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次戰役的撤退階段初期,志愿軍真的像楊奎松所說的那樣沒有防御準備、不設防線嗎?
楊奎松在《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認為,毛主席和彭大將軍都不知道提前設防線,直到蘇聯在5月29日提醒之后才設防。這是他歪曲歷史、污蔑毛主席的歷史虛無主義觀點!實際上,我軍在撤退的第一時間就決定了組建節節抵制敵人的運動防線。問題不是我軍沒有決定構建所謂強大的防線。楊得志將軍回憶:“敵人利用我轉移的機會,實施它的“磁性戰術”是我們意料之中的。五月二十二日,志司在答復我兵團關于最后抵抗線的請示電中就明確指出:“根據敵人以前的習慣利用高度機械化進行所謂磁性戰,企圖消耗疲勞我軍,我軍主力北移休整時,敵尾我北犯是肯定的。”因此,志司在我軍轉移、阻擊以及抗擊線等方面都作了周密部暑:根據“志司"的部署,我六十三、六十四軍和人民軍一軍團分左中右三路向渭川里,漣川以北地區轉移;六十五軍執行阻擊任務,志司特別強調要他們在議政府、清平川地區阻擊敵人十五至二十天,確保漣川、鐵原一線的安全和兄弟部隊的行動。”(《楊得志回憶錄》)
注意——正如楊得志所說,我軍已經決定做了比較周密的阻擊部署——為的是掩護我軍向北撤退,轉移到有利于我軍作戰的地區。防線,也就是一系列防御力量組成的一條線。可見我們當時已經決定設立節節抵抗敵人的運動防線了。大量檔案資料證實了楊得志的回憶。彭德懷在1951年5月21日急電九兵團、三兵團、十九兵團、金雄并報毛主席為首的中央軍委以及朝鮮領導人金日成:“二、目前由于我運輸困難,西線美軍又已東援,使我繼續進攻增加困難。為此第五次戰役即告結束。三、為爭取主力集結休整,總結經驗,決將各兵團主力轉移至渭川里、朔寧、文惠里、山陽里、元通里之線以北。各兵團留一個師至一個軍的兵力,從現地采機動防御,節節阻擊,殺傷敵人。四、各部可于23日晚開始向指定地區轉移。五、擔任防御阻敵進犯的部隊,必須掌握前輕后重、縱深配備的原則,以減少自己的傷亡。應積極組織反擊,遲滯敵人的進攻,以利我主力部隊休整。六、各部進至集結位置后,應抓緊時間調整組織,從下而上總結經驗,檢討指揮上的缺點。”(《彭德懷年譜》1951年,53歲。)可見,彭德懷在5月21日已經決定組織運動防線。他特別強調:“各兵團留一個師至一個軍的兵力,從現地采機動防御,節節阻擊,殺傷敵人。”而且明確提出“必須掌握前輕后重、縱深配備的原則,以減少自己的傷亡。應積極組織反擊,遲滯敵人的進攻,以利我主力部隊休整。”
可見我們當時的防線部署是比較嚴謹的——前輕后重,因前線地形不利于我軍、越靠北地形地勢越有利于我軍,我軍由于深知敵我裝備差距懸殊,也不會死守那些根本不可能守得住的前線附近的后方陣地。
《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記載的更為具體:“戰役第二階段結束之后,中朝兩軍“為爭取主力集結休整……于5月21日下達指示,決定各兵團留一個師至一個軍的兵力,從現在位置起,采取機動防御,節節阻擊,殺傷消耗敵人,掩護各兵團主力轉移至渭川里、朔寧、文惠里、山陽里、楊口、元通里之線及其以北地區進行休整。部署:第19兵團主力轉移至渭川里、漣川以北地區休整;留一個軍(或四個師)從議政府、清平川之線布防,利用東豆川里、抱川、機山里南北有利地形,采取縱深配備,阻擊敵人。人民軍第1軍團主力轉移至開城地區休整,留一部于汶山、坡州里以南阻敵。第3兵團主力移至鐵原、金化地區休整,留一個軍從加平、春川(不含)線開始布防,利用華川以西山區節節阻擊敵人。該兵團與第19兵團以機山里、文巖里、漢灘川(鐵原不含)之線為分界線,以西屬第19兵團(線上含),以東屬第3兵團。第9兵團主力轉移至華川、山陽里、金化(不含)以東地區休整;留一個師利用昭陽江及華川湖節節阻擊敵人。該兵團與第3兵團以新延江、芝巖里、白積山、大成山、金化線為分界線,以西屬第3兵團(線上含),以東屬第9兵團。人民軍前指各軍團主力轉移至麟蹄、楊口、襄陽之線及其以北地區休整,以一至兩個師在于論里、縣里、西林里線及以南采取機動防御,阻擊敵人。人民軍前指所屬部隊與第9兵團以大同里、四明山及北漢江為分界線,以西屬第9兵團(線上含),以東屬人民軍。部署規定各部統于23日晚開始向指定地區移動,并要求在轉移時各擔任機動防御的部隊,必須確實掌握前輕后重、縱深配備的原則,特別加強工事,以減少自己的傷亡;尤須嚴密組織與發揮炮火的威力,予進犯之敵以大量殺傷;對突出之敵,在有利我出擊的情況下應即行組織反擊,每次以消滅美軍一個連至一個營,南軍一個營至一個團為目標,以滯止敵人的進攻,爭取更多的時間,利我主力部隊休整。5月22日,志司在復第19兵團關于我軍最后抵抗線的請示電中又指出:根據敵人以前習慣,在我進攻停止后,往往利用其高度機械化條件,對我進行所謂`磁性戰',企圖消耗疲勞我軍。我軍主力北移休整時,敵尾我北犯是肯定的,但前進速度,要看敵人的兵力大小和我軍實施機動防御打得好壞而定。”(《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軍事科學出版社。)可見,志愿軍司令部早就做好了美軍對我們進行“磁性戰術”的準備,早就知道敵人很定會尾追我北犯,當時彭德懷并沒有忽視建立節節抵制敵人的運動防線。也如楊得志所說,我們在撤退之后的防御方面已經做了周密的部署。蘇聯人說我們撤退的時候沒建立防線、沒決定搞防御工事,那是不客觀的。
“27日,進攻之敵進占汶山、永平、華川、富坪里、麟蹄線,仍企圖向鐵原、金化、楊口進攻(南第1、第3軍團仍在沿東海岸繼續北犯)。中朝兩軍為穩定局勢,決定部分軍停止休整計劃,立即轉入防御,迅速將第63、第64、第15、第26、第20軍及人民軍第5、第2、第3軍團主力展開于臨津江、漢灘川以北芝浦里、華川、楊口、桿城地區進行防御。”(《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軍事科學出版社)可見,當敵軍追上來的時候,早在27日,志愿軍司令部就根據新的實際情況在南線加強了對防御抵抗的組織部署,投入了更多的軍力。根本不需要蘇聯在5月29日才提醒!
(2)第五次戰役的真正教訓是什么?
上述內容可知,我們早就知道應該設立運動防線節節抵制敵人。問題不在于我們“不知道應該設立防線”。我軍在第五次戰役撤退階段的教訓就是撤離的不夠迅速。我們相對忽視了敵軍的極速,運動防線設的太靠南、沒有迅速的向北轉移之后再準備節節抵抗敵人的運動防線。在敵人反撲擊其迅速的情況下,靠南的運動防御陣地根本也建立不起來。“23日晨,敵人在我主力尚未轉移時,即利用我軍補給困難的弱點,開始有計劃地猛力反撲。”(《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軍事科學出版社。)可見,問題在于沒有迅速的向北轉移。如果主力朝北轉移的比較迅速,是可以減少損失的。
據《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記載:“由于對敵有計劃地實施這種規模、這種形式的反撲估計不足,以致轉移的組織計劃不夠周密。擔任機動防御的部隊,有的需要兩天的行程,作橫向運動方能進入防御地區;有的部隊雖進入防御地區,但未很好控制要點與公路,組織有效的交替掩護。”(《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軍事科學出版社。)前文已知,彭德懷的防線部署實際上比較具體了。內容可見,不周密指的不是工事分布不周密,而是防線部署以外的工作不周密——對敵人極速反撲考慮的不夠周到,導致運動防御線準備的太靠南,撤退不及時。運動防線設的太接近前線,就難以在敵人到來前迅速的做好準備,難以在到防御陣地之后比較快的進入狀態(例如有些我軍到達指定地點之后難以進入狀態的防御地區)。運動防線設的太靠前線,即使在其中一些方向布置兵力攔截敵人有必要,但是敵人確實可以提前到達,我軍也趕不來(例如有些方向我軍不得不到,但是執行速度而言,敵軍一定先行到達我軍需要兩天行程的防御地區)。
顯然,問題不是我們不知道要有防御工事,我們早就知道設防御陣線,問題在于沒有估計到敵人反撲的極端迅速,沒有迅速的樹立起抓緊向北移動的意識,以至于容易被敵人追上,還沒充分設起來,人家就來了。我們在靠近前線的南邊根本來不及構筑強大的防御工事!越往北越安全,越有更多的抵抗時間。據《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總結:“因為,我軍的補給能力還很低,戰役向敵縱深發展,運輸線延長,我軍供應和傷員轉運將更加困難,影響部隊的機動同時,勝利之后敵進行反撲時,使我不能迅速地脫離戰場。戰役第一階段我停止進攻后,曾原地停留兩天等待補給,轉運傷員,這也是造成轉移初期被動的因素之一。”“經驗證明:同具有高度機械化的敵人作戰,在組織我軍轉移時,必須首先考慮如何對付敵人的反撲,特別是敵人快速部隊的反撲,以便穩妥可靠地控制戰局,保持我軍的主動。這次戰役,我軍向后轉移時之所以一度陷于被動,主要是戰役指導上的疏忽,沒有估計到敵人會很快向我轉入反攻和追擊,特別是沒有估計到敵人以其快速部隊為先導進行反攻和追擊……這一教訓告訴我們,面對具有高度現代化技術裝備的敵人,組織大兵團的轉移,實質是組織和實施一次有組織、有計劃的運動防御,即以運動防御掩護主力和后方部隊撤離戰場。”(《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軍事科學出版社)可見,不夠迅速的脫離戰場,不夠迅速的脫離南部,不夠迅速的向北轉移,不夠迅速的放棄南部那些不利于我而有利于敵人的地區,把節節抵制的運動防線設的太靠南,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綜上所述,設立防線的問題,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部在21日、22日、27日早就知道,根本不需要斯大林在29日才提醒。而且,斯大林的設想也有嚴重的戰略錯誤。斯大林說:“我在自己的電報中主要談的是,如果在接近前沿的后方沒有強大的防御工事,匆忙地進行機動是危險的,要能夠迅速地把主力調到那里去。彭德懷同志寫道,他在后方建立3條防線。如果這樣做,防線就將是真正鞏固的,事情就會進行得更好,軍隊就不會陷入包圍。”(《俄羅斯解密檔案選編》:《中蘇關系卷》)可見,他只是在29日不知道我軍早已盡力設防,而且他說的將“主力”用來設防是完全錯誤的。楊奎松采信斯大林脫離戰場實際的錯誤判斷,污蔑我軍沒設防、詆毀毛主席和彭德懷同志的部署,是通過掩蓋事實的方式制造歷史謠言的拙劣行為。幸虧作戰經驗豐富的彭德懷沒有和斯大林想到一塊兒去,不然我軍會損失更加慘重。
根據前文的經驗教訓已知,我軍要充分注意敵人的進軍速度,節節抵制敵人的運動防線不要設立的太靠近敵人,防御部隊應該迅速撤離南部危險地區之后靠北設立節節抵制敵人的運動防線,這樣更有時間、更安全,才能真正設置好防線。節節抵制敵人的運動防御兵力迅速向北撤同時,其余作為主力的部隊要更迅速向北撤,從而足夠迅速的脫離危險地區,才能保證全軍的真正安全。彭德懷也沒有用主力來設防。根據前文已知,彭德懷在“27日……迅速將第63、第64、第15、第 26、第20 軍及人民軍第5、第2、第3軍團主力展開于臨津江、漢灘川以北芝浦里、華川、楊口、桿城地區進行防御。”(《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軍事科學出版社)注意這里提到的是志愿軍5個軍、朝鮮人民軍3個軍團的主力。“第五次戰役是志愿軍入朝作戰后所打的一次規模最大、投入兵力最多的大戰。我第二番部隊第19兵團和第3兵團共6個軍已開進前線,加上原有第一番部隊9個軍,共有5個兵團15個軍90多萬人參戰,加上朝鮮人民軍3個軍團8萬多人,總兵力達100 萬。過去的兵員不足問題緩解了,后勤供應有了好轉,空中掩護和坦克、大炮等武器裝備也有所改善。敵方投入的兵力也有百萬之眾,且在武器裝備方面占有優勢,不僅有技術精良的裝甲兵和炮兵,還有制空權。”(石仲泉:《毛澤東與抗美援朝》,第66頁。)可見,五個軍加朝鮮人民軍主力,總計最多38萬人,僅僅占參加第五次戰役的志愿軍部隊的38%,并不是我軍主力。可見,斯大林說的把主力用來設防線而不用來向北撤退,是完全錯誤的,而且完全不符合戰場實際情況。
非常值得我們敬佩的是當時最早發現敵軍迅速反撲并果斷迅速撤退的63軍軍長傅崇碧。恰恰是撤退階段初期,傅崇碧及時率領63軍迅速撤退,才得以減少了63軍損失。如果當時每個軍都能如此迅速撤退,我軍無疑就可以保持完全主動了。《開國第一戰》生動再現了當時的場景:“打,肯定是不能打的,一旦敵人迂回到后面,自己部隊就陷于敵人的南北夾擊之中,有全軍覆滅的危險。而且就是這樣也仍然保護不了第三兵團的側翼。撤吧?兵團又沒有明確指示。傅崇碧幾經權衡,最后還是覺得應該當機立斷:`撤,命令各師留下一個團掩護,主力北撤。將來志司要追究責任,我來負責!'`軍黨委共同負責,立即向志司發報,報告敵情和我們的決定!'政治委員龍道權心說這個時候你怎么能把我給忘啦?不夠意思。傅崇碧這個非常果斷的決定使第六十三軍免遭滅頂之災。他是對`聯合國軍'攻防轉換速度體會最早也是最深的指揮員。”(雙石:《開國第一戰》)部分兵力迅速撤退之后再從運動中建立防線、主力更快速撤退到安全地區,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敵人機械化程度高、速度快,根本不給你在靠近它的地方提前設防的時間,你想設防只能先快跑之后找機會。斯大林關于主力用來設防的建議,是完全錯誤的。
在第五次戰役,由于我軍在初期對敵人反撲時間估計不夠快,對敵人的裝備迅速程度估計不夠快,撤退不及時,導致了后期的被動。但是,在我軍堅決的抵抗和迅速的調整之下,我軍粉碎了美軍的企圖,實現了主力軍向北轉移。
怎樣評價第五次戰役?“第五次戰役,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共投入了十五個軍的兵力,連續奮戰五十天,殲滅敵人八萬二千余人,粉碎了敵人妄圖在我側后登陸,配合正面進攻,“在朝鮮蜂腰部建立新防線”的計劃……并使我新參戰兵團受到鍛煉,取得了對美軍作戰的經驗。同時,經過這次戰役的較量,也迫使敵人對中朝人民軍隊的力量重新作出估計,不得不轉入戰略防御,并接受了停戰談判。”(《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軍事科學出版社。)雖然在戰役上,敵我損失都比較大,但是在戰略上,我軍粉碎了敵人完全吞并整個朝鮮半島的目標,而敵人從此以后不得不考慮和談——這就實現了我軍在戰略上的勝利。由于戰略對于戰爭起決定作用,這場戰役嚴格意義上還是我軍的勝利。
(3)粉碎歷史主義謠言的關鍵部分:第五次戰役撤退階段,毛主席究竟是起了什么作用?
第五次戰役撤退階段,毛主席真的像楊奎松說的那樣沒考慮構筑防線、直到蘇聯5月29日提醒之后才注意嗎?完全不是這樣!《毛澤東年譜》和《彭德懷年譜》均記載毛主席批準了彭德懷5月21日關于在撤退過程中設立運動防線的決定。其中,《彭德懷年譜》記載更為具體:“22日,毛澤東復電:21日23時電悉。根據目前情況,收兵休整,準備再戰,這個處置是正確的。”(《彭德懷年譜》1951年,53歲。)21日23時電,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彭德懷關于建立防線和撤退的電報。主席并沒有放棄組織防御陣線,而且早在5月22日就且批準同意了彭德懷組建運動防御陣線的部署。楊奎松認為主席在第五次戰役撤退階段的第一時間沒有注意設防線、在5月29日蘇聯提醒才知道設防,是對主席的污蔑,是典型的造謠!
更難能可貴的是,毛主席總結經驗教訓之后,提出了“零敲牛皮糖”正確戰略:“這就是說,打美、英軍和打偽軍不同,打偽軍可以實行戰略或戰役的大包圍,打美、英軍則在幾個月內還不要實行這種大包圍,只實行戰術的小包圍,即每軍每次只精心選擇敵軍一個營或略多一點為對象而全部地包圍殲滅之。”(《毛澤東文集》:《對美英軍目前只宜打小殲滅戰》)“因為我軍技術條件比敵人差得很遠,無法迅速解決朝鮮問題,而決定用長期戰爭的方針去解決它,則需要有一個逐步削弱敵人的階段,然后轉到最后解決問題的階段。”“敵人現在不但火力很強,戰斗意志也還未衰落。我軍過去總想用大包圍的方法,企圖一次解決敵人一個至幾個整師,結果沒有達到目的,而包圍和殲滅敵軍的幾個連至一二個營的機會則較多。因此,不要做現在我軍還不能做到的事,不要企圖打大規模的殲滅戰,而應精心設計,尋找機會,多打小規模的殲滅戰。”(逄先知、李捷:《毛澤東與抗美援朝》)毛主席的精妙戰略,成功粉碎了李奇微的“磁性戰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想打大仗、然后用磁性戰術折騰我,我就想打小仗,用“零敲牛皮糖”折騰你。
那么,打小殲滅戰,哪里更合適?主席說:“至于打的地點,只要敵人肯進,越在北面一些越好,只要不超過平壤—元山線就行了。”(《毛澤東文集》:《對美英軍目前只宜打小殲滅戰》)要知道,朝鮮半島南部的地形相對平坦,難以發揮我軍的優勢、有利于美軍發揮他們的裝備優勢,而朝鮮半島北部地形相對復雜、有利于我軍作戰。所以,毛主席根據敵我裝備差距和南北地形條件,總結防線接近前沿的教訓,最先提出——越往北越有利于我軍,越不利于敵軍,最適合打小殲滅戰!毛主席把5月26日正確的論斷在6月3日給斯大林的電報中解釋的更清楚:“在削弱敵人的階段中,打的地點和打的方法,必須適合情況。在三八線附近地區,山地甚多,利于防御,距后方近,補給較易。而在漢城附近及漢城以南這兩個條件就差遠了。”(逄先知、李捷:《毛澤東與抗美援朝》)在這封電報,毛主席還強調:“在美國不向朝鮮增加大量兵力(例如增加三至四個師)及不從我后方海岸線大舉登陸的條件下,就敵人現有兵力來說,它是不可能越過平壤、元山線的。幾個月來,敵人因為兵力不足,對于越過三八線附近的臨津江也不敢冒險。而對于我們,則希望它越過臨津江,便于打擊它。因為臨津江以北是朝鮮境內橫寬距離最長的地方,敵人一越過該江,它的右翼就完全暴露出來,利于我軍打擊。”(逄先知、李捷:《毛澤東與抗美援朝》)可見,我軍主力越向北轉移,越有利于我軍利用有利地形消滅敵人,甚至會導致敵人側翼暴露而陷入被動。
但是,對于毛主席的正確戰略,斯大林表示不理解,5月29日,他建議:“看來你們將要準備一次重大的戰役,其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局部機動,而是為了給美英軍以沉重打擊。”(《俄羅斯解密檔案選編》:《中蘇關系卷》)6月5日,他說:“彭德懷同志談到英美軍隊有較高的士氣,而中國軍隊中則出現了`嚴重的右傾情緒'。我認為,這是由于你們采取的先是稍稍向前推進,然后又數次重復后撤的局部性機動作戰,給你們的部隊造成中國人和朝鮮人力量弱小的印象,而給英美軍隊造成他們強大的印象。我擔心,這種情況可能破壞中朝軍隊的士氣。我認為,如果不準備和不實行對敵人的重大打擊,消滅其3一4個師,就不可能消除這些不健康的情緒。”(《俄羅斯解密檔案選編》:《中蘇關系卷》)斯大林這兩段話完全錯誤。按照當時戰場實際情況,他在絲毫不提縮小敵我裝備差距,就讓我軍打大仗,是完全錯誤的。根據當時實際情況,我軍決不能打重大戰役,不然只能被美軍的“磁性戰術”所制約。不打大仗,只打小殲滅戰,照樣可以積少成多、消除撤退帶來的消極情緒,照樣可以逐漸沉重打擊敵人的士氣。我軍撤退完全必要,因為不撤的地方根本守不住,撤退是不可避免的。之后朝鮮戰局的實際發展狀況,證明了毛主席的“零敲牛皮糖”戰略的完全正確和斯大林期望我軍打重大戰役的建議完全錯誤。
對毛主席的正確戰略,斯大林不理解,彭德懷卻理解的非常透徹。郭志剛、齊德學精準指出:“5月27日,毛澤東把26日致彭德懷電報的內容通報給了斯大林。斯大林顯然對電報中提出的小殲滅戰思想產生了誤解。”“斯大林一時無法理解毛澤東的思想,但長期與毛澤東并肩戰斗的彭德懷卻心領神會。彭德懷在收到毛澤東的電報后,于5月30日起草了給人民軍前線總指揮金雄的信, 6月2日轉發給志愿軍有關部門。”(郭志剛、齊德學:《抗美援朝記》)斯大林的誤解,一是將我軍北移誤認為“重復誘敵深入”,不知道實際上是利用有利地形;二是將打小殲滅戰的方法誤認為只有“誘敵深入”,沒有理解透徹毛主席講的“精心設計”的深刻內涵;三是誤以為我軍沒有防線,不知道彭德懷21日就決定設防、毛主席22日就批準設防、彭德懷27日就加強了設防力度。
雖然我軍成功實現了向北轉移,但是由于蘇聯的斯大林和朝鮮的金日成都有”領土不可丟,面子不能沒“的“存地情節”,缺乏毛主席“扔下一個延安,換來全中國”的魄力,特別是斯大林在5月29日電報特意強調了不希望平壤有陷落危險,毛主席決定重新考慮北移的程度。當時我軍縮小和美軍火力差距、制空權以及開展工業化建設離不開蘇聯的裝備支援,向北轉移程度太大,會引起蘇聯和朝鮮的嚴重不滿、甚至會嚴重影響蘇聯方面對中國工業化建設支援的積極性。彭德懷當時大發雷霆,警告蘇、朝——不讓我撤?信不信我干脆撤到鴨綠江?!“一次彭德懷說,他甚至還有考慮把部隊開到鴨綠江邊,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依靠這么短的距離,他將有更好的機會消滅美國人。”(《俄羅斯解密檔案選》:《科切爾金致總參作戰部長的報告:關于中國軍隊情況(1951年6月16日)》)彭德懷的話,充分展現了他作為一位杰出軍事家對于戰場和廣大戰士生命的堅決負責精神。然而,同時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偉大領袖毛澤東的處理方式,比彭大將軍的方式更加成熟。
作為職業軍事家,毛主席盡可能堅持北移到地形有利地區作戰以及主要打小殲滅戰的作戰方針,不接受斯大林、金日成要求打大仗的錯誤意見;作為精明的政治家,毛主席還要考慮中蘇關系特別是蘇聯方面對北朝鮮領土面積維護的重視。所以,為了爭取陣營團結,毛主席致電彭德懷:“以積極防御的方法堅持鐵原、平康、伊川三道防線,不使敵人超過伊川線”(《毛澤東年譜(1949~1976》1951年,58歲。),縮小了北移的范圍。這就做到了統籌兼顧。
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是真完全按著毛主席的辦法打,我軍撤到平壤—元山線附近更有利地區,不斷和美軍打小殲滅戰,同時蘇聯方面真的大力支援我軍、全面縮小敵我火力差距,然后,我軍積少成多,成功實現毛主席講的“這樣,再打三四個戰役,即每個美、英師,都再有三四整營被干凈殲滅,則其士氣非降低不可,其信心非動搖不可,那時就可以作一次殲敵一個整師或兩個、三個整師的計劃了。”(《毛澤東文集》:《對美英軍目前只宜打小殲滅戰》)之后,已經得到充分蘇式裝備、和美軍沒有明顯機械化水平差距的我軍再沖回三八線,無疑會給美帝國主義帶來更充分的打擊。可惜,由于蘇聯和朝鮮對于領土的過分重視、對毛主席的正確戰略不積極配合,導致我軍對美軍打擊力度沒有實現最大化。但是,由于毛主席、彭德懷、鄧華為代表的中共天才軍事家們的精妙指揮和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智勇無比,我軍還是給了世界頭號帝國主義強國——美國以迄今為止最直接、最激烈、最沉重的打擊。
在毛主席精準指導下,我軍“零敲牛皮糖”,取得了輝煌成就,沉重打擊了敵人的氣焰、極大提高了我軍的氣焰。中國人民志愿軍從1952年9月18日起,發起了全線性戰術反擊作戰,至10月31日結束,大量殺傷了敵人。面對“零敲牛皮糖”戰略取得的巨大勝利,毛主席非常自豪的寫道:“此種作戰,在若干個被選定的戰術要點上,集中我軍優勢的兵力火力,采取突然動作,對成排成連成營的敵軍,給以全部或大部殲滅的打擊;然后在敵人向我軍舉行反擊的時機,又在反復作戰中給敵以大量的殺傷;然后依情況,對于被我攻克的據點,凡可以守住者固守之,不能守住者放棄之,保持自己的主動,準備以后的反擊。此種作戰方法,繼續實行下去,必能制敵死命,必能迫使敵人采取妥協辦法結束朝鮮戰爭。自從去年七月我軍采取堅強的陣地作戰以來,給予敵軍損失的數量,遠遠地超過去年七月以前在各次運動戰中給予敵軍的損失數量。而我軍的損失則大為減少,其中人員損失,單就志愿軍來說,從去年七月以來的十五個月中,比較以前的八個月,平均每月減少三分之二以上(前八個月平均每月為二萬五千人,后十五個月平均每月為八千人),這種情況,就是依靠陣地實行上述作戰方法的結果。而在九月十八日開始的這一段期間內,則此種作戰方法表現為更有組織性和更帶全線性,所以特別值得重視。”(《毛澤東傳》:《第四十五章、抗美援朝(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志愿軍用事實證明了統帥毛澤東為他們制定的戰略方針的完全正確,用事實否定了同盟國的疑慮。
綜上所述,第五次戰役的撤退階段,毛主席總體上堅持了實事求是:主席在22日就第一時間批準彭德懷設機動防御線的計劃,根本不像楊奎松說的那樣忽視防線、根本不需要斯大林在29日提醒。而且,毛主席早早根據經驗教訓提出了北移到有利地形打擊敵人的正確戰略方針,并第一時間根據實際情況提出變大殲滅戰為小殲滅戰。毛主席的“零敲牛皮糖”戰略完全正確,而斯大林的建議是完全錯誤的。朝鮮戰爭期間,斯大林也不是沒有提出過對的建議,例如他根據高崗匯報的我軍五月下旬作戰的經驗教訓,認為需要加強中朝軍隊坦克和炮火配備,這一點得到了毛主席的認可的。當時主席對他說:“據高崗同志回稱,你認為我們的要求對于每個師的裝備還不夠強,提議每師須配備坦克,增加炮火,我認為這是完全正確的,這是對帝國主義作戰所必需的,我已電徐向前同志完全照你們的意見具體商談。”(《毛澤東年譜(1949~1976》1951年,58歲。)這時,主席特別注意抓住朝鮮戰爭的機會,多要一些蘇聯的軍事顧問為戰士們講解現代裝備技術的運用方法。但是,戰略方針的制定、戰役戰術的指導,還得全靠主席;戰役戰術的具體指揮,還得靠中國人民志愿軍前線指揮員。蘇聯顧問起的主要是裝備技術教官作用。
結論:
毋庸置疑,我軍早在5月21日就決定了要布置第五次戰役的撤退防線,而且毛主席在5月22日就批準同意彭德懷關于構筑防線的計劃,不用蘇聯提醒。楊奎松的觀點完全錯誤!毋庸置疑,第五次戰役撤退階段出現問題的最主要原因是對敵人反撲速度的估計不夠迅速、決定設防的地點太靠南,導致撤退不夠迅速。但是,第五次戰役最終還是以我軍基本粉碎了美帝完全吞并朝鮮半島的幻想、把美帝打到了談判桌上告終。盡管戰役上我們付出了很大傷亡,但是在戰略上,我們勝利了。毋庸置疑,毛主席最早總結出了第五次戰役最主要教訓,并提出了粉碎李奇微“磁性戰術”的“零敲牛皮糖”正確指導方針。從此,李奇微的“磁性戰術”基本宣告了破產。
這才是真實的歷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