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房地產沒有擠走當前消費擠走了未來消費
葉檀
·
2009-12-09
·
來源:新浪博客
房地產沒有擠走當前消費擠走了未來消費
高房價是蝸居時代永恒的痛楚。據《經濟參考報》題為《四大熱點城市房價調查:深圳高房價將成為常態》的報道,2009年,深圳的房價仿佛一列高速列車,9月深圳房價20940元/平方米,10月房價20234元/平方米,11月每周成交房價也在2萬元左右浮動,在短短一年時間里,深圳房價就在呼嘯聲中步入2萬元時代。
高房價并沒有熄火的征兆,高房價的無數宗罪中還被加上了擠壓消費這一宗罪。
筆者在搜索“罪狀”時,卻發現沒有數據支撐。我國的統計數據非常美妙,購房不計入CPI,卻對拉動消費卻有重要的作用。12月2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彭志龍表示,2008年,中國自有住房服務消費占當年居民消費的7.4%。總體而言,目前居住類占總體CPI約13.2%,主要由三項構成——水、電及燃料,建房及裝修材料,以及租房價格。根據08 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的分解推斷,租房占CPI 約4%,建房及裝修材料約3%,則水、電及燃料占CPI 約6%。也就是說,高漲的房價基本上不會帶來多大的通脹威脅。
但是,從居住類消費支出來看,卻占了居民消費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國居民消費按用途分為食品、衣著、居住(包括自有住房服務,但是不包括居民購買的作為固定資產的住房)、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和通信、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實物消費、銀行中介服務、保險服務、其他等11類。只要購房支出增加,伴隨購房支出的裝潢、家電、取暖、服務等支出也將同步上升。所以,統計局進行統計時,是把居民的居住消費支出增長作為喜報向大眾報告的。
如果我們只看重鼻尖前的一點利益,一定會鼓勵居民買房,這樣一來固定資產投資、GDP、消費全部攀升,內需這一塊也就啟動了。別忘了,1998年房地產、教育等之所以要市場化,就是為了拉動內需、應對東南亞金融危機,果不其然,大見其效。
今年居民購房支出已經令人瞠目。12月3日,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新建商品房銷售額將達到3.8萬億-4萬億元,二手房的銷售金額同樣出現了大幅增長,因此按照保守估計,今年全國一手房和二手房銷售總額很可能達到5.7萬億-6萬億元。而今年1-10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0萬億元。12月3日,商務部市場運行調節司司長王炳南預計全年能達到12萬億元左右。很多人說,全國人民2009年買東西用的一半的錢都花在房地產消費上了。這應該是個累加的數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加上房地產支出達到17.7到18萬億,誰能說中國人消費能力不足?
不過,從長遠來看,單純以房地產拉動內需的后遺癥暴露無疑,甚至會反噬經濟母體。
1998年是中國房地產歷史上重要的時間節點,前后商品房的銷售額占整個社會消費總額的比重,由以前的5%、6%左右,迅速上升到15%以上。在房地產市場變化的過程中,最大的變化是土地的價格。在1998年房改之前,土地作為生產要素基本上沒有價格,不參與社會的再分配。但1998年之后地價不斷上漲,土地作為生產要素開始參與社會再分配。這樣一個過程的結果是企業與政府受益,企業儲蓄與政府儲蓄在總儲蓄中的比例上升,而居民占社會總儲蓄的比例下降。與此同時,政府支出在消費支出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中國消費下降與房地產市場的上升幾乎同步。
目前的統計方式夸大了高房價的好處,刻意忽視了高房價的危害。連統計局的官員也無法否認此中的缺陷。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彭志龍12月份初撰文,指出2008年中國居民消費率(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為35.3%,美國為70.1%,印度為54.7%,中國居民消費率不僅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發展中國家。2000-2008年,投資增長17.9%,凈出口增長34.7%,分別比消費增速快7.2和24個百分點。據國內一家機構的研究數據:居民在房地產方面的投資對GDP的貢獻每增加1%,相應的消費貢獻將減少0.28%。
房地產擠走消費了嗎?短期看,沒有。因此高房價、高地價為投機主義者所熱衷,可以輕易地獲得經濟上升的榮譽,卻不必付出轉型的痛苦。天上不會掉餡餅,經濟同樣如此,不經過轉型的痛苦,一味依賴房地產的長期結果就是,消費緩慢卻堅定地下降,使缺乏經濟改革決心者不得不依賴于房地產。
這是一劑鴉片。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