經驗,就沒有中國今天的成就;中國沒有與美西方的國際接軌,沒有加入WTO,就不會有后來的經濟大發展云云。
這些人不學無術,卻占據著學術界的制高點,他們有舞臺有喇叭,把自己的無知和無聊表現得淋漓盡致。即使是一個百姓聽到這些混賬言論也會憤憤不平,但百姓沒有說話的資格。
當這個社會人云亦云成為風氣的時候,隨波逐流就成為一種時尚。作為一個教授,站在自己利益的角度,最省力而又最能撈得利益的辦法是,和這些人一起鼓噪,既顯得時髦,又能撈到更多的現實利益。
而此時,一個瘦小卻精干的身軀憤然而起,他憑借一己之力,用自己沙啞的嗓子,對這個世界說出事實真相:毛主席是全中國人民的大救星,沒有毛主席,中國可能還在黑暗和泥淖之中摸索!
他揮舞著手臂,用他那沙啞的聲音喊道:中國的一切成就來自于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選擇,來自于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來自于人民群眾的辛勤付出!
他慷慨陳詞,憤怒斥責賣國者:美國是一個侵略成性的帝國主義國家,建國二百多年,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侵略別的國家,或者走在侵略別國的路上,他們的富裕都是侵略掠奪的結果,不是我們學習的典范!
艾公的聲音,像一束聚焦的亮光,照在魑魅魍魎身上,頓時讓他們現出鬼的原形;照在那些偽裝的學者身上,頓時讓他們身上“皇帝的新裝”滑落在地上,立刻把自己百般丑態昭示給世人,讓他們狼狽不堪;這束光照在一眾希望渾水摸魚,想升官發財的小人身上,使他們營造的鼠竊狗偷的“茍茍營”頃刻間化為烏有。
于是,艾公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受人嫉恨的人。嫉恨他說真話,說實話,說良心話。那些被艾公打得盔歪甲斜的鼠輩,那些狼狽逃竄的妖魔鬼怪,那些被挑了窩的利欲熏心的小丑們,都躲在一個陰暗的角落里,準備朝艾公射出一支支毒箭……
烏云終究是遮不住太陽的,太陽終究要驅散烏云,把金色而溫暖的陽光撒向人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嗚呼,但以此紀念艾躍進先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