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三月末四月初調休去天津,數天的時間里,在天津某區域站點和我同學一起送外賣,較為清晰地搞懂了算法系統是如何對外賣騎手精準指派和框架束縛的。并在工作過程中通過結識其他外賣騎手、與其吃飯喝酒結交情、請教接單技巧和送餐線路等方式,記錄了一些年輕騎手的想法感受和生活內容。我同學自本科畢業后送外賣已有數月,去年還細皮嫩肉的他如今已粗糙皮實,性格也從內斂文明變得“口吐芬芳”,他工作以后思想態度的轉變也值得我著重記錄。今將所得材料整理成本篇文章,以供大家參考了解。筆者所體驗的跑單模式為樂跑,故本文所記錄均為天津某站點樂跑騎手工作內容。
一、系統算法對騎手工作時間及收入的影響
我所結識的同齡騎手有五個,兩個本科畢業(均屬文科生),一個專科畢業,兩個初高中輟學。其中初高中輟學的兩個騎手是本地人,干這一行已有五六年,工作經驗較為豐富,兩大外賣平臺中的數個細分跑單模式他倆均有涉獵,后文稱他們為“大哥騎手”。大哥騎手之前均從事過其他日結散工工作,偶然嘗到送外賣時間自由和限制較少的甜頭后一發不可收拾,遂拉本科生發小入伙,發小繼而帶上我同學,我同學又叫上我,說想以他的工作內容為素材拍紀錄片,故而有此記錄。專科生的情況后文會有記錄。
和我有交集的騎手的工作時間主要集中在兩個時間段:十點半至兩點半的午高峰和下午五點半至凌晨十二點的晚高峰。一日跑單近十二個小時。需要注意的是,跑單時長明面上并非平臺強制規定,騎手可自行選擇上線接單與否,但實際上平臺對樂跑騎手有班次規定,即騎手每天必須在某個時間段完成固定單量和固定在線時長的任務。班次時段分為午高峰、晚高峰、夜宵1、夜宵2。午高峰騎手需在線兩個半小時,至少完成六單送單量。晚高峰需在線兩小時,至少完成五單送單量。夜宵1和2均需在線一個半小時,均需完成三單送單量。
除上述時段之外,還有早茶1和早茶2等班次分類,每周四周五騎手可自行選擇下周班次(至少選擇三個),但自選班次需經站長微調和加班次,微調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下周有節假日、惡劣天氣預警、其他騎手請假等原因。
綜上,騎手一日需在線七個半小時,完成十七單送餐量即可完成平臺每日所規定任務。完成每日任務可得7個積分,騎手周積分達到35以后,下周送餐每單單價可額外獎勵九毛,若周送單準時率能達97%以上,每單可額外再獎勵三毛五,合計每單額外補貼一塊二毛五。有了這每單額外一塊兩毛五的加持,騎手往往會自愿主動多跑單,工作時長也就自然增加到近十二個小時了。“若是沒有這額外價格加持那也沒什么,但有了價格加持還不多跑,就會覺得自己虧了,不知不覺跑單時長也就上去了。”我同學跟我說。
每單額外一塊兩毛五的補貼看似是一種合理的獎勵機制,但實則一言難盡。據大哥騎手說,這一塊多錢在之前本來就是算在每單單價內的,現在只不過是又給額外抽出來再補貼給騎手,我拿你的錢再獎勵給你,成了一種無中生有的“獎勵機制”,應得的錢現在被當做引誘人的胡蘿卜了。讓人不得不承認的是,這無中生有的“獎勵機制”對非“大哥騎手”的騎手是極有效用的,一單補貼一塊二毛五,按日均跑五十單來算,就能“補貼”六十多塊,周“補貼”四百多塊,月“補貼”近兩千塊。把基礎單價拆分成“底薪+浮動補貼”的方式,就可讓“多勞多得”四個字,能夠具象化且精確化到每單單價上,這對年輕且缺錢的騎手來說,確實是一種極大的誘惑。
系統所派的單如因距離遠單價低等因素不想接,騎手可選擇轉單,即轉給別的騎手,轉單機會只有一次,若沒人接則必須跑。有時騎手為避免轉單沒人接,騎手可自行為該單貼上幾塊錢,以“刺激”別人去跑。
騎手收入情況不等,和單量相掛鉤,不能一概而論。拿我同學舉例,除過年外,他的月收入在六千至九千之間,過年那一個月可跑一萬以上(大年三十亦不休息)。工資每周可提現一次,同學也每周往家里轉一次錢,他父親遭遇變故,治病欠下不少外債。每周有一天不違規的休息日,但我所相識的幾個騎手每周除特殊情況外均拒絕休息。他們說,多跑一天就多一天的錢,既然大老遠出來掙錢來了,那還不多掙點?
截止到我去采訪,我同學已有三個多月未休息,他打趣般跟我說,自他跑過一月以上且見到工資入賬后,心態就發生變化了,之前還覺得這行靈活自由想干就干不想干就歇,現在一周明明有休息的時間,若是休息就會覺得自己虧了,一旦有這種“虧了”的想法,那這一天干什么都不自在,都會覺得太不值當,與其如此,不如不歇。漸漸地,不歇成了心安理得的,休息反倒是一種病態心理了。不歇是因為自己年輕,身體還能扛得住,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自己太缺錢所致(我同學和我均是農村出身,父母以種地務農為生)。
他笑著說,應該感謝我能來找他這一趟,一來能陪他說說話排遣一下情緒,二來我來了他就有了一個可以心安理得提前下線休息的理由,要不然他斷然不會提早休息。提前下線休息的那天晚上,在陪我聊完后他倒頭就睡,一覺睡了十三個小時。也由此可見他的勞累程度。
二、年輕騎手的工作狀態及感受
騎手接單跑單的工作是乏善可陳的,工作流程也是被系統所精準安排好的。網上有許多騎手拍的記錄生活的vlog視頻,他們的現身說法比我第三方角度敘述更具真實性。故而我們對工作內容不多贅述,我們著重談談年輕騎手的工作狀態和工作感受。
1.時間、空間觀念的抽象與具象
當你上線接到一單后,系統會根據取單送單的路徑為你匹配適宜的送達時間。你嚴格按照系統送單路徑走,大概率是不會超時的,但遇到商家卡餐、道路擁堵等情況就不一定了。所以一旦遇到意外情況,時間又被系統算法切割成幾個倒計時模塊時,騎手就會陷入"分秒必爭"的焦慮狀態了。當你看著時間一秒一分流過去的時候,時間的觀念才達到最大的具象化。當你快要超時的時候,時間是很快的,快在送餐時間緊,爬樓速度要快。當你等紅燈的時候,時間又是很慢的,你甚至會怨恨午晚高峰為何車流量這么多,紅燈這么長,行人走的這么慢。即使配送時間充足,但看著算法的倒計時,你依然會有一種緊迫感,心理時間和物理時間就產生割裂了。
時間這樣抽象與具象的變化導致人對外界感知的縮減,以至于工作內容上只有時間觀念,而無其他內容了。
同樣的,系統會根據你取這一單和送這一單的路線,就近為你匹配較為順路的“順風”單,會為你規劃出最近最便捷的一連串的接單送單路線。這樣,在騎手的視線上只有三種空間坐標:商家定位—路線導航—倒計時界面。城市景觀就異化成由送達率、超時風險構成的數字迷宮了,三維現實被二維導航所精準規劃后,騎手的視覺認知就被算法完全征用了。不過算法畢竟是算法,隨著它的迭代升級,精確規劃的路線在許多時候確實是比非“大哥騎手”的騎手自行決策的路徑要準確的多。
在這種算法路徑的規劃下,客觀上,騎手對于空間觀念的感知就變得抽象了。但騎手工作時間長了,就自然知道某某小區難送、某某戶總是喜歡給差評、某某商家慣于卡餐(卡餐,指出餐慢)等的情況,也自然知道某某商家對騎手態度友好、某寫字樓收發室可節省送餐時間等的情況,這些空間坐標在騎手眼里就變得具象起來。時間、空間概念的抽象與具象的不斷變化,會造成騎手對外界感知的削弱,這一點,我們之后會著重論述。
2.感官鈍化與精神出口
自騎手每天第一班次上線接單后,熟悉的風聲從耳邊刮過,這時候人對外界的感知就減少了,原因可能是因為風聲減弱了人的聽力,也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城市道路讓人覺得乏味無趣,也可能是不斷跳動的送餐倒計時讓人無心再思考其他......總之,騎手對外界的感知減少了,腦海里只剩下了送單的秒數,只剩下了如何抄近路如何加快速度才能盡早送達的念頭。
我們可以說,這是騎手進入了一種狀態,一種“投入”的狀態,這種投入的狀態,能讓你全身心集中于騎車與接單送單,能提高工作效率。但這種所謂的“投入”,并不會讓你有進步的感覺,因為它不像是考學考公那般學習上的投入能帶來知識進步的喜悅,又不像是科研般那樣專注精神上的投入能擁有成果趨近的滿足,這是一種純體力上的投入,所換來的除了多送兩三單得到的十幾元錢以外,沒有別的身心健康的進步了。在這種狀態下,人就成了輪軸了,成了社會運轉的機械的輪軸,就必然減少了自身的一些特點,也無從去在這份工作中展露自己的個性和想法了。
別的工作你或許能通過一些出奇的創意或獨到的見解而脫穎而出,但是在如送外賣這樣的體力工作中,你沒有這樣的機會,你無論如何都不能在這份工作上標新立異,它不需要你有想法,不需要你動腦筋,只需要你閉嘴、擰油門、跑快點。這份工作,實際上是消減了人之所以作為人的感官體驗和精神感受,對于剛出校門的思想活躍的年輕人來說,把這種精神感受消減了,他也就自然沒有活力了,眼里沒有了光,也就自然談不上生活態度的積極了。
等到送餐高峰期過后,等到“投入”的狀態緩過來,你看著寫字樓玻璃幕墻中自己的身影,再看著城市燈光的變換,會陡然間有一種極大的失落與郁悶。這種失落是后知后覺的,它可能早就產生于某單的單價克扣中,產生于商家出餐效率低的等待中,產生于某單即將要超時的焦灼中,產生于顧客莫名其妙的刁難中,但因為“投入”的狀態在,也都被一概蓋住了。等不“投入”了,也就集中爆發了。當這個時候,平臺的微笑指數考核又提醒你該微笑打卡了,你拿起手機正對著自己,露出的那種苦笑,是最好的演員都演不出來的——演員沒有那種經歷,是做不到感同身受的。
我所結識的幾個年輕外賣騎手,每天都是在這種狀態中游離與困惑,大家都試圖著能尋找出一種精神出口。我同學他所購買的二手送餐電車綁有一個音箱,車子的前任騎手會通過在送餐路上外放歌曲來緩解疲勞提振精神,但這種方式他無法采用,怕產生噪音吵到路人。他笑著跟我說,他身上依然還保留著許多大學生身上都有的那種懵懂的、怕給別人添麻煩的“不好意思”。他說這也是孔乙己長衫的一部分,但也確實是難脫掉了。
我同學有他自己派遣情緒的方法,非送餐高峰期時,他會用手機聽B站的新國辯(辯論賽節目),聽一方辯論選手針對某一辯題有邏輯有條理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再聽另一方辯論選手如何更有邏輯更有理性地闡述己方觀點。他說,當他聽正方發言時覺得正方有理,聽反方發言時又覺得反方說的對,在這樣一來一回的辯論傾聽中,能讓他擁有短暫的思考,對社會觀點和人生命題的思考,因為這種思考未畢業時有過,工作了就丟掉了,現在可以叫做回歸的思考,也可以叫做杰克的思考(杰克奧特曼又被稱為歸來的奧特曼)。這些能讓他意識到自己的人生除了接單送單以外,還有能夠尋求思維樂趣和構建精神家園的方式方法。這讓他感受到一種久違的幸福。
三、年輕騎手的生活內容
年輕騎手的生活內容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必需生活;二是被迫生活。其中“必需生活”是指下線以后吃飯睡覺刷短視頻等的活動,“被迫生活”的“被迫”,是指某一時間段接不到單,而不得不去做一些其他事情的不甘狀態。“大哥騎手”對于“被迫生活”顯得積極主動些,在他們心中對于單量和單價是有一個“界限”的,當單量單價低于這個界限時,就會選擇下線休息去做別的事情,比方說去網吧打游戲,和同行聚餐飲酒、用社交軟件交友等等。以我同學為例的大學生騎手的“被迫生活”就顯得完全被動了,即是說他們心中幾乎沒有“界限”,即使是最近單少且價低,他們仍然會選擇上線接單,哪怕大多時候都是空跑,也想著要多少掙一點。
有時候“大哥騎手”會笑罵,說是這些剛入行的有文憑的騎手過分內卷,把死讀書的勁用到送外賣上了,連三塊兩塊的單都接,接就接吧,還送的樂此不疲,即使返程空跑也要去接,才導致行業單價一再降低,配送時間一再縮短。但說歸說,隨著收入的愈漸減少,“大哥騎手”的那個界限也在一再降低了。
我曾問過他們,我說對你們而言,在工作中影響心情最大的是哪些因素。他們回答我說,商家出餐慢、顧客態度差等都是小事,最怕的是接不到單和單子單價低,哪怕收到差評或者被投訴,都沒有接不到單時空跑的焦慮來的大。但最近這兩年入行送外賣的人越來越多,單量少也是見怪不怪的了,年輕騎手“被迫”的生活就多了起來。
在晚上下線后的“被迫生活”里,我請我同學和另一位騎手大哥吃飯,同行之間會交流著這兩天送單路上的趣事,互相說著笑笑排遣一下壓力。他們說的有這么兩檔子事讓我印象深刻:騎手送單多了,對于某些商家的出餐環境了如指掌,其中有一家賣肉筋夾餅的店鋪,沒有待客的實體門店,是一個在小區里面的小作坊,肉串是在屋里烤的,大概是怕被查,門窗都關的很嚴,騎手取餐開門時,就能看見里面煙霧繚繞、污水橫流。有一次我同學好奇顧客是怎么對這家店鋪評價的,想著這樣差的做飯環境肯定是差評一片,結果打開這家店鋪的網頁,卻看見了一系列“非常好吃、非常香”的評價,他忍不住捧腹大笑,我們聽了也都笑了,可見科技狠活確實是能蒙騙不少人。
還有一次,是“大哥騎手”夜班時要到一個藥店取單,再送往一個酒店,店員當著他的面往里面裝了藥品,他自然也就曉得是干什么用的了。這事也很常見,一般買來是“未來式”用,或者是“過去式”用的,大哥沒想到送單時,酒店房間是虛掩著的,倆人正在“進行中”。他本想把單放在門口就離開,誰知道里面還暫停了,伸出手來去接,這讓見多識廣的大哥都瞠目結舌了。
在“被迫生活”的時間里,大哥騎手和本科騎手偶爾聚個餐聊聊天,前者聊聊這些年的工作經歷,后者聊聊在學校的一些事情,二者最后再對殊途同歸的當下相視一笑,日子也就這么一天天過去了。我所相識的這些騎手們大多黑胖,黑是因為曬,胖是因為飲食作息不規律,飯點往往在下午兩點和凌晨,送單很累,他們找那些實惠又好吃的店聚餐,吃的往往是重口味的飯,再喝瓶啤酒說說話,就回去睡覺了。久而久之,自然在形象上發福。除此之外,白天長時間佩戴頭盔,頭發在悶熱不透風的環境里很容易喪失活力,騎手脫發掉發也是普遍現象,這都是工作帶來的,也是干這一行不得不接受的。
那位“專科騎手”很少出來交際,據我同學講,他為人非常的摳門,聚餐從不出來,是因為怕回請,每天起早貪黑地干著,直到干到平臺強制讓他休息為止,把錢都攢下來,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我們有時候理解他,有時候又很不理解他,他代表的是某種生活,而生活,是由不得我們理解與否的。
四、個人感悟
我在和騎手聚餐時曾以送外賣為例,探討過“零工經濟”在未來可能出現的趨勢,我們都認為,“零工經濟”會成為許多找不到工作的畢業生的重要選擇。正如我同學一樣,他把這份工作當成過渡,先就業再擇業,在就業當中認識社會并探索從事其他職業的可能性,盡可能不出現gap時間,我們的家庭條件也不允許gap。他準備在前半年送外賣攢夠后半年開銷的錢后,繼續備考研究生,他說,考研的目的就不是為了就業了,文科的研究生對就業的幫助也微乎其微,考研只是單純因為愛好,因為喜歡,所以樂此不疲。
我們都認為,他這樣當機立斷的選擇無疑是超前的,相較于在某個地方拿不多的工資固定上班,選擇送外賣這樣的零工經濟確實是能保持一定的工作自主權,有了部分自主權,就還有找到生活平衡的可能,若是信念堅定,還能將其當做解決生存之需以圖奔向理想生活的跳板。我同學說,這是他畢業后還能自我把控的為數不多的方面,至于別的,例如零工經濟配套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這些以后都會好起來的,事在人為嘛。
五、文章不足之處
本文的重點在于騎手的工作狀態和感受上,在于文科畢業生工作后的一些生活思考上,對于送外賣的工作內容則著墨不多。一方面是因為系統對騎手的精準指派和條框束縛太過瑣碎分散,非入職時間長的騎手不能一語道盡,我僅體驗了數天,實是力不從心;另一方面是有許多騎手自己就有做視頻記錄生活的愛好,他們的現身說法比旁人視角更具感染力和真實性。
圖為三月底筆者在天津送外賣途中
我個人是以(短暫)參與勞動增加體驗為主,并非專門的采訪記者,也由于節假日和周末的原因,我相識的幾個騎手單量激增,我也實在是不好意思打擾人家時間,故而沒有專門錄制采訪片段。視頻的缺陷和不足之處很明顯,實是抱歉。也由于我本人閱歷尚少學識尚淺,本篇文章也難免有許多粗陋之處,僅能為大家了解文科畢業生其中一個的就業方向做個參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