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說:“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發展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是79年搞改革開放的初衷,也是近30年經濟發展的核心目標,09年GDP總量335353億也正來源于當年鄧小平搞改革開放的偉大舉措,然而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政府卻忽略了鄧小平晚年的警世忠告:“如果改革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今天的社會問題也正如鄧小平晚年所說:“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如果搞兩極分化,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 ...”
拋開政民關系變化看兩極分化問題,主要在貧富差距中體現,中國貧富差距已經從1979年的4.5:1擴大到2007年的23:1,到2009年底已經達到33:1以上,基尼系數也在改革開放初期的0.2左右,上升到2004年的0.47,城市與農村的人均收入差距也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1:1上升到當前的3.6:1,長達20余年的財富分配失衡導致截止2007年20%富人家庭的恩格爾系數是0.3左右,按國際標準處于富裕階層的生活水平線上,而20%低收入人群的恩格爾系數超過0.55,總體生活維持在勉強度日的生活境況中,如果沒有合理的第三次財富分配政策來保障公平,這一差距將隨著09年的貧富差距拉大與將來通脹及資產型資本升值的差異繼續擴大,可見當前中國的兩極分化現象已經非常嚴峻。
從歷年經濟數據中可見,2000年中國居民消費率為62.3%,而到2007年底已經下降到48.8%,下降了13.5個百分點,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平均消費率77%左右接近30%,從政府消費率不變的情況下可以看出,我國最終消費率下降是由居民收入增長緩慢而來,其真實原因在于十余年雙位數通脹導致的物價上漲,與受出口經濟制約實體產業勞動者報酬10年間增長緩慢的對應結果,這是中國內需市場疲軟的根源。
從另一市場跡象可見,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市場正在壯大,顯示出富人群體消費力的快速增長,而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的富人群體多半集中在壟斷行業,在壟斷行業中8%的員工占有50%社會工資,另外房地產業正在成為少數人迅速實現暴富的工具,這是壟斷模式下國進民退造成貧富差距的表現,此外從福布斯及胡潤富豪榜中可見,中國前一百位富豪中,70%從事房地產及相關行業,最近幾年的首富榜中只是幾個房地產商在輪流坐莊,由此可見房地產業是造成當前中國貧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再仔細審查當前富人群體形成的方式可以發現,投資房地產正是通向富裕的最佳途徑,因此在富人投機房地產的同時窮人也因此變得更窮,房地產已經徹底成為富人剝削窮人的工具,也是造成貧富差距拉大的一個主要原因。
當然貧富差距是二元社會問題的理論是對的,因此當前的城市化是改善二元社會結構的必然過程,那么城市化如何快速完成就應當是衡量標準,城市化完成的時間也就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時間表,而從城市化進程與房地產問題的沖突看,高房價無疑是阻礙城市化進程的最大阻力,也正因為高房價的存在,城市化進程緩慢,社會財富分配也難以調整,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經濟發展也嚴重失衡。
就是在高房價的擠壓下,社會財富在嚴重分化的向富人階層聚集,當富人群體利用樓市投機而不斷聚集財富的情況下,實體產業低迷,內需市場無力,而投資與出口不但始終在增加政府財政負擔,又無法合理增加勞動者報酬,同時又因人均耕地面積較少,農村人口過多而造成城市與農村人口收入不斷加大,最終高房價又阻礙了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進程,造成衛星城計劃也難以快速實施,這些問題糾結在一起,又將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造成經濟發展又出現民窮的結局。
鄧小平曾經說過:“社會主義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從這段話看改革開放后的今天,無論壟斷行業還是房地產業還是中國的醫療,無疑都是在制約生產力的釋放,都在利用壟斷與資本游戲制造剝削,加大兩極分化,按這樣繼續發展下去,根本無法實現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來實現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因此從鄧小平當年理論:“兩極分化=改革失敗”來衡量,高房價既是改革的失敗。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