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官員與房地產泡沫
中國的住房進入市場化以來,房價就像噴射的火箭,早就脫離了廣大消費者的購買能力。由于住房是人們的必需品之一,是人們想回避也無法回避的消費行為,高企的房價迫使老百姓把自己家幾代人的積蓄、當前收入的絕大部分、今后幾十年收入的大部分都投入進去,造成全家幾代人多少年在生活的其它方面節衣縮食,使生活的正常消費處于極低水平。這種狀況也使得中央一再要求的擴大內需的政策總是落空,實際無法實施。所以,很多具有遠見卓識的經濟學家都提出,中國的房地產綁架了整個中國經濟。平抑房地產價格就是給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松綁,就是對廣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給予最大的改善,也是對中國社會秩序的一項最有效的穩定措施。因此,平抑房地產價格已經成了緩解金融危機影響、改善國民經濟宏觀運行態勢的當務之急。
對于房價能夠遠遠脫離百姓的購買力而高高在上的原因,各位經濟學家和廣大媒體工作者一再進行探討,歸納起來,高房價的主要推手有三:
一、各級政府為了財政的需要把土地作為獨家壟斷商品來進行銷售,采取減少供給的方式推高地價,以達到豐富自己的財政收入。近來媒體對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有關這方面的報道已經不少了,這兒也不想重復。只略舉安徽省會合肥市的一個小例子,就可看出問題所在。合肥市整個八月份只推出兩小塊遠得幾乎就要不算合肥市的地塊進行拍賣,使得土地供應驟然緊張。果不出所料,接下來在九月初的土地拍賣中,房地產商競拍激烈,終于造出了一個合肥市的大地王。
二、房地產開發商為了無限拔高自己的超額利潤,利用自己“有財有勢”,使用各種哄抬物價的手段來推高房價,造成住房價格一波一波往上沖。房產商的那些手段,有些文章已經作了完整的歸納,本人也不在此贅述。但我不得不在此提到一個人的講話,以展示這些吸血蟲的風采。前不久,有關媒體的記者采訪了北方房地產界的大佬任志強,這位大佬陰沉著一幅兇悍的臉,回答記者有關房價走勢的提問:毫無疑問,房價還要上漲!最起碼應該跟上工資的增長速度。上半年全國職工平均工資增長了12.9%,而房價的漲幅只有3%,因此房價漲得遠遠不夠,最起碼應該跟上工資的漲幅!看著這位大佬蠻狠而又驕橫的神態和語氣,連這位美貌而又風度翩翩的年輕女記者都沉不住氣了,從視屏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姑娘的喉部都在顫動,似乎要憤怒地駁斥這位大佬厚顏無恥的胡扯。但良好的職業風范使得她不得不費力地向下咽了一口氣,轉而從側面用溫和的語氣向任志強提出不太贊成這種說法的問題。
眾所周知,當上半年“全國平均工資”數據發表后,國家統計局長緊跟著就向全國人民致歉,表示該數據只是統計了全國某些特殊工作崗位的工資水平,沒有包括大多數普通勞動者的工資收入狀況。而據筆者調查,全國大多數普通勞動者的工資收入只有千元左右,而且養老、醫療保險等費用也是完全由個人負擔。因此各城市承擔養老保險繳費的銀行都在每月相應的日子里排著長隊繳納養老保險。這也就是為什么城鎮就業者大多數都盼著能夠盡快退休,因為退休后的退休金收入遠比他們在工作時的實際工資要高。更有甚者,從去年開始的世界金融危機導致很多企業關閉和減員,大量勞動者(可能他們的“身份太低”到都不能被稱為職工)離開了工作崗位,他們的境遇似乎更為悲慘。就是留在工作崗位上的普通勞動者,如果沒有被減下去工資就已是萬幸,誰還敢侈想什么加工資啊!筆者親耳聽見一位中年男子在回答朋友詢問時說,哪還有什么加工資啊,有的只是加班,現在周六周日都不大能休息了,但是工資是一分錢沒加!
退一萬步說,就算任志強強詞奪理的霸道說法是存在的,以普通勞動者每月有一千元工資(大多數人每月名義工資可能超過千元,但在自行繳納了四五百元養老、醫療保險后,都遠不足千元),按12.9%的增幅,也就是說增加了129元,半年合計為774元;而一套普通住房按總價50萬元,增幅為3%計算,增長額為1.5萬元;房價的增長高度實際是更加快速地脫離廣大勞動者的真實購買力。如果再論起第三季度房價的跳躍式上漲,普通老百姓就更加望洋興嘆了。
像這種肚子里吸滿了普通勞動者血汗的大佬們,卻用調侃、親蔑、戲謔的方式,一面戲弄廣大普通勞動者,一面為進一步推高房價大造荒謬的輿論,真正體現出《水滸》中“鎮關西”的嘴臉。只可惜當代已沒了魯智深,否則可能也會“三拳結果了這個惡霸式的‘鎮北方’”。
三、投機、投資客大量借用銀行資金瘋狂炒房,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國家為了幫助低收入群體買房,出臺了購買住房貸款優惠利率的政策,這本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卻被一些投機、投資客鉆上了這個政策的空子,只用了不多的本錢,利用銀行的優惠貸款大肆投機住房市場,哄抬了本已快速上漲的房價。
小民百姓們要生存就要住房,但高昂的房價使得人們“民不聊生”。小民百姓日思夜盼,就希望能夠解決造成房價日益飛漲的三個推手問題。那么小民百姓還能有一線希望嗎?我們就此對三個推手情況作進一步分析。
第一個推手是各級政府為自身利益推高房價與民爭利。他們不會無緣無故放棄自身的利益,小民百姓能奈若何?中國自古道“民不與官斗”,對第一個推手,看來小民百姓只能望洋興嘆了!
第二個推手是房地產“大亨”們無限拔高自己的暴利。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學說,像“鎮北方”這樣的“大亨”們,“渾身每一個汗毛孔都滲透著底層人民的血汗”。可想而知,指望他們這些人看到小民百姓因為房價太高無法買房而生出惻隱之心,主動降低房價大庇天下寒士,顯然是不可能的。有人想用道德說教去感化這些“大亨”棄惡行善,實際上都落得個對牛彈琴。
第三個推手是銀行資金幫助投機客推高房價,表面上看是投資、投機客在興風作浪,但實際上它們大把玩的是銀行的鈔票。住房貸款對銀行而言似乎屬于優質貸款,因為自住型房屋貸款基本上不會不按期歸還;房價不斷上漲時,投資、投機客也會不斷將部分炒高的房子變現歸還舊債。所以各家銀行紛紛用各種優惠措施爭奪這部分客戶。可當房價推高到頂部時,一旦房價大幅下跌,投資、投機客就無法維持大批量的房屋貸款,風險就會完全轉嫁到貸款銀行手中。這一點,日本、美國、香港等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著大量的前車之鑒。由于銀行的經營行為受到國家政策的嚴格監管和控制,因此高房價的這第三個推手屬于半市場行為,弄得不好,銀行就要為高房價泡沫的破滅承擔巨大的經濟損失。從保護金融行業安全的本身來說,國家的金融監管機構也有責任對積聚風險的投資、投機性房貸采取嚴格監管措施。
綜上所述,對瘋狂推高房價的三個推手的前兩個,想要進行抑制或打擊的希望幾乎完全不存在。小民百姓對抑制高房價最有可能寄予希望的,就只能是國家對第二套以上房貸采取嚴厲控制措施,斬斷銀行冒著自己可能出現的巨大損失而對房屋投機者的供血支持。
在高房價已招致全國小民百姓們民怨沸騰的情況下,房貸資金風險也越來越大,作為政府對銀行的監管機構“銀監會”理所當然地承擔起讓銀行資金避險的監管責任,同時間接起到平抑房價的作用。于是,各種媒體于7月24日都用大字標題發出《銀監會:始終嚴格執行二套房貸政策不動搖》,同時公開“銀監會6月19日制定《銀監會關于進一步加強按揭貸款風險管理的通知》,要求“嚴格遵守第二套房貸的有關政策不動搖”,即金融機構對已利用貸款購買住房、又申請購買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貸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同期同檔次基準利率的1.1倍。”這一新聞。小民百姓聞之歡欣鼓舞,認為政府監管部門說話了,這下可以對房價這個脫韁的野馬上個龍頭了。
可是且慢,善良的小民百姓這次又大失所望了。不要說在銀監會通知之前,媒體曝光很多炒樓者應用“業內潛規則”,一人購買幾十套住房,貸款首付一成、利率最優。就是在《通知》公布后,各種媒體不斷大字標題刊出有關新聞,如新聞綜合網7月17日報道上海的消息《嚴控房貸風聲日緊實際操作暗中“放水”》、安徽某報9月8日文章《二套房貸時緊時松,銀行讓購房者很迷惑》、南方日報9月23日報導深圳《首付最低僅一成二套房貸暗中松綁》、直到10月14日中國證券網還在爆出《深圳二套房貸政策仍明緊暗松》的內容“別說是第二套房,就是第三套也能按首付兩成、利率七折幫你搞定按揭貸款”。
天哪!毛主席領導中國共產黨1949年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無比信賴的人民政府,小民百姓那個時候一直把人民政府看作是“言必信,行必果”堅決站在“為人民服務”立場的大靠山,有問題、有冤屈都全靠人民政府來作主。可在今天畸高離譜的房價已經招致全國民怨沸騰,導致內需不振經濟潛虧的情況下,小民百姓盼呀盼,盼到最后只盼來了政府機構銀監會的一紙空文和與事實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一句“銀監會:始終嚴格執行二套房貸政策不動搖”的大話,這叫小民百姓哪還有什么活路啊?
小民百姓弄不懂的是:作為銀行監管部門的政府機構銀監會,到底對銀行有多大監管力?如果有權力監管,這又是發文又是講話,各個銀行為什么都把當作耳旁風?如果真正執法,重罰之下有幾個銀行還敢做公然抗命的“大勇夫”?如果無權監管,那還有什么必要公開出來“唱洋腔”,作為政府機構不是在自己猛甩自己的大耳光嗎?抑或是高房價造成的民生無著、民情不穩迫使政府機構趕忙出來“倡和諧”?難道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皇帝的新衣服”或是“掩耳盜鈴”?這樣的政府機構到底是在糊弄自己還是在糊弄全國的老百姓?人們不得不猜想,這樣的政府機構是不是和特殊利益集團沆瀣一氣才作出這樣的行為?這種做法把全國的小民百姓陷入民生的水深火熱之中,這樣的政府機構使得由毛澤東時代人民無比信賴蛻化到今天連最起碼的一點“公信力”都沒有了!正如街頭巷尾的議論:銀監會的文件和官員的大話怎么還不如咱普通小民百姓放的屁那么響亮!
小民百姓要想有活路,盼啊盼,只盼著(我們的政府?)能夠早日真正回到“實事求是”、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毛澤東思想軌道上來,小民百姓真是望眼欲穿啊!(本人放棄本文版權,歡迎廣大網友轉貼到其它網站或出版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