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農業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基礎,正是基于這一認識,自2004年以來,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已經連續7年制定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而人多地少決定了小農體系將是中國農村、農業長期不可改變的現實,預計2030年中國人口將穩定在15億,屆時中國城市化率即使達到70%,也仍將有4.5億人口生活在農村;即使18億畝耕地的紅線能夠守住,彼時農村人均耕地規模也只有4畝,中國農村作為小農社會的基本性質仍然不會改變。而小農經濟盡管有其不足,但在農村和農業大規模基礎設施已經在毛澤東時代建設完成、工業化基礎已經相當雄厚的情況下,在“集體所有,農戶經營”的雙層土地所有制度下,這一結構能夠讓農戶以兼業方式參與工業化,分享其收益;以漸進方式加入城鎮化,盡可能消除其副作用;因此有著顯著的優越性。保持這一體系的穩定,相應也就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穩定的根基。然而,各路資本對農地“開發”巨額潛在收益虎視眈眈,“土地流轉”制度的實施,正讓這一根基面臨遭受侵蝕的風險,深入剖析“開發商養豬”之類新聞,就不難看出這一點。
自從兩三年前食品價格開始顯著上漲以來,多年來備受冷落的農產品就躍居各路資本演出的熱門舞臺,從網易老板丁磊到其它企業,相繼傳出“養豬”新聞者形形色色,其中某些開發商對養豬和其它農業項目的“青睞”尤其引人矚目,這回又增加了一家——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的北京中實集團。據1月23日《經濟觀察報》報道,該公司宣布將在陜西渭南建設占地10萬畝的“黃河國際食品產業基地”,計劃年出欄生豬300萬頭,供應有機豬肉23萬噸,一時引起業界內外廣泛矚目。那么,這件事該當如何看待?
可以肯定,假如該公司確實是真心實意要進軍養豬行業,而且為此制訂了切實可行的商業計劃,那么這個計劃是值得稱許的。我國是世界豬肉產量和消費量最大的國家,但大部分是在小農經濟的框架下生產的;正如上文所言,就總體而言,經濟和社會因素決定了小農經濟在我國將繼續存在相當長時間,并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此不可一概否定,只是在這種生產模式下,在目前的市場細分和價格體系下,豬肉產品質量等等難以控制,不能充分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大資本進入養豬業,建立新的生產經營模式,自有其好處。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宣布要繼續加大國家對農村的投入力度,積極引導社會資源投向農業農村,真實的產業投資也會得到政府政策支持。但是,根據有關報道來看,中實集團上述“計劃”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疑點,甚至是潛在風險。
首要問題是中實集團上述計劃的生產模式是否需要大量占用已耕作土地?如果是,那么就存在巨大的政治性風險,因為這等于是奪去了眾多居民的生計。即使不考慮耕地保護限額問題,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稠密、人均耕地甚少的國家,此舉之危險也不言自明。
從整個世界來看,耕地是許多農民(包括自耕農和佃農)的主要生活來源,甚至是唯一生活來源,與大資本進入相隨的土地所有權/使用權轉移往往等于奪取相關農民的生活來源,發展中國家農民普遍缺乏地契進一步加劇了失地農民的補償問題,大資本從事的大規模農業開發相應有可能在當地引起激烈社會爭議,甚至演變為嚴重社會動亂。2008年,韓國大宇物流與馬達加斯加政府簽約,在該國租賃130萬公頃土地(相當于半個比利時國土面積)從事農業開發,結果在馬達加斯加引爆了大規模反政府動亂,最終導致政府非正常更迭。
在中國,雖然迅速發展的工業化進程吸收了大量農村壯勞力,但耕地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社會保障功能。老人和婦女留守農村,為外出增加現金收入的壯勞力提供了退路;在2008年末、2009年初的兩千多萬農民工返鄉風潮中,這一點對經濟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充分體現。我們不可高估農民進城定居的潛力,由于城市生活成本過高,絕大多數農民工難以在目前他們奉獻血汗的大城市立足定居,最終還是要到鄉村(其中一部分鄉村未來將發展成為小城鎮)落葉歸根,耕地將長期發揮不可替代的社會保障替代品和社會穩定器功能。就算可以不考慮經濟周期波動的沖擊,為了讓十家八家大資本能夠占用農地多取得一點利潤,難道我們就該逼迫千千萬萬家普通農戶離開家園涌入城市在貧民窟中掙扎等死?
根據有關報道,中實集團上述項目計劃占地面積高達10萬畝;假如都是占用耕地,我們不能不擔心將影響多少人生計?按該項目計劃所在地陜西渭南市大荔縣人民政府網站提供的統計數據,該縣耕地9.3萬公頃,[1]折合139.5萬畝;總人口72萬人,其中縣城10萬人,全縣設置13鎮13鄉。[2]由上述數據可知,該縣人均耕地面積1.94畝,10萬畝等于51546人的平均耕地。
當然,由于該縣居民并不全部依靠農業謀生,影響的人數應該沒有這么多;非農居民越多,受征地影響的人數就越少。假定該縣72萬人除縣城10萬人之外均屬農戶,那么62萬農戶人口人均耕地面積為2.25畝,征用10萬畝耕地計劃要影響4.44萬人。假定該縣除縣城外13鎮平均每鎮擁有1萬非農居民,那么全縣農戶人口49萬,人均耕地2.85畝,征用10萬畝耕地計劃要影響3.51萬人。假設大荔縣除縣城外13鎮平均每鎮非農居民1萬人,這個假設數字相當高,不至于低估該縣非農居民人口,相應也就不會高估受征地影響的人數。在現行統計制度下的“建制鎮建成區居民”大體屬于非農居民,除此之外為農戶(包括專業農戶和同時從事其他行業的兼業農戶);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07年城市、縣城和村鎮建設統計公報》,2007年末全國共有建制鎮19249個,根據對16711個建制鎮的統計,建制鎮建成區1.311億人,由此可知平均每個鎮建成區人口7845人。鑒于西北地區城鎮化水平全國最低,國家統計局數據稱西北平均每個建制鎮人口數比全國平均數少3.63%,[3]可以斷定2007年末西北建制鎮建成區居民只會少于7845人。
根據上述推算,即使把受影響人數估算再降低一些,中實集團的這個計劃影響的人口也當在3萬人至4.4萬人之間,取其下限,再假設受影響者家庭都是如下組成:兩個老人、一個孩子、一對壯年夫婦,其中壯年夫婦需就業,那么3萬人口受影響也意味著起碼需安置1.2萬壯年人就業,這個項目能安排這么多就業嗎?即使一半計劃占地位于黃河灘地(且不提由此而來的防洪和法規等問題),相應把上述估算中需要安置的勞動力減少一半,也有六千人之多,何況得到安置者也會面臨生活成本上升等種種問題呢!尋找商業機會固然是企業本職,但我希望中實集團在大荔縣不要扮演大宇在馬達加斯加的角色。
第二個問題是這個項目計劃的產品(300萬頭肉豬、23萬噸有機豬肉)銷路。不管中實集團計劃生產的有機豬肉品質多么好,假如找不到銷路,這個項目仍然只有失敗;而經過估算,我們也不難發現這23萬噸有機豬肉銷路堪虞。
我國城鎮居民人均豬肉消費數量變動不算很大,按國家統計局統計,2002—2008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每年購買的豬肉在18.2公斤—20.4公斤之間;[4]由此推算,那么23萬噸有機豬肉需要的消費者人數上限為1263萬7363人,下限為1127萬4510人。由于有機豬肉價格較高,而高收入消費者肉食消費更多地選擇牛肉、海鮮水產和高檔禽類,選取人均豬肉購買量下限(對應消費者人數上限1263萬7363人)更為合理,占我國2008年末城鎮人口60667萬人的2%。鑒于我國消費者對價格變動較為敏感,2007年豬肉價格暴漲,當年豬(毛重)生產價格指數猛漲45.9%,[5]相應的是城鎮居民家庭人均購買豬肉從上年的20.0公斤下降到18.2公斤,降幅9%,為2002—2008年間最低水平,[6]而我國收入分配失衡又比較明顯,就算全國有機豬肉市場被中實集團一家壟斷,中國能找到近1264萬愿意接受高價有機豬肉的消費者嗎?在這個問題上,無論別人多么真誠追捧有機豬肉的好處,商人都千萬不要犯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錯誤。
從中實(集團)公司網站(http://www.ciic-bj.com.cn/jtcy/jtcy.html)介紹的情況來看,該公司產業劃分為房地產業、科技實業、國際經濟合作三個產業系統,主業是房地產開發、物業物流、園區開發、酒店、信息技術、網絡幾個板塊,并無批發零售業務板塊。[7]根據上述銷售估算數據,可以判斷,依靠這家公司在國內的銷售渠道,23萬噸有機豬肉在國內恐怕是賣不掉的,可供選擇的另外一條銷路是出口。由于計劃的養殖基地遠在陜西內陸,出口活豬不甚可行,出口豬肉更為現實。2008年全年我國出口豬肉合計82203噸,就算這8萬多噸出口市場全部被這家門外漢房地產公司包圓,也還有147797噸需要內銷,該公司為此需要在國內找到812萬0714名愿意支付高價購買有機豬肉的消費者。即使如此,從該公司的業務內容來看,要完成這個任務恐怕也太難了。
需要指出,上述估算的前提是假設有機豬肉消費者非有機豬肉不食,假如有機豬肉消費者消費的豬肉中只有一部分是有機豬肉,那么23萬噸有機豬肉需要的消費者人數更多,中實集團養豬計劃的銷售任務難度也就更大。
筆者與中實集團及其員工并無過節,更從無挾嫌報復之行為,也希望中國企業能夠積極進取,為國民經濟建立活力充沛的微觀基礎,衷心希望中實集團宣稱的這個項目是個成功的實業發展項目,只是企業界、特別是房地產業界負面新聞太多,而該項目報道的情況中疑點又太多太大,令人不得不擔心這個項目的真實目的。希望當事企業能夠向渭南市、大荔縣當地政府和公眾作出更令人信服的說明,以釋群疑;更希望陜西這塊中華民族發祥地能夠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坦途,為西部大開發樹立榜樣。
從更廣闊的背景上審視,此事的疑問折射出了一個事關全局的問題:在各路資本覬覦之下,“土地流轉”和“產業開發”完全有可能成為掠奪農民衣食之本的借口,而“富者田連阡陌,貧無立錐之地”從來就是動蕩之源。這些年來,打著形形色色旗號的收益私有化、成本社會化招數已經制造、激化了眾多社會矛盾,而在土地問題上如果有人企圖如法炮制,社會化的“成本”將是整個社會的天翻地覆。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愿主政者和掌握話語權力者思之,而投資者也不要指望犧牲整個地區、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的穩定能夠換來可持續的投資收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