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又死人了。年僅十八的可憐的馬向前,新聞報道是瘁死,可是他姐姐明明看到,他身上都是傷痕,胸口有淤青和血,鼻孔有血跡,嘴唇里鮮紅,額頭和前胸位有兇器的壓痕。而且,遺體被人洗過,“我們只能看到他的前胸位置,他的下身和背部殯儀館工作人員不讓看”。
于是富士康懸賞五十萬找真相了,真相是什么,我看只有富士康自己知道吧。
于是有五毛呼吁保持冷靜,因為據說如果富士康一走,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中國工人就沒飯吃了。看哪,富士康多么偉大,不遠千里來大陸學雷鋒了,可恨內地人就是不領情。
但是,南京法官教育了我:這種學雷鋒的行為顯然是不合常理的。我記得業界有一句話就是:富士康進入那個行業,那個行業就會哀鴻遍野。這里的哀鴻遍野不是世界市場的哀鴻遍野,而是中國企業的哀鴻遍野。例如富士康與諾基亞在手機行業展開全面的合作之后,中國的手機品牌全面衰退,諾基亞全面占領了低端市場的同時繼續鞏固在高端市場的優勢,現在的諾基亞越來越強,而國產手機則是面臨生存危機。
簡單回顧一下近年來的全球化進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雖然已經成為“世界工場”,但實際上,只是為發達國家打工。通過高速的交通網,發達的通訊網為基礎的代工(外包),西方可以用更多的資源鞏固他在高端領域的市場,這樣剩下的低端業務就由發展中國家競爭,誰的成本低來誰更好地為發達國家服務作為取舍因素,這樣美國就可以從容的面對全球化的挑戰,贏得更多的利益,發展中國家中只有通過為發達國家代工才能獲得相對優越一點的條件。
而富士康正是融合了國際化的管理理念、中國在勞動力成本上的低廉、國際強勢資本以及中國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在90年代后期迅速崛起和發展起來的。
富士康的崛起和發展,是國外強勢資本扶持臺資企業并通過臺資企業獲得中國大陸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再現,因為西方強勢資本與中國文化鴻溝太大,而富士康的臺灣人和中國本是同文同種,所以這樣就可以通過富士康即可以實現大比率的利潤,而且還能通過富士康抵消掉中國本土企業熟悉中國本土市場的優勢,從而壓制中國本土企業的崛起。
西方希望中國永遠從當他們的廉價的代工者,而富士康無疑就是理想的人選,通過扶持一個打到一片,在經濟上實現以華制華。在經濟領域通過扶持臺灣或者國內代工企業實現以華制華,讓中國的精力消耗在內部的惡性競爭上,而美國則做收漁利。
所以,到底是富士康養活了我們,還是象西方某個智囊說的,全球化中國只得到了一點面包屑,而且這些面包屑,大部分都被特權階層以及包辦資本獲得。屁民們捧著那么一點面包屑的屑,居然還沾沾自喜,真是史無前例的天下奇觀。
我們的父母官不懂得這個道理嗎?當然不是,對他們來說,富士康是無疑是政績工程的理想合作者之一,媒體頻繁的出現地方領導人接見國外某著名公司領導人、參與某某大公司的奠基等等,無疑成了電視新聞的一道靚麗的風景,卻很少看見政府接見中國的民族工業的企業家。
我們的民族工業基礎薄弱,要發展就要持續的投入,扶持。相比而言,扶持國外或者臺灣的比較成熟的跨國企業比起內資企業更容易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就在這種大環境下,富士康們充當國外強勢資本的幫手,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迅速崛起,血汗工廠開遍了華夏大地,而民族工業卻發展受到無形的制約。
有人說,不至于此吧?東歐國家轉型期間,國家從未向本國投資者提供金融幫助,相反,外國人卻可以仰賴國家向他們伸出的慷慨援助之手。波蘭的銀行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銀行還依然屬于國家所有的許多年間,銀行的準備金比率被定在信貸發行額的30%,比歐盟的標準高兩倍。這一規定導致銀行成本增加,推動利率上升,而且也壓低了這些銀行的市場價值。但是,當外國人于1999年接管了國家銀行之后,銀行的準備金標準被降到了歐盟的水平。2002年,韓國大宇公司在波蘭的汽車制造分部于宣布破產。波蘭政府立即宣布將提供l億美元,實施一攬子救援方案,拯救大宇公司在波蘭的工廠--澤蘭公司。同年,政府又拿出相同數目的資金用于援助為瑞士人所擁有的民用航空公司。外邦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這片神奇的土地!
2010-1-27
http://show.cacbo.com/space.php?uid=404&do=blog&id=2013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