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11月28日,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成立70周年紀念會在北京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做出了重要指示:供銷合作社要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扎根農業農村,當好黨和政府密切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紐帶,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其實供銷社曾經在整個計劃經濟時期已經發揮過很大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后到1957年,供銷合作社在全國得到迅速發展,形成了一個上下連接、縱橫交錯的全國性流通網絡,用于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要、組織農村商品流通等。1958年以后,供銷合作社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時期,與國營商業兩次合并,后又兩次分開。不過,供銷社系統其實一直都存在,并沒有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2022年,全國各地就曾陸續掀起了重建合作社的熱潮,一時間關于供銷社的討論引爆網絡。當時,老田老師以其深入獨到的觀察寫就了本文。在文中,老田老師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重建供銷社意味著什么,與當前的社會經濟狀況有何關聯?歷史上的供銷社發揮過什么樣的功用?重建供銷社又給我們的未來帶來幾種可能的方向?今天,老田老師的這些問題讀來依然有啟發,故小編重推此文,歡迎讀者在文末留言分享你對供銷社的看法。
作者|老田
責編|侯曉梅 童話
后臺編輯|童話
農村供銷合作社(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1956年,畫家:魏其美(中國人,1923-2009) | 圖片來源:artnet.com
顯然,對于大量中小生產者來說,獨立實現差異化品牌營銷與自主銷售網絡建設并不容易,依托一個不以最大化榨取為目的的購銷平臺,確有必要,但會不會有這樣的供銷社出現,則大有疑問。
一
供銷社回潮是輿論的惡意炒作嗎?
有人推測,炒作供銷社回潮,這是某些勢力刻意地設置議程,進行意識形態炒作的輿論經營方法,試圖炒熱話題然后狠批老路;而且,僅僅作為銷售門店的供銷社網點,毫無幫助中小生產者的價值,連自身生存都大有疑問,何況并沒有任何相應的政策宣示。以前發生過類似的狀況,炒作過私有制退出、國進民退等議題,結果就是大腕和大V出來,狠批老路,狠夸私有制和市場經濟高效率等等,主要套路是:找題材拉高關注度,然后借機做一波宣傳?! ?/p>
這一次有點意外,網絡上出現了荒腔走板的意見,認為需要國家出面建立公營商業體系應對非常事態,可能是滬上防y期間的惡劣表現,激活了反向的問題意識。
不過,在今日中國,如果真搞全國性的供銷社,認真貫徹供銷社系統的精髓,肯定還是能夠出成績的,其潛在的發展空間是很可觀的。而實際上的競爭對手,則是跨國資本壟斷的連鎖商業,這也給國內大批中小企業一個新的市場空間和選擇,避免目前這種殘酷的最大化榨取。
郎咸平反復申說的“產業鏈陰謀”,就是這個狀況,中小企業無力創造自己的品牌和營銷渠道,結果被大型連鎖商業過度榨??;甚至還由此出現了“二地主”——各種所謂的跨國品牌商——他們更有能力對接大型連鎖商業,結果,國內中小企業陷入“兩撥地主進行過度收租”的悲慘處境。
毛時代的計劃經濟時期,國營商業實現了全渠道整合,對接工業生產與消費者,這個模式極大地節約了流通費用,加上國家政策刻意執行“工大于商”,使得整個的價值鏈分配集中于工廠生產環節,結果形成有利于工業生產與技術擴張的“無工不富”局面。
漠河供銷社 | 圖片來源:東方網
改革開放早期,商業和金融對于實業的相對地位提高,初期是以犧牲工業利潤為代價,促成國內商業和金融業繁榮,第三產業興旺了一陣;后期,轉入依附性發展道路之后,是海外的品牌商和連鎖商業,獲得了對國內中小企業的巨大榨取機會,導致主導權易手和巨幅利潤外流。此后,“無工不富”消失了,大量工業企業陷入虧損,還出現過全行業虧損的窘境。
二
供銷社經營模式有利于
保護中小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
如果認真搞供銷社經營模式,哪怕做不到盡善盡美,只要規模夠大,形成較高的市場占有率,也肯定能夠從跨國資本手里,搶一些肥肉下來。
相對于傳統的門店經營模式,目前的網絡直銷業務算是一個熱點方向,資本經營的極端浪費,在物流上的體現也很明顯。一端是賣家,另一端是個體消費者,此種營銷方式,唯一優點是個體的靈活選擇,但一對一直銷,肯定會導致過多的單件運輸與過度包裝,帶來運輸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因為在產銷之間缺乏起碼的整合,無法實現流通的集約化經營與節約,流通成本對最終價格占比過高,相當于消費者支付同等金錢條件下獲得的凈產品(福利)數量下降,這對于人均資源不足或者不夠富裕的群體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同時,大量的廢棄包裝物變成垃圾也是一種環境危害。
所以,流通費用節約,對于大多數不夠富裕的消費者群體而言,會帶來同等購買力條件下購回凈產品的提高。
隨著中國轉入依附性發展道路之后,中小企業的生產過程,就完全受制于跨國資本,并被過度榨取?!睹藁ǖ蹏芬粫m然不是專門寫中國的,但是,描述了一起與中國的外向型經濟興起和壯大的共時性事件,即中國的紡織與服裝行業崛起之后,國際連鎖商業和品牌商的市場權力崛起,導致生產性環節的大幅度貶值。這個不難理解——中國的規模過大,顯著改變了產品生產與實現諸環節的競爭關系和補償水平?!揪幷咦ⅲ狐c擊標題《<棉花帝國>、全球史與資本主義史》,可詳細了解《棉花帝國》這本書?!?/p>
像所謂的全球品牌“H&M”,實際上自己根本不生產,只制定規格品種以及質量、驗收標準,向一大把小工廠下訂單,然后對接大的連鎖商業,跟計劃經濟時代的“一級批發站”職能相當,但多了最大化榨取生產工廠利潤的經營目標。這種模式僅有的正面效果是強化了生產工廠的主動質量責任,但生產工廠的利潤被最大化榨取,對于生產者維持勞動者穩定和諸生產要素組合的損害,則是永久性的。地主和過高的地租會有害于生產者的良性成長,這在所有時代都是一樣的?! ?/p>
H&M門店|圖片來源:businessoffashion.com
很顯然,沒有能力實現品牌差異化營銷網絡建設的中小生產者,不管是農戶還是工業企業,都容易受到渠道商人的過度榨取。因此,中小生產者的良性成長,客觀上需要依托一個不那么苛刻的渠道——這一渠道需要發揮某種公共品的功能,提供聯系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服務,還不宜以最大化榨取為經營方向。否則,會帶來供給側的惡性競爭和生產萎縮。而新出現的供銷社,能否擔負起服務于中小生產者的功能,還有待于觀察。
三
共同的購銷網絡是重建供銷社的關鍵
如果重建供銷社只是運營一些基層門店,卻沒有大的購銷網絡支撐,那就啥問題也解決不了,門店自身的生存都會有疑問。如果以供銷社為主體,從農產品收購入手,達到相當的規模和比例,供銷社則有可能發展成為財政支農政策的抓手。甚至,財政可以依托供銷社的收購數量,直接進行收購價格補貼,這比目前的按畝下達的補貼,對促進糧食生產的作用更直接和有效,切實做到補貼種糧農民而非有地農民。如此下去,真有可能做到逐步排斥私商,最后達到某種程度的農產品統購統銷。
如果沒有共同的購銷網絡支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會存在著大資本對小資本的競爭優勢和榨取機會,不惟在中國如此。按照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的分析:在1970年代的美國內部,也存在著壟斷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分化。他把前者稱為計劃體系,后者稱為市場體系,彼此的價格補償水平大不同,生存機會也完全不一樣。
依附性道路的結果,是本國中小企業的產能擴張、過度競爭,利潤卻被海外的品牌商和連鎖商業過度榨取。這是“唯生產力論”帶來的惡果。把壟斷租金與技術創新為基礎的壟斷地位之間是弱關聯的關系,即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的壟斷地位,并不必然能帶來壟斷租金。然而直接進行實體化綁定,然后迸發各種想當然,現實的結果只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作為最大的壟斷租金受害者,假如一方面扶持中小企業的擴張(透過壓制勞動者和環境補償水平去降低成本),加大對外輸送能力;另一方面又不斷鼓吹高技術高附加值,給壟斷租金唱贊歌,那真是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呢!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一日
—END—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