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特朗普要發動貿易戰和關稅戰,為什么出現逆全球化和逆貿易自由化?
這得從資本主義的發展史談起。
經濟全球化,本質就是資本全球化。
資本家為了賺錢,就需要生產產品,而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則需要廉價的生產原料、廉價的勞動力、龐大的消費市場,也就是天生就帶有擴展性。特別他們處在強勢時,他們就會強調經濟全球化和自由化。
為了獲取廉價的生產原材料,他們通過殖民掠奪;為了獲取廉價的勞動力,他們販賣黑奴,壓榨工人;為了獲取龐大的消費市場,他們用武力打開農業國的大門。
英國工業革命后,開啟了資本全球化。
這個過程,資本的原始積累非常血腥。
當然啦,它比封建主義具有先進性。
資本擴展逐漸出現了舊殖民主義。
后來“一戰”和“二戰”也就發生了。
圍繞“原料——勞動——市場”三者,資本讓各國產生不同的階級矛盾或民族矛盾。
①資本主義國家對國內人民壓榨得厲害時,國內的資本家與人民產生階級矛盾。
②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人民壓榨得厲害時,就導致資本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產生民族矛盾。
③當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家通過代理人來剝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會導致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買辦與工人產生階級矛盾。
④由于資本主義各國之間,他們也存在著爭奪原料和銷售市場,所以這也就會導致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產生了民族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是因為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民族矛盾壓倒了內部階級矛盾。
經歷1914-1917年的殘酷大戰,階級矛盾反過來壓倒民族矛盾,一戰迅速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協約國集團通過掠奪同盟國集團以及其殖民地,在經濟上緩和了自己內部的階級矛盾,同時也通過強大的武力壓倒了外部的競爭勢力。
表面緩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民族矛盾。
但協約國比如法國對德國人民的壓榨激化了德法之間的民族矛盾,加上本來就有仇恨,所以這導致德國資本家和德國工人能夠團結起來。同時,日本資本主義發展迫切需要原料和市場,而最近和最大的市場在中國,日本對我國發動了侵華戰爭,把國內階級矛盾轉移到和中國的民族矛盾。
所以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出現底層人民特別是工人反抗資本剝削的共產主義運動。
中國當然也避不開這個世界浪潮。
對于中國與日本的民族矛盾,毛主席說抗日戰爭急不得;對于我黨與國民黨的階級矛盾,毛主席說解放戰爭拖不得;對于我國與美國的民族矛盾,毛主席說朝鮮戰爭退不得。后來更是在美蘇冷戰中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讓我們能夠在大國博弈中堅持獨立自主。按理說老大和老二打架,受傷最重的往往是老三,但毛主席提出這個劃分,反而利用起他們的固有矛盾。先是聯蘇抗美,后蘇聯變色,我們不得不聯美抗蘇,中國逐漸成為了棋手。
二戰最終以法西斯國家戰敗結束,資本主義國家努力構建有利于他們的全球化。
于是出現了新殖民主義。
共產主義逐漸銷聲匿跡,蘇聯解體,退出第三世界領袖之位,放棄意識形態輸出,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化的過程如何呢?
本質就是擁抱資本主義的過程。
幾大“社國”,被世界資本“白區”包圍。
幾位是積極的退讓還是被動的退讓?
幾位是進行統一戰線還是各自不對眼?
幾位是進行游擊戰還是屈服擁抱資本化?
幾位有沒有構建“反包圍”?
當今世界,主要由資本集團構建和操控。
政治和文化,深受資本主義影響
眾多國家的上層建筑也是資本化。
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占據主導地位。
絕大部分國家的人民,接受的是資本主義教育,思想深深打上資本意識形態烙印。
而美國當下又為什么出現逆全球化呢?
人家美國可不像我們那些經濟學家,抱著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念經,本本主義。
美國很靈活,達,則自貿易、市場經濟;窮,則民族市場、貿易戰。
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曾對美國經濟進行了研究,他發現當時流行的亞當·斯密自由貿易理論存在片面性,提出批評:“美國早期以及比較晚期的經驗都證明,當(經濟)恐慌發生得最頻繁、性質最嚴重、破壞性最大的時候,也正是對英國商業往來限制得最不嚴的時候。”
其實美國南北戰爭后,就是以高關稅為手段強力建立了統一的民族市場。
美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它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占據了優勢地位,才降低關稅。
后來美國軍工復合體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失利后,美國華爾街金融勢力趁虛而入,逐漸搞了金融新殖民,脫實向虛。
產業鏈上只掌控好高新技術。
順便扶持一下依附自己的那幾個小國。
把低端制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因聯美抗蘇,中國有相當大的消費市場和廉價且高素質的勞動力,所以更多轉移到了中國。
這緩和了國際的一些階級和民族矛盾。
但中國不可能永遠制造襪子給別人打工,中國人也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
美國不把高新技術賣給我們,還大量印錢買我們的產品享受生活。而我們也因為出現貧富差距,國內底層消費能力不足,對美國消費市場過于依賴。美國要么不賣產品給我們(技術封鎖),要么我們想要而他們沒有(脫實向虛),所以中國對美貿易產生了巨大的順差。
我們是需要反省的,一直依賴資本構建的全球化,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都讓外國資本占據主動權。而且我們出現的貧富差距,還把錢花到了房地產,導致國內消費市場乏力。
也就是發展模式和生產關系都需要反思。
但國際輿論整天炒作“中國對美每年貿易順差3000多億美元”,我們賺了老美那么多錢,人家加點稅,也理所應當的吧。
這輿論很容易誤導人。
美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他們在分配上,當然也會出現問題,且聽我慢慢道來。
輿論講述的這3000億美元順差,只是中美實體商品貿易的順差。
但除了實體商品貿易,還有服務貿易呀(金融服務、商業服務等),以及美國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運營獲得的高額利潤。
普通老百姓可能不知道,美國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經營得到的利潤,既不計入商品貿易,也不計入服務貿易,只以跨境匯款的方式,匯入美國國土,記在美國的經常賬戶上。或者利潤留在我們中國進行再投資,但所有權和我們無關。
美國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上,有著1.2萬億美元的資產,每年可產生2000-3000億美元的凈收入。
把美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產生的巨額利潤和服務貿易計算在內,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哪里有美國輿論宣傳那樣大?
以2023年為例,中國對美實體商品貿易順差為3100億美元,中國對美服務貿易逆差為150億美元,美跨國公司在華產生的利潤為2000-3000億美元。
相互抵消后,中國對美的實際貿易順差,在1000億美元內浮動,常態是幾百億美元,根本沒有3000多億那么夸張。
而且我們把獲得的貿易順差,購買了將近1萬億美元的美債,相當于我們把十年的“凈順差”,返回給了美國。
所以特朗普說“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巨大,所以要加征重稅”是一種借口,美國看似在中美貿易中吃虧,原因在哪?
出現在美國分配問題。
是美國跨國資本集團沒有把在中國市場獲得的巨額利潤,分配給美國老百姓。
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美國,他們國內的資本集團壟斷了大量資金,貧富差距巨大。
特朗普把美國國內的分配問題轉嫁到中美貿易上,把階級矛盾轉移成民族矛盾。
各國背后的各種站隊和博弈,最后無非就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問題。
我們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固然要反思,要明白這本質是資本全球化,更要思考國內的生產關系。但特朗普塑造的輿論,之前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現在又對中國發動關稅戰,我們需要對特朗普把階級矛盾轉移為民族矛盾進行斗爭。
背后的邏輯,依然離不開階級斗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