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經濟簡述
1、美國金融危機的本質
2008年初,由次貸危機引發(fā)的金融危機在美國爆發(fā),其效應向全世界發(fā)射,次貸危機是由債務證券化并杠桿化引起的,是對資本的無限急劇放大,遠遠超出了資本及其信用的承載能力,形成巨大的泡沫。當泡沫破裂時,證券市場的崩潰就是其主要形式,在金融領域的直接表現為美國五大投行,三家破產兩家轉入傳統商業(yè)銀行。雷曼兄弟、貝爾斯登和美林證券破產,而高盛和大摩兩家大型投資銀行,為什么能幸存?這兩家的高管直接控制了美國經濟的發(fā)言權,比如前美聯儲主席格里斯潘和美國前財長鮑爾森均來自高盛和大摩,因此可以斷定不是這兩家公司具有前瞻性,而是他們本身就控制著美國經濟。格林斯潘長期奉行低利率,導致市場性流動過剩,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信譽下降,特別是“兩房”破產后,美國政府大規(guī)模注入資金救助AIG、兩房,以填補去杠桿化后美國經濟的流動性不足。同時注入大量資金讓美國銀行高盛、大摩分別收購美林、貝爾斯登,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解決美國經濟問題的根本是解決美國經濟的流動性的問題。
為什么美國政府不救助雷曼兄弟?雷曼兄弟在2008年夏就已經捉襟見肘,但它沒向美聯儲拆入資金,而是向歐洲央行拆借資金,當其破產時,欠歐洲央行的資金高達80~90億歐元。除了歐洲央行,中國香港投資者持有雷曼的迷你債券金額高達16.2億美元;中國臺灣以個人名義持有雷曼結構性投資產品的金額高達10億美元;新加坡金管局早前亦透露當地散戶持有雷曼債券金額高達5億新加坡元;截至2007年底,以石油收入盈余作投資的挪威政府退休金,持有雷曼的股票及債券高達8億美元。事實說明雷曼破產前還不忘拉債權人墊背,美國補救它正是美國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選擇。為什么在收購貝爾斯登和美林的時候,要剔除其負債?其主要原因在于大量的債務以及CDS等毒垃圾都是被外國政府所持有,所以雷曼破產以及美林、貝爾斯登剔除的負債其實都是各國政府對美國金融衍生產品的剔除,是各國政府所擁有的美元儲備的絕對損失。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作出判斷,解決流動性,大量印制美元彌補流動性不足,是對各國擁有外匯儲備的一種貶值,同時利用次貸危機洗劫各國財富。危機是世界性的,但不是美國的。這就是次貸危機的本質。
2、后金融危機的世界經濟發(fā)展變化
當我們知道也理解了美國金融危機的本質以后,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美國的經濟結構仍然是充滿活力的,只是這樣的經濟結構需要作出調整和重建信用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暫時的失業(yè)可能對美國社會造成沖擊,但她也只是僅僅是暫時的。美元的貶值會推動美國的出口形勢,信用的恢復可以鞏固其銀行體系,只要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儲備的地位不受動搖,就能迅速解決目前所遇到的經濟困難。
由于美國政府大量印制美元救市,使美元遭遇前所未有的大幅增加,從而直接影響美元的信譽,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支付能力受到質疑。同時,由于美國消費模式受到挑戰(zhàn),由超前消費向適當儲蓄過度,世界貿易總量出現下滑,造成世界其他國家嚴重的產能過剩。國際儲備貨幣持續(xù)貶值,使其國家經濟出現通貨緊縮、衰退,國內產業(yè)結構急需調整。
隨著美國對金融體系國有化的過程的加快以及金融體系國有化率的上升,世界經濟會因為美國政府對本國利率的調整,對世界金融市場及其各國經濟形勢產生重大影響。我們知道美國金融危機的本質后,那么就能清楚的知道美國政府為了本國利益,會不斷的制造各種經濟陷阱,以達到其掠奪世界經濟財富的目標。 這一點不可逆轉,而且頻率會越來越高。世界經濟將會在高頻率的通脹和通縮中被損害,這主要原因是世界各國以應對美元的貶值所采取的貨幣寬松政策,以跟隨美元貶值,各國貨幣投放量將放大,必然導致通貨膨脹的產生。因此,未來世界經濟的發(fā)展方向主要是防通貨膨脹。
要解決世界經濟隨美元匯率及其投放量的波動對各國經濟的傷害,其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套世界性的貨幣體系,其模式主要有兩種,或者說是兩個步驟。第一,多角化的主權貨幣共存,其目的是在新的貨幣儲備體系未建立之前以分散美元貶值帶來的儲備風險。其基礎是區(qū)域化經濟所形成的一種貨幣體系的互換,當危機出現時,可以改變儲備比例,調整產業(yè)結構,提高和促進區(qū)域化需求,從而達到降低儲備風險的目的。第二,建立非主權貨幣,以應對單一主權貨幣作為世界性儲備貨幣的風險。
未來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將會因貨幣體系的構建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是一個內在需求的自我調節(jié),幾個主要的區(qū)域經濟之間可以形成一種互補和競爭的關系,建立更強大的自我保護體系,以應對各種經濟危機,實現區(qū)域經濟內在的良性發(fā)展,為總體世界經濟的良性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
3、這次金融危機所揭示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問題及大國崛起之我見
近十年來,中國宏觀經濟的三駕馬車一直是這樣一種基本架構,消費占40%左右、投資占30%左右、出口占30%左右,盡管有所變化,但是不是很明顯。而2009年上半年,我們看見的是一副什么樣的圖景呢?投資占87.6%,消費占53.4%,出口是負41%,看看這個剛剛由國家統計局發(fā)布的數據。在這個數據的統計口徑上,原先房地產一直統計在投資中,占比約為10%,但是這一次在不告知公眾的情況下,悄悄統計在消費中,否則,按過去口徑投資實際上占比是97.6%,換一句話說,今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長完全是貨幣因素,這種增長怎么可能持續(xù)呢?
由于出口占中國經濟比重的59%,中國經濟嚴重依賴外部市場,消耗過剩產能,消耗自有資源,同時加速中國外匯儲備的總量。由于世界經濟形勢總體發(fā)生變化,特別是這次經濟危機對我國的外貿出口造成很大影響。前二季度出口下降41%,使我們產能過剩的矛盾更加突出,內需不增只能強調增加貨幣供應量,加大固定資產投資,以對沖產能過剩。因此,通過這次次貸危機揭示了中國經濟危機中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不是立足于內循環(huán)完成,而是通過外循環(huán)來解決發(fā)展速度和發(fā)展總量。
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問題,其根本在于內需不足,內需不足不僅僅體現在中國經濟體外循環(huán)上面,更深層的揭示了中國消費市場的購買力下降,貨幣流通受到阻礙,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解決內需不足才能提高中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以及世界大眾商品的定價權。
中國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經濟模式主要以低端產業(yè)鏈以及消耗自然資源為主要的發(fā)展模式,這就決定了中國經濟發(fā)展過程中技術含量很低,不利于中國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盈利能力的下降又不利于調整、提高國民收入水平,從而影響內需在國民生產總值當中的比例。
因此,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過程當中結構性矛盾是當前的主要矛盾,是影響中國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主要障礙,調整中國經濟結構式當務之急,這一調整是決定未來十年或更長時間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關鍵。
二、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
1、結構性問題
有什么樣的經濟結構就會有什么樣的經濟現象,為什么美國的經濟危機在中國成為實體經濟危機?為什么美國出現所謂的金融危機中國的通縮在2008年那么明顯?為什么2009年1-6月份貨幣投放總量達7.37萬億元,而PBI、CPI仍然出現雙降,經濟復蘇并不明顯?……等等。這些足以說明中國的經濟出現了結構性危機,其主要問題仍然來自于我們的外向型經濟,僅僅只是美國經濟和發(fā)達資本市場的一個補充,主體市場經濟發(fā)生危機,那么補充經濟市場將是一個對這個危機的放大,其直接結果就是產能放大,同時也抑制了內需市場的培育和發(fā)展,無法建立真正有效的內需市場。無強大的內需市場來對沖產能放大,就造成了整個實體經濟大規(guī)模倒閉,形成實體經濟的危機。世界經濟出現流動性減弱,中國經濟迅速進入通貨緊縮,在應對通貨緊縮狀態(tài)下,2009年1-6月份投入貨幣總量已遠遠超過2008年貨幣投入總量,但是實體經濟并未出現明顯的復蘇跡象,再次說明中國經濟問題不是流動性問題,而是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是中國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必然遇到的問題,三駕馬車的側重點直接導致了中國經濟當前產能過剩,由于有外在因素對沖這種產能過剩,導致了內需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政策走向一直以來都在鼓勵投資,注重產業(yè)為就業(yè)提供平臺,而忽視了市場的根本作用。沒有有效的內需,就不能夠抵御國際市場的波動,不能有效的吸收貨幣供應量的放大,使經濟在通脹和通縮之間快速波動,例如2008年初還在防通脹,2009年初卻在防通縮,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有效的內需,在放大世界經濟的波動。因此啟動內需將是調整中國經濟結構的關鍵所在。
啟動內需的關鍵在于形成真正有效的消費。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民收入在不斷提高,但隨著醫(yī)改、教改、房改等三次改革,已經加重了居民支出,無法在市場中形成真正的消費行為,隨著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加深,人民對未來的預期不斷降低,更不可能把有限的收入用在消費上,只能轉入銀行形成儲蓄,使生產與消費脫節(jié)。因此啟動內需必須以增加居民收入,藏富于民為基礎,提高國民消費能力,從而啟動內需,并帶動產業(yè)升級,使中國經濟進入一種良性循環(huán)。
2、產能過剩及解決方法
當前我國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及影響相當突出。其原因主要是經濟過度擴張與猛烈收縮的結果。一是上一輪經濟擴張期時間長、速度高。從2003年經濟開始擴張,到2007年GDP增速達到峰值,同時,投資擴張的速度更快,2003~2007年平均投資率為42.4%。這導致產能尤其是制造業(yè)產能過度擴張。二是出口持續(xù)擴大對產能增長起了支撐作用。2003~2007年,凈出口占支出法GDP的比重由2.2%上升到8.9%;出口額按美元計算年均增長30.2%,其中工業(yè)制成品出口年均增長31.2%。大量擴大出口使國內產能得到一定程度消化,制造業(yè)的產能繼續(xù)增加,但過剩矛盾在不斷累積。
大致可測算出產能過剩程度達40%左右,主要是鋼鐵、水泥等原材料行業(yè)。產能過剩的實質是市場需求不足,使相當一部分產能處于閑置狀態(tài),產能利用率低,企業(yè)開工不足,如鋼鐵行業(yè)在今年上半年幾乎全線虧損,產能過剩和大規(guī)模投資可能形成新的產能過剩,一旦投資減弱,產能過剩將更加嚴重。只能導致企業(yè)大規(guī)模倒閉,使投入形成巨大的浪費。投入產出和效益很可能成反比。因此,解決產能過剩的方法,第一,消費需求擴大。第二,產業(yè)結構調整。第三,外部需求回升。
3、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關鍵機會
隨著PPI、CPI 的雙降,2008年底國家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積極的貨幣政策,增加流動性,增加固定資產投資,以應對經濟通縮,但是我們說中國經濟問題是結構性問題而非流動性問題。大規(guī)模的貨幣注入和固定資產投資,短期內可拉動GDP上升,但從長遠來看,將影響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美國金融危機帶給中國的機會實際上是中國經濟調整的機會,是中國經濟從低端產業(yè)鏈向高端產業(yè)鏈發(fā)展打基礎的機會,大國崛起對我們的提示,只有技術革命帶來的工業(yè)革命和思想進步體現的飛躍,才能形成一個國家真正的崛起。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決定了未來中國在世界的話語權,沒有一個處于低端產業(yè)鏈上的國家能在世界上有更大的話語權,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具有推動作用,這次機會千載難逢,是實現中國經濟華麗轉身的重要時期。從低端產業(yè)鏈向高端產業(yè)鏈邁進,從內需不整向內需大市場邁進,用大市場這個平臺來解決就業(yè)問題,完善產業(yè)升級,提高民族整體科技文化水平,為下次國際分工提供必要的準備,完成中華民族的崛起。因此,我們說這次美國所謂的金融危機給中國的機會就是完成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提供時間和技術準備。
三、房地產黑洞效應及對經濟結構調整機會破壞
1、房地產維系的仍是原有的經濟結構
產能過剩和大規(guī)模投資可能形成新的產能過剩,一旦投資減弱,產能過剩將更加嚴重。房地產業(yè)短期可能拉動GDP,但它仍然是對原有經濟結構當中產能過剩的維持和拉動,例如對鋼鐵、水泥的需求,并沒有為經濟結構調整去產能化做出貢獻。同時,隨著房地產價格不斷上升,對原材料行業(yè)提出了更大需求。
房地產業(yè)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yè),這一提法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提法,一個毫無科技含量的產業(yè)作為一個國家的支柱產業(yè)這本身就具有排他性,不能帶動中國經濟升級,沒有哪一個發(fā)達國家是選擇科技含量產業(yè)作為自己的支柱產業(yè),例如日本選擇汽車制造業(yè),電子產品,這些科技含量很高的產業(yè)為支柱產業(yè),完成了日本傳統經濟向現代化經濟的飛躍。美國選擇以航天航空工業(yè)、生物工程等高科技行業(yè)作為國家支柱產業(yè),確保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其國家保持世界絕對的領先。因此,房地產業(yè)在中國作為支柱產業(yè)本身就是在拖累中國經濟轉型,是對原有已經被證實了出現問題并要積極調整的經濟結構的一種維系。
2、房地產所帶來的中國信用破壞
中國的房地產發(fā)展是建立在巨大需求至上,這是一個體現人口紅利的產業(yè),龐大的住房需求推動房地產業(yè)健康發(fā)展。
中國房地產按國家規(guī)定自有資金占20%,其余資金為銀行信貸,消費者是以交首付為前提,按揭消費的模式,在這過程當中,信譽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基礎,只有建立在良好的信譽之上的按揭、開發(fā)商的信貸,才能確保這一過程的完成,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例如經濟衰退,突發(fā)事件引起的危機,都將使信譽毀于一旦,美國的次貸危機其實本身就是一個信譽危機。
中國雖然有人口紅利剛性需求,但是中國人居收入世界排名很低,說明中國的實際購買力并不高,這一點就決定了房地產價格不能超過實際需求所能承擔的支付能力,一旦超過必將造成房地產業(yè)由剛性需求向投機轉移,形成巨大泡沫。一旦泡沫破裂,將會出現嚴重的信譽危機,例如虛假按揭以及對金融安全的破壞等等,這樣的信譽危機會傳導到社會的各個方面,造成整個社會的信譽危機,使中國和平崛起化為泡影,一個社會信譽遭到破壞的社會體系,民族振興亦只是一句口號。
3、房地產對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
房地產業(yè)不是建筑業(yè),建筑業(yè)其技術含量很高,近幾年來,技術發(fā)展突飛猛進,房地產業(yè)只是一個資金投入和連接政策規(guī)劃的一個產業(yè),其實質是一個資金推動型的經濟,技術含量很低,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大量的資金投入,其中包括產業(yè)投入和按揭投入,將如黑洞一般吸入國家貨幣投入的相當一部分,如本次貨幣投入總量的三分之一進入樓市,而按揭當中卻有相當多的來自于信用卡支付,因此減少了對其他產業(yè)的投入,制約了經濟結構的調整。
經濟結構調整所需資金和技術升級都將被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yè)的狂熱所淹沒,無法對未來經濟結構進行思考和研究,更不可能投入資金提高整體技術水平,更不可能投入資金培育未來經濟發(fā)展的龍頭產業(yè),因此房地產由于其資金的黑洞效應,將耽誤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絕好機會,使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無限期延后,未來世界未必再給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機會。使中國經濟在相當長時間內仍然是一個對主導經濟體的一種依附,不可能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引導世界經濟走出低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