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配 制 度
關于按資本(包括權力)分配、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按勞分配的思想已否定了按資本(包括權力)的剝削階級觀念,但它仍然是資產階級法權的觀念。反映的是勞動是為自己,而不是為整個社會。按勞分配在社會主義時期有其歷史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時期應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共產主義時期才能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時期都提倡要求人們各盡所能,但分配制度有本質的不同。這兩種分配制度反映的就是有私還是無私的觀念。按勞分配要根據勞動時間的長短,勞動強度的大小,創造財富的多少,等。按需分配則不考慮這些因素。它只考慮是否需要。共產主義要求人們要有按需分配的覺悟。共產主義的實現不只是要社會產品的極大豐富,而且要求人們有高度的共產主義覺悟。
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工人們為了保衛蘇維埃政權,自發地組織起了星期六義務勞動。這是不計報酬的勞動。工人們受崇高精神境界的鼓舞,不計報酬的勞動,而且勞動效率比平時還高。列寧敏銳地發現星期六義務勞動不是普通的勞動,是一種共產主義的勞動態度。列寧專門著文歌頌工人們不計報酬的勞動精神,指出這是共產主義的萌芽。有無共產主義的勞動態度是衡量一個人覺悟高低的標志之一。在列寧時代,斯大林時代,毛澤東時代共產黨員們都進行過多次這種不計報酬的勞動。社會主義時期和共產主義時期人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都應盡其所能的做貢獻,提倡各盡所能的勞動態度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分配制度。
按勞分配制度無疑是歷史的巨大進步,是對按資本(包括權力)分配的資本主義分配制度的否定,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觀。但它也有其負面作用,這就是在勞動時不是盡其所能,而是拿多少錢干多少活,包含著自私自利的因素。中國古代就有提倡人們“不獨親其親,子其子”的美好理想。在兩千多年的剝削階級社會中,一直沒有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實,而只是偶爾發生在極個別人身上。這種美德被人們頌揚。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提出在思想領域中的根本綱領是斗私批修。這是毛澤東的慧眼獨具,是要率領人們和傳統的自私自利觀念作斗爭。這是用共產主義思想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引導人們限制資產階級法權,提倡人們逐步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道德觀念。這是率領整個國家民族向傳統觀念進行沖擊,提倡公而忘私,先公后私,直至進入圣界的大公無私。
歷史的曲折是驚人的。毛澤東主席離開我們以后,按勞分配也逐漸離我們而去。現在,我們經歷的已是按資本(包括權力)決定社會財富的歸屬。廣大勞動者不只是受剝削,而且是被掠奪。大人物們在高談資產性收入,把這種不勞而獲的取得社會財富,合理化,法制化。使剝削制度有理合法。這是歷史的大倒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是對社會主義的背叛。所有制是分配制度的前提和核心。在資產階級私有制的社會里,能按勞分配嗎?在地主階級土地占有制的社會里,能按勞分配嗎?在極少數人占有大多數社會財富的社會里,這是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嗎?給資本(包括權力)剝削掠奪勞動的社會加上特色二字,這樣的社會還能是社會主義社會嗎?馬克思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借更改名稱以改變事物,乃是人類天賦的詭辯法!當直接利益十分沖動時,就尋找一個縫隙以便在傳統的范圍以內打破傳統!”中國是實行了三十年公有制
社會主義的國家,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觀念已烙入人們的頭腦。這是任何人也去不掉的。走資派出于他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挖空心思創造了初級階段論,補課
論。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引向了資本主義。按勞分配失去了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按資本(包括權力)割取社會財富便發生發展起來了。兩極大分化。其惡果全國人民有目共睹,拭目以待惡果的進一步惡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