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通過大量地發東西來渡過經濟危機
[ 數學 ] 于2008-08-11 強國論壇
首先想象一個虛擬的經濟學試驗。假想有那么一個中國之外的國家,特別特別富有,而且突然發了善心,給中國的所有窮人捐款。而且捐的甚至不是印刷品,而是真正的黃金。假設平均每年每個窮人能夠獲得1000兩黃金,連續二十年都是這樣。在這期間國際的黃金產量并沒有上升,黃金的生產力也沒有提高。這個發善心的國家是真的把自己積累多年的黃金庫中的黃金逐年地贈送給中國人民中的窮人。而且由于捐助這個國家的黃金是真的少了,而且二十年將國庫中的所有黃金統統捐光,變成了一個窮國。因此我們這里看到了一個捐助國和一個受捐國。
那么現在要問的是,在這種捐助下,中國的窮人是不是真的生活改善了呢?會不會過上二十年的好日子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這種捐助是有效果的,如果真有這種捐助,中國的窮人是會過上二十年的好日子的。
還要問,如果在這二十年期間,中國除了獲得捐助國的黃金之外,并沒有用這些黃金購買任何捐助國的東西,連一粒大米都沒有從捐助國流動到受捐國,那么,受捐國的受捐者仍然能夠過上好日子嗎?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受捐國的窮人,仍然能夠過上二十年好日子。
這里面奇怪的現象就是,受捐國在獲得黃金捐助后,生活的用品,包括糧食,衣服等,全部仍然是自己生產自己享用,但是窮人卻過上了好日子。那么,富人虧不虧呢?富人也不虧,因為,富人組織生產后將產品出售給窮人后,把窮人受捐的黃金都掙到自己腰包里來了。
因此,這里的二十年的整個演變過程就是,演變的開始,是捐助國的國庫里有大量的黃金,演變的結束,則捐助國的黃金庫里變空,所有的黃金都流動到受捐國的富人腰包里。但是這個流動的過程中,受捐國的窮人卻過上了二十年的好日子,而這二十年的好日子,所有的產品仍然都是受捐國自己生產的。奇怪不?
究其原因呢?是這些黃金打通了產品從生產地流向消費地的流動通道。
任何產品生產出來都是要為消費者享用的,豬肉生產出來是給人吃的,牛奶生產出來是給人喝的,衣服生產出來是給穿的。任何產品都有生產地和消費地,也就是產品的源和產品的目的地。因此,一個好的經濟系統,必然是產品從源向目的地有序地流動地過程。
而在市場經濟的系統中,產品從源流向目的地的過程,我們稱之為一個運輸過程,是另一種產品,錢,或者貨幣,反向流動的過程伴隨在一起的。
一種產品從工廠生產出來,流動到批發商,再從批發商流動到零售商,再從零售商流動到消費者。伴隨著這種流動,貨幣的反向流動就是,從消費者流動到零售商,再流動到批發商,再流動到工廠。
在市場經濟中,如果能夠利用市場進行產品流動或者運輸的,就盡量利用市場。但是有可能會有意外,有可能會有災難。在有意外有災難的時候,不妨利用其它的辦法將產品從生產源運送到它的消費目的地。這就是我本帖子的建議的理由,就是說,大量地直接給窮人發東西讓他們消費掉。
打個比方,我們將市場經濟運輸產品的通道比做鐵路,那么,能夠用鐵路運輸的就盡量用鐵路運輸。但是,總會存在災難或者不靈的時候的,比如有的地方鐵路還不通,有的地方鐵路本來是通的,后來某種事故導致了鐵路的中斷,在這種情況下不妨利用一切別的運輸手段,如馬車,如人拉肩扛,等等。
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市場經濟的經濟危機,其實也是一種自然災害。也就是說,社會上的生產力還是存在的,如果有外來捐助,整個生產系統本來是可以正常運行的。但是,由于貨幣的流動出現問題,主要體現在一些窮人是需要產品的,手中卻沒有貨幣,而一些企業需要通過出售產品來獲得企業的正常運轉,結果因為消費地缺少流動回來的貨幣而導致產品無法出售,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困難,消費者也困難。
國家進行發東西的大行動的時候,首先要考慮,有哪些企業生產的產品,的確是社會需要的,或者說是社會歡迎的,而且成本原本不高,但是,面臨倒閉的原因是因為窮人那里沒有錢來購買此企業的產品。因此國家要定向地針對這種企業進行扶植。扶植的辦法就是國家將這個企業的產品用平價買下來,然后發給需要這種產品的窮人。為什么要平價?就是要讓企業不倒閉,但是也不能夠發大財,不虧不賺地這么維持下去。
而發東西這種辦法也能夠調節和改造消費者的消費結構。就是說,有的窮人的窮,是因為消費結構的不合理。比如說,他買了一棟過大的房子,害得他連續十年要吃咸菜泡飯。那么,吃咸菜泡飯沒有必要,傷身體,但是發給他錢?他有可能不去買吃的而去買更大的房子。因此直接發給他食物,就調節了消費結構。
有一些人也許不是窮人,但是消費結構仍然不好。比如說,如果白送給他牛奶,一個月一箱,他是會喝的,單位發牛奶了?很好啊很好,于是都給喝了。如果白送給他蔬菜,他也會吃的。如果白送給他水果,他也會吃。但是,如果你不白送給他水果而是直接給他錢呢?他也許就不會買水果,不是說不想吃,而是說,在購買的時候就沒有想到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