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兩篇文章中,我們分別討論了科學社會主義哲學基礎的兩個方面:第一是唯物辯證法的基礎方面,我們熟悉和了解了作為唯物辯證法核心的矛盾概念及基本原理;第二是在了解矛盾根本和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了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一般原理,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要求適應的特殊原理。
在本文我們要討論的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的第三個方面:即歷史唯物主義階級與階級斗爭基本原理這個基礎——勞資矛盾及其運動原理。
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最直接的哲學基礎。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所以是要用科學社會主義或科學共產主義社會來命名,是因為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的,建立在階級與階級斗爭基本原理這一基礎之上的。
“對私有制的最初批判當然是從充滿矛盾的短缺本身表現得最觸目、最突出、最令人激憤的事實出發,即從貧窮困苦的事實出發。”
“無產階級和富有是兩個對立面。它們本身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們二者都是由私有制世界產生的。問題在于這兩個方面中的每一個方面在對立中究竟占有什么樣的確定地位。只宣布它們是統一整體的兩個方面是不夠的。
私有制,作為私有制來說,作為富有來說,不能不保持自身的存在,因而也就不能不保持自己的對立面一一無產階級的存在。這是對立的肯定方面,是得到自我滿足的私有制。 相反地,無產階級,作為無產階級來說,不能不消滅自身,因而也不能不消滅制約著它而使它成為無產階級的那個對立面一一私有制。這是對立的否定方面,是對立內部的不安,是已被消滅的并且正在消滅自身的私有制”(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同是人的自我異化。但有產階級在這各自我異化中感到自己是滿足的和穩固的,它把這種異化看作是自身強大的證明,并在這種異化中獲得人的生存的外觀。而無產階級在這種異化中則感到自己是被毀滅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無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現實。這個階級,用黑格爾的話來說,就是在被唾棄的情況下對這種狀況的憤慨,這個階級之所以產生這種憤慨,是由于它的人類本性和它那種公開地、斷然地、全面地否定這種本性有生活狀況相矛盾。”
“由此可見,在整個對立的范圍內,私有者是保守的方面,無產者是破壞的方面。從前者產生保持對立的行動,在后者則產生消滅對立的行動”。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部分全面了敘述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產生、發展及相互矛盾和相互斗爭的過程,從而論述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性:
“過去的一切階級在爭得統治之后,總是使整個社會服從于他們發財致富的條件,企圖以此來鞏固它們已經獲得的生活地位。無產者只有消滅自己的現存的占有方式,從而消滅全部現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會生產力。無產者沒有什么自己的東西必須加以保護,他們必須摧毀至今保護和保障私有財產的一切”。
“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里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醬的生存條件是雇傭勞動。雇傭勞動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競爭之上的。資產階級無意中造成而又無力抵抗的工業進步,使工人通過聯合而達到的革命團結代替了他們由于競爭而造成的分散狀態。于是,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占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產的是它的掘墓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這里的共產主義社會,也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社會。
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告訴了我們: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告訴了我們要到達社會主義需要做什么:
(1),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特征是生產資料(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生產勞動(活的勞動)只是為生產資料的增殖服務的,是資產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會主義生產力特征是生產勞動(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生產資料(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
?。?),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資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
(3),資本主義的生產性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而社會主義的生產性質上是消費價值的生產。
?。?),基于以上認識,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必須實現四個轉變: a,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社會生產力產生根本轉變:即由生產資料居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到生產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的轉變; b,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社會生產主體由資產所有者到勞動所有者的轉變; C,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由體現資產所有者權利要求一一資產所有權的制度向體現勞動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勞動所有權制度的轉變; d,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所有到社會公共所有的所有制的根本轉變。
很顯然,這四種轉變是相互關聯的。隨著生產資料由資產階級私有制轉變為社會公有制,自然也消滅了資產所有者,從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自然也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勞動所有權成為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利益要求;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社會生產也必須產生了生產勞動取代生產資料的支配地位,從而形成了社會主義生產力;與這些轉變相適應,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也有產權制度向勞權制度轉變。
在《宣言》的第二部分,馬克思恩格斯還進一步指出,共產主義革命需要做到兩個決裂:“共產主義革命就是要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什么是傳統的觀念:那就就是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相適應的觀念:包括生產力觀念;生產主體觀念;權利觀念;制度觀念;文化觀念等等。
資本主義社會是資產者當家做主,也就是誰有錢誰做主;而社會主義社會是勞動者當家做主。社會主義革命必須要實現從“誰有錢誰作主”轉變為“誰勞動誰作主”的觀念轉變。
資本主義社會實行的是按資分配,即生產成果按照投資者的資產量的多少進行收入分配,而社會主義實行的是按勞分配,即生產成果是按照勞動者的勞動量差別進行分配。社會主義革命就是要實現從“資產所有”到“勞權所有”的觀念轉變。
“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主要是要同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關系,即資產者占有生產資料、勞動者只占有自己勞動力,從而勞動者不得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實現。因此,傳統的所有制關系,既是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雇傭關系。社會主義革命在實踐上正是要與這種所有制及關系進行最徹底的決裂。
同傳統的觀念進行最徹底的決裂,就是要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觀念、主體觀念、權利觀念及制度觀念進行最徹底的決裂。
在提出了“兩個決裂”之后,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當時的情況進一步提出了一些社會主義革命的措施,并闡明了共產黨人與其它無產階級政黨的關系處理策略等。
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由于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事實上也使經濟活動的主體發生了變化。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事實上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同時也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在消滅了資產所有者,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差別的公有制企業,勞動者已經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但是,這里的勞動者同時還有兩種身份:既是勞動所有者,同時又是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但是,第一,作為公共的資產所有者,勞動者是可以利用公共的生產資料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但是,在這里的勞動者只是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而不是獨立完整的資產所有者,因此,勞動者在利用公共的生產資料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時,必須以不損害公有資產為前提,或者說勞動者必須在保值的前提下利用公有資產來滿足自己的需要;第二,作為公共的生產資料所有者,勞動者不能通過公有資產吸收剩余價值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而只能通過自己勞動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第三,勞動者由于是以消費個體性為基礎的,勞動者勞動投入具有個體性質,勞動者在消費需要方面也存在著差別。因此,在保值的前提下利用公有資產,通過自己勞動滿足自己和家庭的消費需要,這是公有制條件下的勞動者的行為方式。在這里,我們得到的社會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就是“勞動人”的假設。所謂“勞動人”與“經濟人”的本質區別在于,他的目的是滿足個人或家庭的消費需要,而不是利潤的最大化,而滿足這種需要的手段是為社會提供足夠的勞動量在,而不是憑借生產資料的占有權。“共產主義并不剝奪任何人占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占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即產權《共產黨宣言》第二部分)。
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馬克思為我們揭示了在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條件下的勞動者的特點和利益要求。“因為在改變了的環境下,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財產”,“生產的權利是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勞動來計量”;“它不承認任何階級差別,因為每個人都象其它人一樣只是勞動者”,“例如在現在所講的這個場合,把他們只當做勞動者,再不把他們看做別的什么,把其它一切都撇開了。”很顯然,在這里馬克思指明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者是以勞動所有者的身份出現的,其在生產過程中的行為方式是利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通過為社會提供勞動而取得消費資料或消費價值。
很顯然,從空想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的轉變,是在認識現實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基本矛盾的基礎上實現的?;谑S鄡r值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資產者成為保守的和保持對立的肯定方面,而勞動者成為革命的和消除對立的方面。而實現從剩余價值生產方式到消費價值生產方式的轉變,成為社會主義革命的實質內容,這個內容包括了生產力結構、生產主體及權利制度、社會所有制及相應觀念的根本轉變?!豆伯a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為我們說明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概念。
如何用矛盾的基本原理來把握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是緊緊把握生產關系與生產力、資產階級和勞動階級的主要矛盾的轉變建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的主要矛盾表現為勞資矛盾,這種矛盾的肯定方面是富有——即資產階級方面,而否定方面是貧窮——無產階級方面;從前者產生肯定私有制的行為,從后者產生否定私有制的行為,于是,無產階級運動就產生了。而隨著無產階級革命的成功,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資產階級及私有制及相應的權利制度滅亡了,資產階級社會轉變為勞動階級社會,于是,勞動階級生產集體性與生活消費個體性的矛盾取代了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占有私有化的基本矛盾,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也由勞權制度取代了產權制度,從而生產方式也由剩余價值生產方式轉變為消費價值生產方式。
社會主義運動是由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基本矛盾——勞資矛盾相互斗爭引發的,而社會主義革命就是解決這一矛盾的基本道路和方式。當無產階級通過暴力革命消滅資產階級及其統治體制,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后,一個新的社會形態也取代了舊的社會形態。但是,這一過程不僅包括了暴力革命的階段,而且還包括了社會主義國家的過渡經濟階段和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及相應的意識形態的后續發展階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