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崩盤、拐點、過熱、泡沫
關于房地產,當前大家的眼球都聚焦在房價上。崩盤、拐點、過熱、泡沫,一時成了熱詞。有人畫了一個崩盤時間表(圖),任志強說不會;龍永圖說有需求就沒有泡沫,任志強也說沒有泡沫;至于拐點,普遍的觀點是:看政府的決心。
這些熱詞,說的是現象,不觸及實質,但是,從“房價過高、上漲過快,加大了居民通過市場解決住房問題的難度,增加了金融風險,不利于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可以看到,這是國發【2010】10號文件房地產新政的著眼點。所以,應當首先考察它。
從國發【2010】10號文件認為“增加了金融風險”看,政府有崩盤的擔心。
我不認同“崩盤”說,中國現在的問題不能完全同日本比較,任志強說的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基本面并未發現改變”,中國政府“不會讓中國的經濟陷入長期的低迷狀態,這肯定是不會出現的。”
崩盤的可能性產生于兩個方面:一是資金鏈斷裂了,二是房地產過熱,嚴重的供大于求。現在的中國,這兩方面的情況都不存在。
不要認為金融危機,真的就是缺少資金,不是的。馬克思主義已經闡明了資本的積聚。積一般是在資本主義生產的繁榮階段,資本通過剩余價值的生產而自行增殖,是資本普遍的積累;聚則發生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危機階段,特別是金融危機中,這時是一部分資本被另一部分資本吞并,這是零和,資本家的資本并沒有因此完全滅失,而是從一些資本家轉移到了另一些資本家。 4月26日早晨 我從CCTV聽到,英國富豪的資產,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增加了30%。這些資金正在尋找機會轉化為資本,而中國的房地產業,現在正是好去處。為什么?概言之,因為中國正處于城市化進程中,因為人民幣預期必然要升值。所以,以日本為參照,預言中國房地產業即將崩盤,這種經驗主義的方法不對,沒有看到在這兩方面,中國與日本都處于完全不同的情況。日本當時的情況是,城市化已經完成,日元超值;現在中國的情況是,國內外的資金都急于通過房地產業轉化為資本,國內需求支持房地產業發展,人民幣幣值不高。
中國還有一個不能崩盤的理由,那就是:房地產業是穩定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是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房地產業崩不得盤,所以有國發【2010】10號文件。
我們在探討崩盤問題時,已經觸及“過熱”問題,也否定了它的存在。這里且不說城市化要求發展房地產業,每年幾百萬上千萬農民進城務工,需要增加多少住處,相應地需要多少吸收農民工勞動和服務于農民工工商業用房,就從現在的城里人來說,80后、90后以及以后的新生代,就需要為他們蓋許多住房。以我家來說,祖孫三代已形成七個家庭,但僅有兩套住房,五個家庭都是住的出租屋,僅可安身。所以,現在決不是建房過熱,這個認識的完全錯誤的。現在房地產的問題,是供不應求,是如國發【2010】10號文件所說:“房價過高、上漲過快,加大了居民通過市場解決住房問題的難度”。
但是,我不認同中國房地產業沒有泡沫的說法,對此無論是任志強、龍永圖以及其他什么人的如此說法都是不對的。首先,從房價上看,無論是價值方面還是購買力方面看,都有泡沫,而且有很多的泡沫。
購買力方面無需我說了,國發【2010】10號文件指出“房價過高、上漲過快,加大了居民通過市場解決住房問題的難度”,講的就是房價超過了居民的購買力。這也是大家都看見了的:兩萬多、三萬多、四萬多一平米的房子,一般的工薪階層是買不起的。關于這一點,任志強講得最直白,房地產開發商是為有錢人而不是為普通職工、大學畢業生們蓋的;他在《解讀》中說得好:“對于買房者來說,永遠都是需求與能力的對稱”。現在的房價使人們的能力與需求極不相稱,于是現實的需求轉化為泡沫,或者說人們的需求被房價的泡沫淹沒了。
關于價值,國發【2010】10號文件指出“房價過高”,就是住房價格已遠超出它的實際價值。這個從房地產業的高利潤已經反映出來了。住房價格之遠超出它的實際價值,我在《從價格分析中國的房地產問題》文中已經有分析地指出了。這是虛高,是壟斷造成的;同時,也反映了中國的房地產業供不應求,還不熱。
其次,住房的面積也超出了許多人的需求和購買力,這也是一種泡沫。同時,大面積住房還減少了單位土地上可建筑的住房量,加劇了“住房難”。
基于房價過高的客觀存在,在住房出臺國發【2010】10號文件,堅決遏制的政策下,拐點必然出現,而且已經開始了。盡管任志強等房地產商反對政府干預,但是由于他們愚蠢地藐視政府,迷信市場,竟然不給政府面子,頂風而上,逼得政府“嚴厲的行政干預已到了房價不跌絕不罷休的地步了”。
任志強過分地小看了政府的作用,或者認為政府在市場中只起消極的破壞作用,沒有積極的建設作用,他的這種認識不符合實際,錯誤地認識市場。市場并不是真的自由平等的場所,資產階級經濟學說“自由市場”,是表象。事實上,市場是社會生產中人與人的交往場所,是一種關系,是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場所。資產階級經濟學有博弈理論,這種博弈,不正是一種關系,各種力量相互作用么?自從凱恩斯以后,自由市場經濟已經轉化為混合經濟,即在政府宏觀控制下的市場經濟。這就是說,實踐已經糾正了經濟學的舊觀念,承認了政府也是市場中各種相互作用的各種力量的一種,而且是日益顯示其強大的一種力量,特別在危機中。任志強和房地產商感覺到了這一點,他們只是不甘心接受政府的宏觀控制,要同政府博弈。
任志強已經回應國發【2010】10號文件:一是他認為、或者他希望“政府是頭腦清楚的”,“當房價滿足了當局者的管理目標時,或是預期壞于管理當局的目標時,比如過度的下跌和恐慌性的下跌時,當局一定會改變現行的政策的”;二是如果政府堅持干預市場,那末,房地產商將以退出市場——“房價會下降,那就不蓋了,……市場不好了,發展商就不會去投資了”——逼迫政府退出市場。
任志強不希望出現拐點,房地產商在和政府博弈。我認為,如果政府與開發商的博弈來解決中國的住房難問題,結果還是兩敗三傷:開發商和政府都失敗,開發商、購房者、國民經濟都會受到損傷。所以,事情會有妥協,房價會下降,開放商也會繼續蓋房。
政府領導人的智慧和魄力,又將接受考驗。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