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由中國傳記文學學會主辦的“為人民立傳·為時代鑄魂——第六屆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優秀傳記作品展示典禮”在京舉行,旨在弘揚時代精神、守護歷史記憶,鼓勵創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優秀作品。
現場展出的64部優秀傳記,是從近五年來出版的作品中,根據“思想性、藝術性、時代性、客觀性與創新性”的準則精心挑選而來,不僅在傳統敘事上有所突破,還彰顯了傳記文學特有的史詩品格。《當代》首發作品——李彥《櫻桃林10號的遺產》獲“優秀短篇傳記作品”獎。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李一鳴表示,這些作品承載著時代精神與歷史記憶,既是對過去五年中國傳記文學創作成就的集中檢閱,更包含著對新時代傳記文學發展的重要引導。
李彥獲獎感言
八十年代中期,我離開北京,去加拿大留學。
1990年,在多倫多櫻桃林街一座老房子的屋檐下,與文忠志 (Stephen Endicott) 教授的一番傾談,在我心中引起了強烈震撼。三十幾年過去了,余波未散。因為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那顆赤誠、坦蕩的心靈。
2023年圣誕節前,我終于鼓起勇氣,前往多倫多,去了卻那樁耽擱了多年的心愿。但推開那扇門板時,卻已人去樓空了。文忠志教授已于2019年5月4日那一天,以安樂死的方式,告別了人間。客廳里,空蕩蕩的沙發上,不見了他的身影。那架鋼琴還在。送他那不朽的靈魂升天時,琴鍵上彈奏的《國際歌》,是他親自選定的。
采訪結束,趕回滑鐵盧家中,沉沉夜色里,我懷著愧疚的心情,一氣呵成了這篇散文,《櫻桃林10號的遺產》。令我欣慰的是,文章在《當代》雜志發表后,我收到了許多素不相識的中國讀者輾轉托人傳來的反饋。他們激動地對我敘說了與文氏家族幾代人的友情。與這些志同道合者的互動,拓寬了我的視野,溫暖了我的心懷。
李彥在活動現場
感謝“中國傳記文學學會”的各位評委老師,使《櫻桃林10號的遺產》獲得了優秀短篇作品的榮譽。我想,這一喜訊告慰了文忠志教授的在天之靈,也堅定了我的人生信念。
一年多來,在眾多新老朋友的共同努力下,文忠志教授的遺愿終于一一實現了。
今年2月7日下午,在多倫多大學東亞圖書館開幕的展覽,《亂世教育:文幼章(1898-1993)的生平與遺產》,僅是其中之一。4月底展覽結束后,文氏家族幾代人留下的珍貴歷史文物,將漂洋過海,運往四川樂山,捐贈給大渡河畔的樂山市,那里正在籌建“文幼章中加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將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提供一個文明互鑒的場所。
此外,還有個好消息。文忠志教授的母親文月華女士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撰寫的著作《五星輝映中華》,在冷戰時期,用客觀、冷靜、真誠的筆觸,為世人提供了觀察新中國的角度。近日,這部著作已被翻譯成中文了。翻譯者,恰是書中的主人公之一、老共產黨員謝韜、盧玉夫婦的后代。我們期待著拜讀這部姍姍遲來的佳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