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 /文
中國房地產的畸形發展和高的離譜的房價,已經成為壓在老百姓頭上的“三座大山”之一。這個問題年年成為“兩會”上的熱門話題,但是問題始終得不到有效解決。我就在想,這究竟是不能還是不為?癥結在哪里?
據新華網報道,進入三月,北京樓市的火爆表現讓人瞠目結舌,月內平均漲幅高達32.2%,許多樓盤漲幅超過50%,二手房也漲了5.3%。其中一個故事在不少買房者中流傳,一位趙姓購房者3月初在通州某樓盤看中了一套2居室,已經準備下定金了,結果小趙感覺18000元的價格還是太高,于是借口有點餓了,出門買了煎餅回來再談,再回來時,售樓小姐說剛才已經被人定了,價格也漲到了23800元了,買煎餅的一會兒工夫就漲了50萬元,瀕臨崩潰的小趙只能自嘲一個煎餅值50萬元了。 而且,據地產業內人士透露,京城買房者近五成為炒房客。已經建成5年的能住1000多戶的燕郊某小區,現在的入住率僅40%多。
另據一份來自中國社科院城調隊的統計報告顯示: 全國閑置房共有6540萬套間,在建房有1250萬套間,如果以每套間3人居住的話,閑房和在建房相加共有7790萬套,可供2.6億人口居住。據了介; 我國目前城鎮人口為5.5億,假設這個7790萬套的百分之50投向市場就可以供1.3億人口使用。
由此可見,中國并不缺房,缺少的是公平正義。我國貧富差距是世界上最懸殊的國家之一,收入最高10%群體和收入最低10%群體的收入差距高達23陪之多。由于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中低收入階層面對高房價缺少的是購買能力,許多家庭為買房不得不以透支未來的方式貸款舉債,靠犧牲三代人的幸福換來一個做“房奴”的機會。而那些“先富者”手中的房子又何止一套兩套,有的多達幾套、十幾套,甚至擁有整個樓盤,他們把房產作為投資理財的方式賺取額外收入。而開發商則依仗背后與權力結成的“利益聯盟”做后盾,為了高額利潤護盤捂盤,就是不肯降價。
2009年初,我曾寫過一篇《別拿樓市當爹,需拿百姓當人》的評論。那時樓市因國際金融危機略顯低迷,于是各地政府紛紛出臺救市政策和措施,名曰拉動內需“保增長”。而且救市招數五花八門,有政府出錢購買商品房作保障性住房,有“購房退稅”,有“購房落戶”,還有“買房加分”等等。一些專家學者也極力配合,說“房地產根本沒有泡沫”,甚至拿“未婚同居”、“離婚增多”、“丈母娘”說事,簡直拿樓市比親爹還親。但在面對老百姓買不起房,抑制或降低房價上,那些聰明絕頂的官員們就沒了任何智慧。
在中國許多事情讓人整不明白。今年“兩會”上,政府剛剛出臺穩定和控制房價的宏觀政策,但會后北京等地馬上就有創紀錄的“新地王”誕生。相關政府部門反應倒是迅速,立即決定限期要一些“國企”撤出房地產,但問題是剩下的“私企”就可以繼續炒嗎,房價就能降嗎?這樣頭疼醫腳的辦法又能解決什么實際問題呢?
中國的房地產現狀,誰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政府靠著“賣地財政”支撐著GDP政績,而且權勢人物從中得到無法公開難于在“陽光下運行”的灰色收入;地產商靠著政府的強力支撐,明目張膽地賺取著畸高的暴利;在一座座城市高樓大廈林立的繁榮背后,一邊是“先富們”狡兔三窟地享受生活、炒房賺錢,一方面是“房奴”和蝸居的“蟻族”的愁眉苦臉、望房興嘆。政協常委任玉嶺披露,即使在高度市場化的美國房地產利潤也僅為15%,而中國房地產利潤高達150%。
顯然,治理高房價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這里一個關鍵問題是敢不敢放棄自己的既得利益。其實政府若真的想把房價降下來,絕不是什么難事。比如,我們為什么不可以實行買房限制制度?一個家庭規定最多購買兩套房,或對購買兩套以上房子的克以足夠高額的“多占稅”,這樣就可以有效遏制以營利為目的的炒房者,不愁房價降不下來。我們各級領導不是經常講按國情辦事嗎?我國的國情的最大特點就是人多地少,為了讓老百姓們住有所居,來點真招實招有何難?而且這著實符合我們黨和政府“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執政理念。“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能夠安居樂業,人民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