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 :中國人重溫毛澤東時代的回音
(原標題:毛澤東又來了:中國人歡迎遙遠的回聲)
星島環球網 www.stnn.cc 2009-06-19
舞臺上的女英雄以莊嚴崇高的姿態唱出經典詠嘆調:“我為共產主義把青春獻”——這是歌劇《江姐》的一幕。
位于北京的國家大劇院正舉行首屆歌劇節。13部歌劇中既有西方傳統歌劇,也有4部中文歌劇,而當中兩部是老式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品:《洪湖赤衛隊》和《江姐》。
曾幾何時,民眾唱革命歌劇是無奈之舉。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唯一獲得批準的娛樂就是毛澤東之妻江青主持下的八部“樣板戲”?!督恪肥抢鲜降母锩鼊。枪伯a主義極端時代的公認象征。因此,你可能以為它在歌劇節上演是政府強加的任務。
但是,盡管歌劇票價不菲,《江姐》的聽眾甚多,而且非常投入。一個和父母一起來看歌劇的小男孩大聲問“江姐為什么沒有提到毛主席?”這場革命歌劇成了一家人一起觀賞的節目。人們想看這樣的節目。
近年來,對毛澤東時代的懷念情緒在中國很活躍。你可以看到青少年戴著紅衛兵帽子穿過紫禁城,可以在以文革為主題的餐廳訂位。
毛澤東的革命從一開始就借助音樂的推力。在三四十年代,日常的項目就包括每天早晨唱半個小時歌。在1942年的講話中,毛澤東呼吁可以打動群眾的大眾藝術。繼《白毛女》之后,《江姐》等融合民歌和革命情感及西方樂器表現的曲目涌現。
毛澤東達到了目標,至少很多作品仍然流行。革命歌曲仍然是中國歌手的主打歌,他們認為這些歌曲比后來的同類作品好得多。
如今革命歌劇已經不再是一項義務,而是一種商品,人們可以購買,可以欣賞。因此,它已經變成它曾經試圖教導人們去推翻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一部分。(作者:Anne Midgette;原題:毛澤東又來了:中國人歡迎遙遠的回聲;譯者:星島環球網/驢家的帶魚)
譯文為摘譯,英文原文www.stnn.cc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