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晚報元月11日第15版,看到這篇調查文章。大概由此漢語新詞匯“孩奴”開始流行了,這個詞令人揪心。80后寧當“房奴”而不愿當“孩奴”。可是他們這一代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不當“孩奴”那么他們的父母不就斷了香火嗎?父母資助了80后們當“房奴”,而80后們不愿當“孩奴”,面對這個現實做父母的真是無可奈何!
80后的父母們那位不是兄弟姐妹三五個,80后的祖輩們也沒有因為孩子多而有過多少憂愁,都把他們都拉扯成人,成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現在,據說是經濟發展了、富起來了,怎么出了“房奴”又要再現“孩奴”?值得人們深思!我們應當采取怎樣的措施,才能消滅從“奴隸”一詞中借用一個字的“房奴”、“孩奴”等令人不開心的詞匯呢?
以下轉帖《80后為何懼怕當“孩奴”》一文:
80后為何懼怕當“孩奴” |
■本報記者 張鵬 今年27歲的李女士懷孕3個月,她本想著生了孩子交給父母帶,自己還能和丈夫盡情享受生活,然而看了網上家長們關于養孩子要付出無數金錢和精力、要一生勞苦的“現身說法”之后,她對未來為人母的日子充滿了恐懼,她怕自己以后每天唯一的任務,就是給孩子當“奴隸”,拼命掙錢養孩子。這使得原本性格活潑的她,脾氣越來越古怪。丈夫只好帶她到醫院心理科檢查,醫生得出的結論是,患上了抑郁癥。 這個真實的故事來自一篇網上熱帖《80后準媽媽怕生子后成“孩奴”患上憂郁癥》,帖子引發了一場關于要不要當“孩奴”的大討論,更有無數家長曬自己這一年養孩子的驚人花銷,以告誡年輕人要想生孩子一定要有金錢和心理的雙重準備。而“孩奴”也成為繼“卡奴”、“車奴”、“房奴”之后的又一熱門名詞。 生產 比20年前漲了100倍 幾年前,就有專家計算出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養大一個孩子的花銷在48萬元左右,然而記者根據家長們在網上曬的各項育兒花費計算,目前已經遠超這個數字,在如此巨大的經濟壓力下,不少80后表示,實在是要不起孩子,甚至稱自己患了“孩奴恐懼癥”。 “在北京地區生育一個孩子的費用比20年前漲了100多倍”,新華社的一則消息稱:如今生育一個孩子需要四五千甚至上萬元不等。北京的許多醫院,尤其三級甲等醫院生個孩子的費用較20多年前漲了上百倍。據一位婦產科專家介紹,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生個孩子只要幾元錢,八十年代四五十元,九十年代則要兩三千元,現在已上漲到四五千元。 林女士的分娩賬單 在本市一所三甲醫院從孕期檢查到分娩的全部花費: 懷孕3個月時,在醫院建卡,檢查一次費用將近100元,另需要一次交付驗血費用800元; 懷孕四五個月時,檢查一次30元; 懷孕5個月以后需要每個月檢查一次,每次二三十元; 懷孕六七個月時要做一次B超,花費30元左右; 懷孕八九個月,每周檢查一次,每次20元左右。 加上其他檢查以及懷孕后服用的各種營養品,住進醫院前她至少花了3000元。 住院后,她是順產,各項費用加在一起,共計花費4000多元錢;而與她同一產房的另一產婦是剖腹產,藥費、床位費、治療費等加在一起,住院期間花6000多元。 記者從一些醫院了解到,這是在北京生孩子的基本花費,如果采用無痛分娩,費用會增加1000多元。如果選擇貴賓病房或是家庭病房,3天的費用可能會再增加1500元到2000元。 學前 “燒”掉五六萬不算稀奇 網上很多家長把養孩子的投入稱為“無底洞”,從0歲到6歲的學前階段,其燒錢的程度也越來越驚人。記者注意到,在論壇與博客曬育兒花銷的大體上包括幾項:奶粉、尿布、輔食、水果、早教、醫療、玩具、衣服、保姆、保險、旅游,每一項都是不小的開支。算下來,很多人都達到了五六萬元,甚至有的跟帖說光早教就每月萬元。 不少年輕父母把新生兒接回家,第一筆花出去的錢就是請月嫂。“我去找的時候,就剩倆月嫂,一個5100,一個4800,我選了便宜的那個。”一名爸爸無奈地說,“這倒好,我這個月的工資原封沒動都給月嫂了。”而高額的奶粉錢也愁壞了父母,連明星也四處聲稱,要為孩子努力賺奶粉錢。一罐900克的奶粉最少也要一百多一罐,一個月至少兩三罐,現在流行的各式各樣讓嬰兒腦部發育均衡的奶粉和進口奶粉價格更高,為了孩子能聰明伶俐,健康成長,家長寧肯節衣縮食也要為孩子買好奶粉。一名媽媽由衷地對記者說:“母乳喂養就是好,先不說寶寶健康,這能省多少錢啊!”玩具和衣服是另一項重頭開銷,如今一般的品牌童裝一套最少都一二百元,進口牌子價格更要翻番;玩具的價格更不得了,一套樂高積木上千,一般的遙控車、芭比娃娃都要數百元。 孩子上幼兒園之后,花錢再次升級。 “來來爸”的奶粉賬單 在育兒論壇里列出了四歲女兒的一個月費用(單位/元): 幼兒園托費:2000/月(本該4100/月,因為上得早,而且是3個孩子一起報名,一下交1年的,所以便宜了一半); 飯費:400/月,雜費:20/月; 才藝費(是在幼兒園白天上)、鋼琴費:600,輪滑:200,國畫:120,珠心算:240; 保姆費:1500,衣服:300,食物和零食:400,玩具、書和光盤:100; 玩和看節目:100(不包括大人陪同的費用); 旅游:200,教育基金:1500,奶粉:100,現在喝奶粉少了,喝鮮奶多了; 看病不能報銷的部分:50。 每個月共計:7830元。
教育 準備多少錢都不嫌多 孩子上學之后,為孩子花錢的重頭戲才剛開場,雖說有9年的義務制教育,可家長花的錢一點都省不下。在“e度教育社區”的論壇里,家長們一個個都語出驚人,大家一致認為,擇校費和培訓班這兩項花費,就幾乎要了自己的老命。 “慶慶媽”稱,今年經歷兒子小升初,大人孩子就像扒了一層皮,從一個月上萬元的沖刺考級班、口語集訓班,到托關系走人情的“交際費”,到最后的擇校費,為了上這所重點中學花了將近20萬。而另一個媽媽則跟帖說:“今年我花不到20萬上了一所重點小學,不過是帶初中一起的,免了小升初的麻煩,這樣算起來還是合算的……” 即使孩子不是面臨升學,各種培訓班加起來也絕對價錢不菲。“幽幽媽”給記者算了一下,她兒子小學二年級,目前課外在上奧數、外語、作文培訓,此外還有游泳、鋼琴和畫畫三個興趣班,每月花費3000多元,“這還是普通等級的價格,如果老師是特級的,費用會翻番。” 千辛萬苦把孩子送進大學之后,家長還是不能松勁。 大學生小陳的教育賬單 北京外國語大學大二學生小陳大學四年的花費: 學費2萬元;住宿費:6000元; 校內生活費:800×12×4=3.84萬元; 書費:學校要求每年交書費700元,自己課外買的書一年約300元,4年4000元; 雜費:買衣服、CD、筆記本電腦、手機等3萬元; 大學四年總共花費10萬元。 這是在本地上大學的費用,如果去香港上大學,四年至少40萬元,去美國讀大學則每年要15萬到60萬元。 教育負擔之重,確實壓得家長們抬不起頭。日前,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通過新浪網,對2157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4.7%的人感覺教育支出已是城鄉普通家庭極大負擔。36.2%的人每年教育花費占家庭收入的10%至30%,29.5%的人達到30%至50%,12.8%的人達到50%至80%,8.4%的人甚至達到了80%以上。 是家長們在作繭自縛? 這些五花八門、鋪天蓋地的育兒花費如同一片濃重的烏云,罩在了已屆生育年齡的80后身上,生還是不生,要不要做“孩奴”,年輕一代正在生育問題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家門戶網站專門開辟了辯論區來討論“孩奴”問題,參加投票和辯論的已有37000多名網友,目前反方占絕對優勢,主張不要孩子的有23000多人,主張要孩子的只有13000多人。很多網友留言說:“養活自己都難,再養個孩子,第一遭罪;第二對不起下一代;第三忒沒社會責任感。”“自己覺得負擔不了那么重的責任,給不了孩子一個溫馨快樂經濟實力充足的生活,所以不要孩子。”“成本太高生活太累。”“生孩子就給套牢,股票可以解套,這只股永遠也解不了!”“如果沒有很好的經濟條件和良好的自身素養,沒能力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就不要生。那樣將會讓自己一生辛苦勞累連心理安慰也沒有一絲,也誤了孩子。” 這場網上辯論其實也正是很多80后真實心態的反映,因不愿當“孩奴”而自愿丁克以及因為錯過最佳生育機會等原因“被丁克”的80后正在遞增。統計顯示,目前中國婦女平均的生育水平持續保持在1.5以下,也就是說平均每個育齡婦女生孩子的總數不到1.5個,有專家指出,這是一個極端危險的數字。這意味著,如果中國生育率繼續保持在這一水平,在并不很遙遠的未來,中國人口會以平均每30年減少四分之一的速度下降。 孩奴,到底當還是不當?這真成了一個問題,不過,也有不少網友撰文發帖發出了另外一種聲音:“孩奴”的誕生有很大原因是家長們在作繭自縛,他們“從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觀點出發并不斷膨脹,為了孩子爆發出自己根本無法承受的消費熱情,并盡自己的能力去花時間掙更多的錢。他們因為對孩子寄予了不切實際的希望,所以一生都在為子女打拼,而失去了自我價值,這種“奴性”不值得提倡。 而心理專家則針對80后的“孩奴恐懼癥”給出了這樣的建議:其實養育子女,一定要做好準備,不管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在要不要成為“孩奴”這個問題上要因人而異,如果這個家庭在收入、房子等方面都做好了準備,孩子出生了,即使當“孩奴”也沒什么。但如果兩方面都還沒做好準備,生下小孩肯定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狀態。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桂英則表示,對于在是否生育問題上有猶豫的夫妻而言,他們會有顧慮:如果生,那就會好好養。正因為一定要好好養,所以才會有顧慮,怕讓下一代受苦。而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得靠政府。由政府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完善的公共服務。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