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刀:1.4萬億的賣地收入進了誰的口袋?
向強權發問真的很難。這個難就難在不知去問誰?土地,是全民的財富,地方政府要拿去賣,老百姓那是沒有辦法。只是從道理和法理上講,全民共有的土地,你拿去賣了,而且還賣了很好的價錢,那總得為老百姓辦點事吧。可是,辦了多少事呢?財政部昨日發布了詳細的2009全國土地出讓收支基本情況,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為14239.7億元,增長43.2%;其中用于廉租住房支出187.1億元,占1.5%。
那還有98.5%去了哪里?這里還有一個數據,那就是2009年全國土地出讓支出12327.1億元,增長28.9%,其中支出比例最大的,是用于征地和拆遷補償支出4985.67億元,占支出總額的比重為40.4%。此外還包括用于城市建設支出占比重為27.1%等各個項目。就這些數據看,起碼還有32%的賣地收入去向不明。
政府賣地收入1.4萬多億,當年就花了1.2萬多億,不能不讓人吃驚。要知道用土地批租原理來解釋,這些土地收益是要準備70年的公益服務。所以,土地批租制度的老祖宗香港政府建立了土地儲備基金制度,明文約束賣地收入的用途,其中規定,50%的賣地收入要作為土地儲備基金儲備起來,本屆政府不能挪用。也就是說,董建華手上賣的地要留一半的錢給曾蔭權,而曾蔭權手上賣的地的收入要留一半給下一屆。這樣延續了政府的公益職責。
而我們的地方政府呢,一年就基本花光。那以后70年老百姓的住房出問題怎么辦,看來是沒人管的,再說中國住宅建筑的壽命也只有30年,管不到那么遠。那這30年總是要管的吧,到時候拿什么來管呢?不談這個,單說,老百姓的保障住宅才花了1.5%,這無論如何說不過去吧。這完全是與情相違,與理相悖的事。
中國的一些專家學者張嘴閉嘴就是城市化,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本質就是土地財富的全民共享。我們的很多三四線城市還處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城市規模在擴大,更多的土地被開發建設,大規模的拆遷已經不僅僅只是擾民,而是欺民了。
在國外,很多城市化成功的國家,土地屬于私有,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神圣不可侵犯,這樣才有了城市化過程中保護了絕大多數民眾尤其是農民的土地財富的增值,從而拉動了消費,促進了生產,推動了經濟繁榮。而中國的賣地收入中,僅用于補助被征地農民支出194.91億元,僅占1.6%。少得可憐,這怎么能體現公平?
我們這倒好,把地一賣當年花的光光,不管這個土地的主人們是否享受到土地財富的收益,也不管未來的城市怎么發展,不管老百姓未來的生活,這樣的城市化還有前途嗎?所以,管好賣地收入,實現土地財富的全民共享已經是當務之急了。
首先要形成制度,賣地收入最少要拿出一半作為社會保障型住宅的建設基金,以“安得廣夏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為宗旨,解決老百姓的住房問題。1.5%的比例是十分可笑的,也是完全不應該發生的事,而且政府完全沒有權利這樣做。但是,在中國目前的體制之下,土地出讓金居然成為土地財政,這是變相掠奪老百姓的財富,由政府來獨享土地財富的增值,從而推動房價上漲,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
其次,要預留一部分資金為城市居民提供公益服務,這種服務完全不能向城市居民收取任何費用,包括教育、娛樂、社會公益、物業改善、老人保健等等,設法提高城市居民幸福生活指數。而不是為了獲取更多的賣地收入,去拼命哄抬房價,其惡劣行徑,令人發指。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研究員尹中立表示,中國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標是實現住房制度的市場化與貨幣化,該目標于2000年基本實現。隨著住房改革的完成,城市居民的住房消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房改后的11年里政府和企業通過住房從居民手里拿走了10萬億財富。他發出警告說,這樣將會抑制居民消費,造成產能過剩,讓中國經濟陷入長期的低迷。
有1.4萬億,卻去哄抬房價,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卻發生在中國的很多城市。市長們完全忘記了這塊土地的主人,卻要為高房價勞其心志苦其筋骨,長期生活在高壓中,還何談幸福指數?賣地越多的城市,居民幸福指數也就越差。所以,我們要問,這1.4萬億的賣地收入究竟進了誰的口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