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仰:股市與就業逆向而行
劉仰
·
2009-06-21
·
來源:烏有之鄉
美國股市今年3月初跌倒低點,到目前為止,股市上升了不少。以道瓊斯指數來看,3月初為6500點左右,目前為8500點左右。于是,各種各樣經濟開始復蘇的言論此起彼伏。與年初相比,對于經濟復蘇的預期也顯得更為樂觀。年初時,很多人還說復蘇要到2010年,或者說到2009年底,而現在一些人說,今年第三季度就會開始復蘇。毫無疑問,股市讓人們看到的是一條上升的曲線。
然而,與股市上升相反,另一個領域的數字顯示,情況并沒有出現好轉,甚至還在進一步惡化。美國的失業率今年5月達到9.4%,為25年最高。其中,某些州的失業率達到14%,作為美國經濟重鎮的西部地區,一個大區的失業率已經超過10%。美國總統奧巴馬前不久表示,全美國的失業率在年內將超過10%。從2007年底以來,美國的就業崗位已總計減少了600萬個,按趨勢分析,美國就業崗位的減少還將延續。有分析指出,美國的失業率到2010年第二季度將達到10.7%。而1948年以來,美國失業率最高曾經達到10.8%,未來美國的失業率會不會打破這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記錄,人們對此難以給出肯定的回答。
奧巴馬上臺后不久曾經宣布,要給全美國創造200萬個以上的就業崗位。按照上述數字可見,奧巴馬在上任一年后都難以實現這個許諾,二年能否實現也難說。但是,奧巴馬上臺時宣布要拯救美國經濟,似乎從股市的上升中,已有所顯示。這兩個逆向而行的數字說明了什么?
美國的經濟理論認為,經濟表現的好壞,體現于企業的效益。這個說法有它的現實根據。經濟發展就是社會財富的增加,當現代經濟制度幾乎把全部生產資料都高度集中到少數大企業手中時,作為個人,已經很難在創造財富方面產生作用。因此,社會的整體經濟不得不完全依靠企業的效益。用中國古代的話說,現代經濟在生產資料占有方面,是一個高度兼并的制度。由于生產資料不能分散于社會個人,因此,大企業效益下降,同時個人創造財富增加的局面不可能出現。整個社會只有一條路可以選擇:讓大企業發財。當整個經濟環境惡化,大企業發財有難度的時候,實現大企業效益提高的唯一手段,只有裁員。
于是,我們就能理解,按照美國的經濟模式,拯救經濟就是拯救大企業,所以美國花好幾千億美元拯救最賺錢的大企業,與此同時,便伴隨著大量的失業。因為,失業也是拯救大企業的辦法之一,減少就業崗位是提高大企業效益的有效辦法之一。老百姓幾乎已經陷入無奈的被綁架的境地:如果要就業,企業負擔就會加重,企業就要完蛋,結果還是要失業;如果想就業,先要保企業,于是企業要裁員,普通人只得接受失業。這就是美國通用破產命運中,工會所面臨的兩難困境。這種局面不是個別人造成的,也不是個別人能夠改變的。
某些人說到中國的社會問題時,經常最終歸結到制度,這個方法用在美國也挺合適。美國大企業與就業的關系,其實也是一個制度問題。這個制度的關鍵就在于,真正能夠創造真實財富的生產資料,在現代西方經濟制度中,幾乎完全掌握在大企業手中。離開了大企業,普通百姓幾乎沒有任何直接創富財富的能力。就業往往只是大企業效益的寄生蟲,個人就業對于企業的依附性極強,個人在最基本的生活手段上,已經沒有了自由。大企業垮了,所有人都完了。因此,這個制度逼迫無數人為了保護大企業而犧牲自己——接受失業,實際上就是犧牲自己保護資本家。
奧巴馬縱有改變的口號,改變的決心,也難以改變這個制度。所以,美國最新民意調查顯示,奧巴馬的支持率,從剛上臺時的高峰,已經跌倒56%,幸好還沒有跌倒50%以下。然而,為保大企業而導致失業率持續上升,未來還將下挫奧巴馬的支持率。奧巴馬不可能改變這個困境,他不可能為了降低失業率而放棄力保大企業的政策。因為,除了大企業,奧巴馬,或者說美國沒有可以發展經濟、創造財富的手段。雖然前一陣美國也有人說,要發展中小企業。然而,自由經濟制度使得在大企業一統天下的時候,中小企業很難得到發展。即便中小企業有所抬頭,制度不改變,中小企業很快也會被大企業吞并。因為,自由經濟加上資本第一,總是必然導致生產資料高度集中。
解決大企業效益與就業崗位的矛盾,一是從制度上改變生產資料高度集中在個人手中的現象,這顯然難以做到,除非有一場革命性的理論突破和革命性的社會實踐。公有制理論已經被證明,不是完全有效。二是擴張,不管是向資源擴張,還是向全球擴張,在以國家劃分彼此的基礎上,這個擴張以獲得更多財富的方式,讓少數就業者分享、受益。這就是所以蛋糕理論。蛋糕理論不考慮讓每個人自己有面粉,從而讓每個人自己擁有或者做蛋糕、或者做面包、或者做大餅的自由,而是要把所有面粉、雞蛋集中到一個人手中,做一個更大的蛋糕,再由這個人來分配蛋糕,據說可以讓嗷嗷待哺的老百姓分得多一點。但是,蛋糕理論為什么不讓老百姓自己有能力生產面粉、生產小麥、生產雞蛋呢?
中國向美國學的越來越多,這種局面也會越來越清晰。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