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佛羅里達的私人莊園里揮舞高爾夫球桿時,一場橫跨12州的“抱團訴訟”正在上演——紐約、亞利桑那、科羅拉多等州的總檢察長們,集體將特朗普政府告上法庭,要求判定其關稅政策非法。
這場訴訟不僅掀起了美國憲政史上罕見的州權與總統權之爭,更暴露出特朗普政府“關稅大棒”下的經濟混亂與政治撕裂。
特朗普自今年1月重返白宮以來,以“重振美國制造”為名,對全球貿易伙伴發動了史無前例的關稅戰。從鋼鐵鋁材到汽車零部件,從農產品到半導體芯片,關稅讓美國消費者叫苦不迭。俄勒岡州的研究顯示,95%的關稅成本最終由普通家庭承擔,每個家庭年支出激增3800美元??的腋裰菘倷z察長威廉·湯直言:“這根本不是貿易政策,而是對中產家庭的隱形征稅!”
更諷刺的是,特朗普引以為傲的《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成了各州攻擊的靶心。這部冷戰時期的法律允許總統在“國家緊急狀態”下干預經濟,但12州聯合訴訟書犀利指出:所謂“外國威脅”不過是特朗普自導自演的鬧劇——既沒有“異常威脅”,更無“緊急狀態”,有的只是總統濫用權力、架空國會的野心。紐約州總檢察長利蒂希婭·詹姆斯嘲諷道:“如果加征關稅能解決所有問題,白宮干脆宣布每天都是‘國家緊急狀態’好了。”
而首先起訴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違法的加州州長紐森痛斥:“我們的港口堆積著無法清關的中國電子元件,農場里爛掉的是本該出口墨西哥的葡萄。”代表汽車產業的六大協會更在聯名信中警告:25%的零部件關稅將導致生產線停擺、百萬工人失業,甚至引發供應鏈“雪崩式”崩潰。
小企業主們早已不堪重負。在緬因州,一家家族經營的漁具廠因中國原材料加征關稅被迫裁員60%;亞利桑那州的太陽能板組裝商則因成本暴漲宣布破產。正如經濟學家所言:“特朗普的關稅像一把雙刃劍,割傷對手前先捅穿了自己。”連一貫支持共和黨的德克薩斯州石油大亨都開始倒戈:“他(特朗普)以為自己是21世紀的漢密爾頓,實際只是個拿著計算器亂按的賭徒。”
這場抱團訴訟不僅是法律戰,更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博弈。12個起訴州中,紐約、伊利諾伊等9個由民主黨主政,而亞利桑那、內華達等搖擺州的加入,則暴露出共和黨內部的裂痕。白宮副新聞秘書庫什·德賽反擊稱這是“民主黨人的政治獵巫”,但諷刺的是,連共和黨參議員查克·格雷斯利都與民主黨聯手推動法案,試圖剝奪總統的關稅自主權。
特朗普的支持率正遭遇滑鐵盧。最新民調顯示,其支持率跌至39%,59%的民眾認為美國正在全球喪失信譽,更有四分之三的選民反對其競選第三任期。
在這場混戰中,一個荒誕的現實浮出水面:特朗普政府3個多月內簽署了4項關稅行政令,每次都宣稱“國家緊急狀態”。但正如訴訟書所揭露的,這些“緊急狀態”的理由從“中國技術威脅”到“墨西哥毒品泛濫”五花八門,甚至被網友調侃為“總統的萬能借口生成器”。
法律專家指出,若法院判定特朗普違憲,將動搖總統動用緊急權力的傳統。但更大的危機在于,這場訴訟可能開啟州權挑戰聯邦的先例——正如1776年北美殖民地反抗英王征稅,2025年的美國正見證著“新聯邦主義”的覺醒。
隨著案件進入審理程序,兩大懸念牽動人心:其一,美最高法院是否支持州政府的“憲法保衛戰”?其二,5月3日即將生效的汽車零部件關稅是否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在這場法律戰的背后,2026年中期選舉的號角已悄然吹響。民主黨試圖用訴訟塑造“法治捍衛者”形象,共和黨則借關稅議題鞏固藍領基本盤。
但無論結果如何,普通美國人才是最大輸家——他們要在兩黨政治撕扯中忍受物價飛漲、就業動蕩的雙重煎熬。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如同一面照妖鏡,映照出美國政治的魔幻現實:一個自詡“自由市場燈塔”的國家,正用保護主義筑起高墻;一個標榜三權分立的“民主典范”,卻因總統擴權陷入憲政危機。正如《華爾街日報》所嘲:“特朗普的關稅戰沒有贏家,只有一群舉著法律文書互相投擲的官僚。”
這場12州聯訟或許無法立刻終結關稅亂象,但它撕開了美國政治經濟體系的深層裂痕。當“法律戰”“貿易戰”與黨爭交織,美利堅這個“合眾之家”能否維持?答案或許不在法庭,而在2026年的投票箱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