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稱開放”空想和糧企“改革”危局
□非國有經濟保持平穩快速運行,增速略有回落,全局不“堪憂”。 □汶川震后重建“鼓勵社會投資”。 □政府發出進一步開放金融、資本市場信號。 □政府放寬小額擔保貸款政策;允許小額貸款公司試點。 □衛生部醫改方案主張,放寬盈利性和私人資本市場準入。 □總工會發布集體協商行動文件。 □國資委批評央企只留30-50家錯誤說法。 □改善收入分配的導向:重點在工農。 □從國家安全視角重審、修改糧企“改革開放”方案。 □“對稱性開放”烏托邦和“10%股權”美國開放模式。
2008年上半年非國有經濟保持平穩快速運行。非國有部門固定資產投資和規模以上工業高位運行,增速略有回落;短期貸款增速高位趨緩,降幅較明顯;出口明顯回落,進口略有上升。 從上半年增長的地區差異看,進出口份額占全國比重達88%以上(非國有企業為主)的東部地區增量已開始放緩,但西部、東北及中部地區增量較大,其工業、投資、進出口貿易的增速均超過東部地區。另外,非國有經濟比重較高的東部也只是行業分化明顯,部分行業(如輕紡)狀況“堪憂”。 國務院領導指出,要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結構調整,把握好宏觀調控的重點、節奏和力度,保持經濟在較長時間平穩較快發展,避免出現大的起落。要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 增長與結構 (一)2008年上半年非國有部門固定資產投資略有調整,仍在高位運行,(見圖1)。1-6月非國有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8.5%,比上年同期回落1個百分點;但比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快2.2個百分點,比同期國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快7.5個百分點。 上半年非國有部門固定資產投資中,集體經濟同比增長28.8%,上升2.8個百分點;包括外資在內的其他經濟同比增長25.5%,上升0.5個百分點;個體私營經濟同比增長34.3%,回落8.3個百分點。 按細類比較,上半年各類型非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居于前五位的依次是:集體企業(43.2%),私營企業(39.6%),股份合作企業(31%),其他企業(28.1%),個體經濟(27.8%)。另外,外商企業的投資增速為20.7%,港澳臺企業為20.6%。國有企業和國有獨資公司的增速分別為21%和17.1%。 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構成中,非國有部門的比重為73.5%。其中,個體私營經濟為20.4%,集體經濟為13.8%,其他經濟為39.3%。 (二)2008年上半年非國有工業增速也是略有調整,保持高位運行(見圖2)。上半年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9%熏比去年同期回落2.1個百分點。上半年三資企業增長14.3%,回落3.6個百分點;股份制企業增長18.8%,回落1.2個百分點;股份合作制企業增長14.7%,回落3個百分點;集體企業增長10.5%,回落2.5個百分點。同期,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同比增長16.3%,回落2.2個百分點;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保玻罚ァ! ∩习肽暌幠R陨瞎I企業的增加值構成中,非國有企業的比重為83.4%(含國有控股企業)。其中,股份制企業為51.7%,三資企業為27.6%,集體企業為3%,股份合作企業為1.1%??鄢渲袊锌毓善髽I的份額后,非國有企業的比重為66.1%,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比重為33.9%。
(三)2008年上半年非國有部門出口明顯下降,進口略有上升。上半年非國有部門出口同比增長23.3%,比去年同期回落6.1個百分點;進口同比增長24.9%,上升5個百分點。
分類出口情況:增幅回落最大的是以私營企業為主體的“其他企業”,同比增長31.2%,回落19.6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增幅回落相對較小,同比增長20.6%,回落3.8個百分點;集體企業同比增長23%,上升8.8個百分點。 分類進口情況:外商投資企業同比增長22.3%,上升4.5個百分點;其他企業同比增長37.8%,上升0.9個百分點;集體企業同比增長31.9%,上升22.3個百分點。 在出口、進口總值的構成中,非國有企業的比重分別是81.8%和68.3%。按細類分,在出口總值構成中,外商投資企業的比重為56.3%,其他企業為21.5%,集體企業為4.1%;在進口總值構成中,外商投資企業的比重為54.6%,其他企業為11.1%,集體企業為2.5%。 (四)2008年上半年短期貸款增速高位趨緩,回落較明顯。非國有部門(鄉鎮、三資、個體私營)獲得的短期貸款同比增長50.2%,比去年同期下降14.3個百分點。 其中,三資企業增長51%,下降9.3個百分點;鄉鎮企業增長65.6%,下降9.3個百分點;個體私營企業增長17.7%,下降23.3個百分點。 上半年短期貸款構成中,非國有部門的占比為12.9%。其中,鄉鎮企業為8%,個體私營企業為2.7%,三資企業為2.1%。 (五)2007年城鄉和城鎮非國有部門從業人員增長情況。2007年城鄉和城鎮非國有部門的從業人員分別增長0.9%和4.8%,在城鄉和城鎮從業人員構成中分別占91.7%和78.1%。 主要政策取向 (一)宏觀政策 國務院領導密集調研經濟運行情況。國務院總理指出,當前經濟形勢比預料的要好。要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結構調整,把握好宏觀調控的重點、節奏和力度,保持經濟在較長時間平穩較快發展,避免出現大的起落。要把抑制通貨膨脹放在宏觀調控的突出位置。要切實加強“三農”工作。要千方百計增加就業。要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 (二)市場準入 政治局研究部署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在堅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依法將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承包和落實到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確立農民作為林地承包經營權人的主體地位。 衛生部提出醫改方案(征求意見稿),允許社會中盈利性的資源和資金進入醫療領域;政府可以向盈利性醫院購買基本醫療公共服務衛生;對非公有制醫院、不屬于非盈利性的醫院都將放寬市場準入政策。 銀監會發布《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小額貸款公司是指由自然人、企業法人與其他社會組織投資設立,不吸收公眾存款,經營小額貸款業務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其主要資金來源為股東繳納的資本金、捐贈資金,以及來自不超過兩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融入資金。 國務院公布《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鼓勵社會投資”。商務部下發意見,鼓勵地震災區個體工商戶積極參與災后商業網點恢復工作。財政部、稅務總局和央行、銀監會發布從稅收、金融方面支持災區重建的特殊政策。 (三)對外開放 第四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中方表示,將在今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對外資參股中國證券、期貨和基金管理公司的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提出有關調整外資參股中國證券市場的政策建議。中方同意開展試點,允許非存款類外國金融機構向試點地區零售消費者提供消費金融服務,同意境外保險機構、政府和貨幣管理當局、共同基金、養老基金、慈善基金和捐贈基金等QFII,以及QFII發起設立的開放式中國基金的投資本金鎖定期降低為3個月。 中國證監會近期將開展證券業和資本市場對外開放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提出進一步開放政策。今后一個時期,將按照“循序漸進、安全可控、競爭合作、互利共贏”原則,適時適度擴大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 商務部提出引導外商投資中部地區,鼓勵外商在中部地區設立生產基地、投資性公司、研發中心,并購和參股改造國有中小企業的措施。并擴大中部地區加工貿易重點承接地范圍,完善配套優惠措施。 (四)中小企業金融 央行從五方面調整小額擔保貸款政策,促進擴大就業再就業工作。一是擴大小額擔保貸款對象范圍;二是適當提高貸款額度;三是貸款利率適當上??;四是拓寬財政貼息資金使用渠道;五是加大對勞動密集型小企業的支持力度。 央行積極推動《信貸征信管理條例》出臺。按照《條例》有關規定,將依托中小企業信用檔案的建立,提高他們的信用意識,建立健全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制度,提高其透明度,促進建立中小企業和商業銀行之間的長期信用合作關系。 (五)勞資關系和集體協商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施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草案)公布,主要就有關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經濟補償與不長久的關系、勞務派遣等方面問題做出規定。 中華全國總工會下發了《關于開展集體協商要約行動的意見》和《關于建立集體協商指導員隊伍的意見》。全總領導指出,目前工會與企業建立集體協商制度,是完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的重要前提。集體協商指導員的主要職責是指導、幫助和參與基層工會依法開展集體協商,其任務中之一,是圍繞推動企業建立工資協商共決機制。實行垂直領導的產業工會,有條件的可以在一定區域或層次建立集體協商指導員隊伍。其他產業工會也可以根據需要,在一定區域或層次,建立本產業工會集體協商指導員隊伍。目前,江蘇、河北、上海、遼寧、吉林、黑龍江、福建、山西、山東、北京、廣東等11省市以及數量眾多的城市,特別是大中型城市相繼建立了集體協商指導員隊伍,在一些地方已經建立了比較系統和成熟的相關制度。 (六)國資委糾錯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說,“央企不可能在5年內重組成30-50家,這樣的報道是不符實的?!贝饲坝忻襟w報道,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宣布,不出5年,中央級的國企可能會縮減至30-50家,地方國企的總數也不會超過1000家。 評論和建議 (一)上半年非國有經濟保持平穩快速增長,增速有所回落,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符合宏觀調控的方向。同時,政企合作、共渡難關的機制再顯突出作用。 由于國際經濟特別是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以及人民幣升值、銀根緊縮、成本上升、出口退稅率下調等的影響,以中小企業為出口主體的東部地區的經濟運行環境趨緊,以非國有經濟為主體的外向型發展模式遇到了日益增強的挑戰。部分出口依存度較高的私營企業等首當其沖。 但從全局視角評論,東部地區增量開始放緩是局部現象。而從結構調整的視角評論,東部為之“堪憂”的只是部分行業,也有“喜慶”的行業。例如,據浙江省經貿委的報告,1至5月規模以上企業虧損面只是19.6%。虧損較集中的是多數輕紡行業,特別是皮革、化纖、服裝、印刷等。而食品、造紙業利潤增幅均超過50%;醫藥行業利潤增幅超過近10年的鼎盛期;化工和橡膠行業利潤猛增五成。另外,船舶工業成為目前全省工業成長性最強的行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的產值、利潤和投資增幅分別超過40%、110%和?。福埃?。
當前,總體經濟發展形勢比較復雜,面臨著不少矛盾、挑戰和風險,保持經濟繼續平穩增長的壓力很大。美國次貸危機影響的擴展和深化,也將使下半年非國有經濟增長面臨更大的壓力,特別是在出口方面。在這種背景下,估計下半年非國有經濟增長(包括出口)會進一步放緩。 在這一過程中,非國有經濟內部的結構調整、企業重組、外貿方式和經營方式的變化有所加快。例如,東部一些外向型行業的私營企業資源開始重現配置;一些企業在探索橫向聯合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縱向聯合或擴展,走向工貿一體化,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同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改善金融環境,鼓勵企業保穩促調,支持金融創新等方面,也積極展開了行動。如浙江省決定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引導發行小企業集合債,發展小額貸款公司,創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省級財政補貼外貿出口前景好、壓力重的企業等。 這種壓力下的結構調整和制度改進,有助于增強民間企業和國家的競爭力。另外,在新形勢下,中國特色的政企合作模式再顯突出作用,這也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 (二)改善收入分配的導向:重點在工農。 有媒體稱,政府有關部門《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已經起草完成。其中,初次分配領域的不公,被認為主要體現在壟斷領域的收入和工資增幅過高,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但是,壟斷領域的職工再高估也不過1000萬出頭(其中不乏低工資者),存在問題已經進入解決程序,但另外4.3億職工(其中非國有部門近4億,包括農村私營企業的眾多從業人員)這個“絕大多數人”,他們所面臨的收入分配不公問題,以及怎么辦的問題,有關報道只字未提。當然,按照新自由主義的規則,不提是正常的,應由市場自由調節。但卻經不起科學發展觀和西方其他經濟、政治學派規則的權衡。 其實,當下中國改善收入分配的重點在工農。關鍵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目前勞動力市場廣泛存在的自由化機制,建立工資協商機制。如無視該問題,對中國的絕大多數工薪者來說,改善收入分配就是空頭支票,而城鎮化和工業化也會在“收入分配陷阱”中難以自拔。中央和國務院對這種問題是非常重視的。 總工會的資料反映,目前我國城鎮職工所在單位開展了工資集體協商的僅占7.8%。勞動定額和工資標準主要由企業經營者說了算。由于收入分配的單方面決定,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企業內部分配制度缺乏科學性、公平性,以致勞動定額偏高,職工勞動報酬偏低,職工工資結構中固定部分被大大壓低,收入差距被拉大,嚴重挫傷了職工的積極性。這種現象在各種事業單位也存在。而在農村的企業,情況就更突出了。 所以,需要依法在各類型企、事業單位開展集體協商,建立工資共決機制來解決問題。 廣東工資漲幅連續6年低于全國均值。有關研究報告指出,要在實現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中解決該問題,就要規范初次分配,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平衡勞資雙方利益。徹底改變勞動力價格長期被低估的現象。這是正視問題的態度。但是,廣東能否在開展集體協商,建立工資共決機制方面做出榜樣,這是一個大考量。 (三)聚焦“國家糧食安全”大視角,重新審議、修改舊的糧食流通體制和糧食企業“改革開放”方案。糧食戰略產業的調整方式要避免私有化和市場的自由調節。 糧食是不是國家的安全部門、戰略和基礎產業,今年的回答是肯定的。最近中央和國務院領導先后指出,應該從戰略高度看待糧食的基礎性地位,增加糧食庫存。應該加強對農產品市場監管,促進政策協調,抑制過度投機,努力穩定糧價。糧食安全關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全局。 在糧食是國家戰略和安全產業的視角下,目前關于糧食企業私營化(包括外資化)的發展趨勢值得高度關注,需要及時采取對策。 2004年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時,政府決定要對糧食企業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媒體回顧稱,這是“一次大規模的‘國退民進’運動”。 2005年,在國務院國資委等8部委制定關于國資轉讓和減持比例底線的方案中,包括糧食企業在內“農業”企業,被排除在“國家安全行業,國資持股約60%”的范圍之外,被等同于制造業企業,不在需要國家絕對控股的范圍,國資持股底線約35%,為私人和外資控股大開城門。 2008年上半年,一些地方政府繼續“解放思想”,不是著力改善企業經營,而是進一步展開糧食流通企業的私營化“改革”。 例如,在國務院高度重視的產糧大省吉林,省糧食局決定,沒有實行改制的643戶國有糧食企業,今年底全部退出國有。 這些年來,正是在糧食企業私營化的大規模“改革開放”中,外資糧商乘虛而入,大展宏圖,大豆產業已然淪陷,而在各地糧食收購市場上,外資糧商利用中國的體制弊端,見縫插針,內外勾結,攻城略地,長途販運,跨境倒騰,頗有斬獲,哪管你中儲糧庫、國儲糧庫收糧難,縣級糧庫生死時速,更不顧全球糧食危機叩響中國大門。而且,外資糧商得隴望蜀,想收購大型糧食國企了,反正一些高層官員無視這類企業實實在在的“安全行業”性質,不要求“絕對控股”。 近日,《中國經營報》報道,中儲糧總公司總經理包克辛表示,“外資糧商掌握了中國植物油銷售的終端渠道,然后他們再建立或收購面粉廠、大米加工廠,用植物油的銷售渠道進入糧食消費市場,這就給我國糧食流通帶來極大風險?!卑诵琳f,目前世界四大糧商都來找中儲糧談。他們一方面建立糧食加工流通企業,一方面開始尋找糧源。包克辛提醒,“即使跨國糧商不與中儲糧合作,他們也能找到糧源?,F在的地方糧食企業大都經過改制,很多變成了個人承包,很容易被他們收購,或者充當他們獲取糧源的工具。當前,一些地方政府缺乏警惕性,在招商引資中,普遍存在外資優于內資的思想。有的地方政府極易被他們利用,給他們提供各種便利條件,讓他們建立或并購糧食加工企業?!?/p>
很明顯,目前需要聚焦“國家糧食安全”的大視角,重新審議、修改舊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方案,改革現行糧食流通體制的弊端。實行改革“改革”的思想大解放。比如,具體的內容應該有:為落實中央和國務院關于糧食產業的戰略部署,國務院國資委和其他有關部門應該把包括糧食企業為主的“農業”企業列入“國家安全行業”,并要研究國家獨資經營、絕對控股經營和防范外資入侵的方案;重新規劃縣級糧食企業的改革和發展規劃;切實加強糧食流通領域的監管,等等。 (四)對稱性開放:理論烏托邦和美國模式的啟示。 西方經濟學早就證明,而且不止一次地證明,自重商主義以來,全球化中的市場開放在總體上就是不對稱的。“對稱開放”是弱國的空想?!按髧敝詮?,標志之一就是善于軟硬兼施地實行保護主義和開拓國際市場。波蘭尼在《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的書中,也說出了一個大道理,在真實的貿易史和資本主義社會史中,存在的是市場調節和社會、政府限制、幫助市場的“雙向運動”?!按髧闭粌H保護國內市場,而且通過“炮艦”政策和匯率干預等手段(這涉及國家主權)促進國際貿易,保護本國經濟增長和就業。而在馬克思的理論中,這屬于ABC的常識。 就是今天的WTO規則,在所謂的自由、公平貿易方面也充滿了爭議和挑戰。2005年,斯蒂格利茨和查爾頓在《國際間的權衡交易――貿易如何促進發展》一書中就指出,全球化中主導性的貿易規則從起點、過程到結果,其中存在許多明顯的不公平和對于發展中國家是巨大風險的威脅??偟膬A向是自由貿易順著發達國家的需要在走。所以,國際貿易要“權衡”,要改革,要從新古典經濟學空洞、虛偽的自由、均衡思想中解放出來,發展中國家合理的特殊利益必須滿足。否則,就是不公平。但是,公平何其難?!岸喙睾稀本猛喜粵Q,就是當下的事例。 作者還一針見血地指出,由于第三產業已經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主要產業,為了發揮新的“比較優勢”,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為自家的制造業進步而沾沾自喜時,他們的政策早已急轉彎,要求發展中國家開放的重點已經是第三產業,特別是其中的要害和關鍵部位,如金融市場、資本市場、商業流通、公共物品、文化、新聞等。 但是,如果這些領域的開放涉及到了國家主權等等非常嚴重的問題,涉及到了對制造業、農業的支配權的獲取,是不入貿易自由主義者法眼的。同時,他們為發展中國家進入本國市場還搞出了種種限制。而且,這還是在明知對方的總體發展水平處于劣勢的情況下提出來的。這叫做,自由貿易面前你無主權,我有主權。 在美國,貿易、金融、資本、貨物自由化是口號,一些經濟學家也真的相信自由貿易,反對本國政府的保護主義。但是,實際運行的機制卻是由政府、國會、企業和有關NGO及各種法律組成的層層嚴密天網,牽一發而動全身,產業或企業保衛戰一點就著、瞬間打響,民間、官方一起上,威力巨大,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就是強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政策執行力。 在總統、國會等的積極參與和支持下,今年4月美國財政部公布了新外資安全法,規定外資持股不大于10%;且目的不會是“控制”美國公司,否則,小于10%也不行。 中國能夠如美國這般執行WTO規則,并有這種自我保護意識、執行力和社會動員力嗎?不妨實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奮起直追,包括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之身!
作者:■國家發改委宏觀院夏小林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