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 題記:蔣介石統治的舊中國,不存在主權意義上的外交,因而有影響的大國總統不會主動來訪,這不奇怪。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才開始恢復名副其實的中國外交,但我們也不會請美國總統來,可是到了1972年,美國總統還真就“不請自來”了。在周恩來總理為尼克松總統舉行的歡迎儀式上,有一項內容給尼克松總統留下極其深刻的影響,那就是他在周總理陪同下檢閱我陸海空三軍儀仗隊--他稱之為“最出色的儀仗隊”。為什么?深層次分析,因為正是這支軍隊在朝鮮戰場上把美軍打敗了——這是美軍自建軍以來首次吃過如此規模的敗仗,按照美國人的習慣,他們只認強者。所以,尼克松總統認真地向八一軍旗行注目禮的時候,毛主席領導的中國外交進入到一個新階段了——在抗美援朝結束美國立法,中國守法國際格局基礎上——中國人民以及第三世界及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人民揚眉吐氣——迎來新的劃時代的道器變通之變。
當美國總統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旁走過,檢閱被他稱為“最出色儀仗隊”的時候,中美兩國的敵對狀態,自然就開始消解了。中國外交新階段——包括對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全方位外交成為國際輿論的新熱點,毛澤東文化影響世界成了經常現象。
這個時候,人們不會忘記此前不久出現的一首歌,唱道:“東風吹,戰鼓擂,現在世界上究竟誰怕誰?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
這首歌還有一句概括性的歌詞——“歷史規律不可抗拒”。
是的,就是這樣的,美國總統不請自來,這是歷史規律,是不可抗拒的。
現在的問題是,至今依然還有些人不懂這個“歷史規律”。所以,不得不再深入做點分析。
早在建國之初,毛主席定下外交“三句話戰略”——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毛主席一貫不當“算命先生”,你美國總統愛來不來,反正我們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就行了,到時候我們的事情搞好了,自然會“不請自來”。毛主席果然料事如神,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抵達北京機場。
1967年美國有一位有識之士,沒有被尚處在文革里中國的某些被稱之為“混亂現象”所迷惑,清醒地作出了符合實際的判斷,作出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選擇,正好那個時候美國選民對這位總統候選人的判斷比較認可,依然多數選民選擇了這個人,他的名字叫尼克松。
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有個人,當時也投了他一票。當尼克松見到這個人,得知這一消息,情不自禁給這個人鞠了一躬。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
尼克松總統見到毛主席,他由衷地給毛主席鞠躬——他這是自覺的,也是本能的一種表達,向強者低頭沒有什么了不起的,那是表明自己也是強者的舉動。
尼克松總統訪華時,中美兩國還處在敵對狀態,至少有一點可以證明,那就是美國還在中國領土臺灣駐軍。然而誰也無法否認,中美兩國有識之士都已經下定決心來個道器變通之變,變為道器變通之源——只要,只有變才能結束這種敵對狀態。這一點,毛主席早在建國初期就是這么想的,只是美國人不這么想,他們以為可以用他們的“制裁”迫使毛主席領導的人民就范,當他們發現新中國不是舊中國,毛主席不是蔣介石的時候,當他們看到毛主席領導的新中國社會主義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時候,他們從自己國家利益出發認識到,沒有毛主席領導的中國,他們的生存就會成問題,所以,尼克松總統就在美國對外政策上,來了個大膽的道器變通之變。尼克松是很幸運的,因為中國有偉大領袖毛主席深度關注他理解他,因此他愿意“不請自來”,也就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在尼克松總統結束對我國訪問的那一天,中美發表《聯合公報》,也就是著名的《上海公報》。
在《上海公報》里,對毛主席與尼克松總統的會見,用了這么一段:
【尼克松總統于二月二十一日會見了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兩位領導人就中美關系和國際事務認真、坦率地交換了意見。】
(參見:http://www.gov.cn/ztzl/zmbh/content_624341.htm)
英文為(參考):
President Nixon met with Chairman Mao Tsetu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February 21. The two leaders had a serious and frank exchange of views on Sino-U.S. relations and world affairs.
可以明顯看得出來,公報的起草者是極其嚴謹的,中英文對應恰當。
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線在道層面一以貫之,作為道器變通之根的牢靠,那是無形的,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效所能達到。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無處不在,意味著在空間上的統一性有了保障。
無時不有,意味著時間上的一致性(連貫性)有了保證。
常言道“一以貫之”,可以這樣來理解。
能否一以貫之,可以說明一個人為人處世之道。
一條路線,如果沒有空間上的統一性,沒有時間上的一致性,左一下右一下的,好像短期內風險小,可長期這么搞,也就無所謂道了,當然也就談不上道器變通之根了。這樣的路線,又有何信譽可言呢?
再說這道器變通之基,那也是在語言,在最基本的語言文字以及語法修辭、邏輯上頗有講究的。
這樣外交才有了靠譜的根與基,從而才能把道器變通之變順理成章地展開,那么,想得通說得通行得通——道器變通之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01
—
國際關系自古以來:
強者立法,弱者守法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外交才開始得到恢復。先是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承認新中國,接著又有一些非社會主義陣營,同時與我國有著比較直接地域關聯的國家如印度也承認了我們,后來經過抗美援朝、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等比較大的國際事件,有一批第三世界和第二世界國家相繼承認了新中國。在尼克松總統訪華之前,毛主席也沒有急于想得到資本主義世界的政客承認我們,包括恢復聯合國席位主席也不是很著急。這是為什么?這可以從建國初期毛主席關于外交的“三句話戰略”來考察,也就是說,一旦我們從“另起爐灶”起步,“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果然到了把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件“屋子”由器而道,由道而器被毛主席領導的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打掃得干干凈凈以后,美國總統尼克松還真就不請自來了,與此同時一大批歐美國家的政黨首腦、國家元首爭先恐后前來中國訪問,他們在北京機場后統一完成“三部曲”——坐紅旗,住釣魚,見主席。
1971年7月尼克松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來北京,商討尼克松總統訪華事宜,他坦陳美國總統的確非常想訪問中國,但在公告這個消息時不能表述成好像“總統自己邀請自己來中國”,那就搞得美方一點面子都沒有了。周恩來總理體諒對方難處,就在“公告”里加了“獲悉”二字,意思就是我們得知你有來訪的意愿后,就邀請你來。實際上美國總統還是“不請自來”的,也就是美國當時在野黨稱尼克松總統是“打著白旗”到中國的——只不過話不能說得這么難聽罷了。何況尼克松總統訪華的確為他的“美國利益”產生了難以預料積極成果。
尼克松來中國,對美國意味著什么?
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02
—
近代中國到現代中國:
外交劃時代道器變通之變
近代以來,中國實際上已經不是嚴格意義的主權國家,沒有一個完整意義的主權外交。
《南京條約》又稱《江寧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道光22年(1842年),清朝政府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清政府代表在停泊于南京(時稱江寧)下關江面的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亦譯作皋華麗號)上,與英國簽署《中英南京條約》。
從那以后,中國變成了一個沒有完全主權意義的國家,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及中國人民飽受屈辱。
這種局面的徹底改變,是因為毛主席領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才有的。
抗美援朝讓世界對新中國刮目相看,斯大林領導的社會主義蘇聯從深層次上認識到了毛澤東文化的威力。
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人物拘泥于是他們的世界觀,對毛澤東文化的認識相對慢些,但畢竟還是有率先覺悟者,尼克松繼戴高樂之后,成了歐美日敢于面對現實,敢于結束過去開辟未來的明智政治家。
識時務為俊杰。
尼克松聽取了戴高樂將軍的勸導,最終下決心以總統身份來到了毛主席的書房。
這沒有什么丟面子的,相反,尼克松得到美國選民的認同連任總統了。
《上海公報》摘錄:
“ 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關心。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臺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美國從此公開地,名正言順談論毛主席領導的新中國。
毛主席主導的中國關系的趨勢是明顯的。
李克勤后記:
在1967年之后,毛主席就著手部署我國外交的道器變通之變,一直到“乒乓外交”及尼克松總統訪華,這在客觀上完成了1949年“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戰略安排,可謂言必信行必果。
如今人們都喜歡用“打破堅冰”和“破冰之旅”來描述那個時候中美國關系的道器變通之變,可謂形象生動。
不過,請注意,這都有個“破”字。
這正是毛主席“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這一哲學命題里的那個“破”字。
這也就是說,中美關系道器變通之變,從根基上追尋,那是有道器變通之根與基的。
在整個過程中,中美兩國的兩位領導人,毛主席和尼克松總統,推而行之謂之通——通為道器變通之魂,通就是想法想得通,說法說得通,做法行得通,唯有如此才能道器變通。
不得不強調,變--為道器變通之源。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什么樣的變才行得通?
歸根結底,唯有廣大人民群眾想得通說得通的變才是。
誰最擅長這樣的變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