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恨地產商
2008-7-21 《新世紀》周刊
■郎咸平
整個社會的進步導致地產價值不斷攀升,而這些攀升的價值基本上被開發商獨占了
四川大地震后,很多網友痛罵地產商,說他們捐得少,為富不仁。網上有個調查,95%的網友對房地產市場現狀不滿。我們所有的老百姓對于地產業這么仇視是什么道理?地產本身可惡嗎?沒有這么簡單。
潘石屹講了一句話,他說地產業所有的這么多的負面形象有幾點理由:第一,財富排行榜大概有一半都是地產商;第二,普遍的認為地產是暴利行業;第三,腐敗的官員通常與地產開發有關。
難道你們會對制造業這么痛恨嗎?你們有沒有誰痛恨過索尼呢?你們痛恨過三星嗎?你們痛恨過比爾·蓋茨的微軟嗎?你們痛恨過制造奶茶的小工廠嗎?好像不會吧。為什么中國人的焦點總是針對地產商?
潘石屹那句話講得太到位了,中國一半的富豪都是搞地產的。但全世界500強里面大部分都是制造業跟銀行,比如說通用電氣、微軟、花旗銀行等等,搞地產的很少。那么為什么中國的富豪一半都是搞地產的呢?這說明我們的產業結構有重大的偏差。
今天中國的經濟不是單純的過熱,而是有的部門過熱,有的部門過冷。為什么造成這種現象?那是因為資本的短視行為。我們最近不斷進行宏觀調控,提高利率,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這樣做的后果是使得處在過冷部門的制造業更不想干了,因為日子艱難,再加上匯率的不斷調升,日子更難過,所以他們更不想干了。那怎么辦呢?他們就拿起制造業資金去過熱的部門炒樓去了。
最近又出了“海爾現象”,從事家電制造業的海爾,也搞了150億的資金跑到過熱的房地產部門,自己去當開發商去了。所以今天中國處在一種特有的、同時過熱跟過冷的二元經濟環境之下。我們發現一個可怕的現象,那就是簫條的制造業部門,它的資本不斷流向一個過熱的地產部門。有些制造業的業主自己去買樓,或者像海爾一樣跑去當開發商。
而這才是為什么今天中國的富豪排行榜一半都是地產商的原因,因為地產就是一個過熱的部門。目前整個國家的資本從制造業大量轉移到了一個畸形的房地產行業,這是與國際完全不接軌的,因為世界500強當中,大部分都是銀行以及制造業,只有中國是極其特殊的,在這種二元經濟環境之下,我們的地產業過度發展。
有人可能會說,過度發展好像也沒什么不對,畢竟是市場行為。這我們就得分析地產業的特殊性了。我們不恨制造業,因為制造業要靠資本、人力和技術才能賺錢,而地產業不是,地產幾乎什么都不要做,就可以賺錢。
舉個例子,像這些開發商過去拿到一塊地,比如說一畝60萬的地,他放到手上,什么事都不要做三年之后就可能賺200萬,從60萬一畝到200萬一畝,這個差價誰給他的?是全社會的老百姓,是由于經濟進步的結果使得土地增值,但是誰享受到增值的成果呢?開發商。三年前買的地,放兩三年之后賺兩三倍,憑什么?老百姓辛勤勞動創造出一個繁榮的社會之后,土地值錢了,地產商就發達了,社會進步的結果讓地產商賺到這筆錢。所以對地產商而言,你的財富所以增加,除了少部分是你個人的努力之外,大部分是社會的進步,而你獨占了這些好處,這個才是社會仇恨的來源。
在當今中國,在同時過熱跟過冷的二元經濟環境之下,我們的資本由辛苦的制造業轉到了容易投機的房地產業,這種轉向對于我們整個國家而言是極其不利的。為什么不利?你千萬不要迷信自由經濟,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自由經濟,如果你放任資本如此流動的話,到最后我們國家經濟會產生重大問題。
郎咸平盤點宏觀經濟 中國制造業面臨前所未有困難
2008-07-18 來源: 佛山在線
□本報記者 周志慧、李文波
昨日,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現身華南地區最大的鋼鐵交易市場——順德樂從。在題為“2008年下半年鋼鐵形勢分析研討”的演講中,郎教授表現出他一貫的敢于放言的作風。他從國內經濟、宏觀調控手段以及國際經濟形勢入手,直言中國的整個制造行業在特殊的“二元經濟”形勢下,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
論國內經濟形勢
冷熱失衡堪憂
郎咸平為順德的企業家們做了一個宏觀經濟“總結”:中國經濟到底出了什么問題呢?真的是經濟過熱、流動性過剩嗎?一方面是用在固定資產、基礎建設的投資過熱,比如橋梁、道路、高架橋、地產等領域,投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國內大部分民營企業特別是制造業出現過冷現象。
郎咸平認為,對比歐美等以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國家經濟來說,中國的“二元經濟”結構就顯得“畸形”。他認為,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地方政府通過大量固定資產投資來實現的,而不是以消費需求帶動,導致國內無法有效消化國內制造的產品。因此,中國制造的產品必然要大量出口,企業才能獲得生存。大量的出口,又導致另外一個惡果出現,“我國外匯儲備已高達1.8萬億美元,直接的結果就是匯率的上升。”在這種背景下,歐美發達國家頻頻要求人民幣升值,從而進一步惡化國內出口形勢,形成惡性循環。
論新勞動合同法
出臺時機欠妥
郎咸平認為,新勞動法推出的時機欠妥,雖然通過法律確定勞動者權益,其精神和價值是值得肯定的,但“整個法案的建構缺乏對經濟狀況的了解”。他認為,法律制訂者一沒有經過詳細的討論和論證,二沒有經過試點就直接推行該法,在國內經濟條件千差萬別的情況下推出,是不恰當的。
在原材料價格上漲、銀根緊縮、新勞動合同法出臺等條件下,加上宏觀調控、匯率上升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下,郎咸平認為,中國制造業的冬天已經來臨。
論國際經濟環境
金融炒家抬價
國內經濟冷熱失調,國際經濟環境也好不到哪里去,經常出現中國買什么,什么就漲價的情況,讓國內出口企業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
國內通脹加上國際通脹,導致企業成本壓力劇增。郎咸平認為,目前國際金融炒家通過操縱期貨市場,導致包括石油、大米、鐵礦石等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不斷上漲,并且他們完全掌握這些商品的國際定價權。“大宗商品價格已不再是由簡單的供需關系決定,而是由國際金融炒家決定。”例如,國際市場上糧食的供需其實是基本平衡的,而石油有時候甚至供大于求,為什么這兩種商品價格背離了供求關系的價格規律呢?郎咸平指出,這是國際金融炒家一手造成的。于是,在獲悉中國要購買大米、石油、糧油、鐵礦石這些大宗商品時,金融炒家們就提前抬高了這些商品價格。
由于定價權掌握在國際炒家的手中,中國制造業的成本當然會上升。他還拋出一組數據稱,目前外資在華的投資額已超過我國進出口總額的55%,這說明中國已成為高度依賴外資的國家。在引進外資的同時,我們引進了國際通貨膨脹,這使國內制造業成本壓力更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