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在今年的這個月份恰好迎來了三十年大慶。正如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既然是市場經濟,而且是“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那就應該根據市場經濟的原則辦事。市場經濟最基本的原則是什么呢?那就是價格必須隨著供求關系而漲落。秉承這一理念,日前,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發出通知,暫緩調整最低工資。因為經濟危機了么,勞動力需求不足,勞動力價格,也就是工資自然要下跌,跌得汕頭民工高貴增的兒子掏不起10塊錢拿紅領巾上吊也不管,因為這是“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么。
這個標準,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理應堅持和發揚,同理,我們同樣可以得出,如果勞動力供給大大過剩,那么支付的薪酬,毫無疑問應該大大下跌。而且,如果一個工作很輕松,誰都愿干;如果一個工作很安全,誰都敢干;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很沒有技術含量,誰都能夠去干,那么,由于進入門檻低,這個工作的薪酬就應該更大幅度的下跌。因為這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和要求,如果不是這樣,就證明我們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改革失敗了,如果不是這樣,就證明我們的市場經濟至少在某個領域并不是“充滿活力”的,根據政界的、商界的、學界的主流精英的一貫說法,這個行業長此以往是要僵化的,是要沒有競爭力的,是要人浮于事的,是要最終被淘汰的,正如我們的國有企業一樣。
理論是要用來解釋現實的。最典型的是國家公務員的招募,勞動力需求為13566個崗位,勞動力的供給超過了104萬人。請注意,這104萬勞動力的供給是通過了資格審查的,也就是說,客觀上,他們的條件都符合他們從事崗位的要求,要學士就有學士,要碩士就有碩士。在這里,根據市場經濟的原則,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都公認的基本原理,為了使市場出清,薪酬必然會大大降低,要使104萬回落到13566,很多崗位很有可能會出現倒貼錢的情況。這是有依據的,在市場經濟最完善,最“充滿活力”的美國,就有很多市長是倒貼錢在那里當。
現實是用理論解釋不了的。上面刺激消費的政策一出,下面給公務員加薪的對策便來,經濟的嚴冬仿佛成了公務員的暖冬。理由是冠冕堂皇的,“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根據這個邏輯,為了迎戰經濟危機,首先應該裁撤的機構就是紀律檢查委員會,貪官污吏的消費都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么。
公務員群體這一市場經濟的倡導者一邊享受計劃經濟的優厚待遇,一邊又要痛斥計劃經濟的腐朽;一邊高唱市場經濟的贊歌,一邊又決不容許自己的收入被“市場經濟”掉。末了,個別口有余力的同志還要大筆一揮,痛陳我等沐浴市場經濟活力的草民“端起飯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那么,我不得不放下筷子一罵:你們別給改革開放三十年大慶抹黑了!
首發在畢爾優科夫的博客:
blog.sina.com.cn/biryukov
歡迎幫忙轉載,最好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