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7日國務院出臺10號文件之后,北京版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于4月30日出臺,在北京版的房地產新政里,最讓人關注的焦點是規定「同一購房家庭暫定只能在京新購一套商品住房」(簡稱「一戶一房」制),該口徑比國務院的房地產新政更嚴格。但遺憾的是,這項政策只是臨時性的購房限制政策,意味著房價上漲的趨勢一旦得到控制,該政策就會取消。
依筆者之見,北京版的「一戶一房」制應該成為中國的基本住房制度,不僅僅是調控房價的權宜之計。唯有如此,才能使城市住房價格上漲過快的問題真正得到解決。
實施「一戶一房」制度是基于人多地少的國情,如同將計劃生育立為國策的依據是一樣的。
「一戶一房」制度是指一個家庭(包括一對夫妻和其未成年子女)只允許擁有一套帶有福利性質的住房。國家對居民屬于計劃內指標的住房采取低費、稅政策,而對計劃外住房采取懲罰性的高費、稅政策。國家應該通過立法的形式(如《住房保障法》)規定每個公民享有政府減免稅、費的住房,將之確定為公民的基本住房保障。基本住房保障之外的部分實行完全的市場化,為少數富有階層的高端住房銷售服務。
「一戶一房」制度的理論基礎是我國的土地公有制,既然土地是公有制的,每個公民應該可以平等地免費享有屬于自己的土地,在人多地少的國情下,「公民平等地免費享有屬于自己的土地」可以定義為「擁有一套帶有福利性質的住房」。
我國憲法規定「農村居民可以依法擁有自己的宅基地」,但沒有規定城鎮居民同樣的權利,其原因在于憲法起草時城鎮居民享有實物福利分房的權利,沒有必要對城鎮居民在土地所有權方面作專門的規定。但時過境遷,有必要在憲法更改時對城鎮居民的土地所有權作專門的明確。
土地公有制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是我黨的立黨之本。孫中山先生在1905年同盟會宣言發布之前即明確提出了「平均地權」思想,同盟會成立后「平均地權」更是成了國民黨的正式綱領,屬于「民生主義」的核心思想之一,但國民黨政府礙于地主等既得利益階層的不斷阻撓,在大陸二十多年的土地改革運動成效甚微,最終將大批失地的農民逼上革命的道路。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取得了政權,最重要的原因是土地革命的深入人心。
值得警惕的是,今天的城市住房問題與當年的農村土地問題存在很多相似之處:1)當年有錢有勢的人都愿意買田買地,導致農村田地越來越集中于少數人手中;而今天先富裕起來的人都熱衷于房地產投資,人為造成商品房供給關系的緊張。2)當年土地是中國農民的命根子,失去土地就意味著永無出頭之日,只能為地主打工;今天的商品房同樣是城里人的命根子,很多人恐怕做一輩子房奴也難以還清高昂的房貸。
有人認為,應該通過租房的方式解決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此觀點不符合中國的國情,也無助于社會的穩定。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追求家庭穩定的觀念是根深蒂固的。美國人可以租房過一輩子,中國人是難以想像的。如果我們今天不能讓大多數中國人擁有自己的住房,則在未來遇到重大社會事件時,這些人很可能就是最先走上街頭的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今天來之不易的大好形勢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的珍惜!
縱觀全球,「一戶一房」制度在國外早已有之。最早的「一戶一房」制度起源于英國。19世紀末英國房地產價格飛漲,老百姓怨聲載道,20世紀初,國會通過法案,強制規定所有房產不得私下轉讓,居民待售的房產只能由政府出面收購,然后出租給貧困人口。在國會通過上述法案后的六十多年里,英國房價一直處于穩中趨降狀態,調控效果非常明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政府也為此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導致該法案在20世紀70年代被廢止。在該法案被廢止40年后的今天,英國再次被住房問題所困擾,解決住房問題成為新上任首相的頭號任務。在亞洲實行「一戶一房」制度的是韓國。
筆者深知,上述觀點一定招致無數攻擊,但筆者依然認為,沒有什么更好的政策能解決中國人的住房問題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