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師范大學官方微博發了胡適“論教育”的一段話引來一些網友的批評,湖南師大隨后刪除了胡適的名字。
這件事繼而在網絡上引發了那些把胡適看作祖師爺的自由派的強烈譴責。
要想厘清胡適以及胡適的擁躉們的思想根源,就不得不回顧一下歷史了。20世紀初以來,美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它們在政治上支持腐敗的滿清王朝,經濟上對華傾向商品,為了培養華爾街壟斷資本在華代理人,以便于通過它們在中國人民中建立崇美親美的思想基礎,美國政府又進行所謂的“退還”庚子賠款,發動中國派遣留學生的活動。胡適就是在1911年迎合這種帝國主義的需要去到美國,通過七年留學“深造”開始了出身封建世家的胡適向買辦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階級轉化。
胡適這一階層的知識分子,在政治上和國內外反革命勢力有著密切聯系,處處“高人一等”,左右逢源;在學術上既有半封建文化教養又深受帝國主義文化熏陶,表現得“中西兼顧”、“頭頭是道”。他們以其社會地位和思想影響為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統治者所重視而成為買辦資產階級的領軍人物和帝國主義的的代言人。胡適的一生便是這類買辦資產階級在成長發展的縮影。
所以,把胡適說成是“漢奸”,他比起汪精衛還遠“不夠格”;但說他是“買辦文人”、“投降派”卻毫不為過。
不過筆者覺得,胡適這個人也可以一分為二去看待。他講過一些正確的話,辦過一些好事(例如在新文化運動中的貢獻);但也的確講過太多錯誤的話,辦過很多壞事(例如抗戰期間的投降傾向以及一貫的反共立場)。所以,胡適不應該是一個禁忌,他講的正確的話我們應當肯定。但是,湖南師大這條微博卻不大對勁。
教育是給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鏡,能明白觀察;不是給人穿一件錦繡的衣服,在人前夸耀。——胡適
胡適論教育的這段話字面意思倒也不錯,只是由胡適講出來就顯得很諷刺了,因為胡適的所作所為恰恰是他自己這段話所否定的。
胡適頂著36個博士學位的光環,但胡適的學問水平卻并沒有得到同行的認可,章太炎評價說:“哲學,胡適之也配談么……他連‘根’都沒有。”整理過《胡適口述自傳》的近代史大家唐德剛評價說:“胡適之那幾本破書,實在不值幾文。所以我們如果把胡適看成個單純的學者,那他便一無是處。連做個‘水經注’專家,他也當之有愧。”
胡適的36個博士學位,其中27個是在他擔任駐美大使的四年時間里刷到的。蔣介石本來希望他去美國尋求對中國抗戰的支持,最起碼尋求對國民黨的支持。然而,胡適上任之后卻采取“四不政策”(即不宣傳、不借款、不購軍火、不辦救濟事業),一門心思走穴演講、刷“榮譽博士”學位,來為自己裝點門面。后來連老蔣都罵他“徒有個人而無國家”。
如此無才、無德的胡適,不就是活生生地把教育當成給自己“穿一件錦繡的衣服,在人前夸耀”嗎?
所謂“為人師表”,首先得言行一致吧。拿胡適這種表里不一的家伙“論教育”言論給學生灌雞湯,不怕教出一群自私虛偽的家伙嗎?
胡適的治學態度相當不嚴謹,充斥著唯心主義和胡編亂造。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胡適的擁躉們與胡適大致一個德性。這次網絡吵架筆者原本沒興趣參與,因為批判胡適的文章筆者以前寫過了。但令筆者無法容忍的是,擁護胡適的自由派竟然偽造“錢學森之問”,來捧胡適臭腳,筆者就不得不來正本清源了!
某位自由派搬出人民網刊登的一篇文章,來“論證”“官方”對胡適的肯定:
這篇文章里提到了“錢學森之問”,寫道:
2005年,錢學森老先生曾感慨道:“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又發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這就是教育界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錢學森之問”,不能僅在教育界找答案。事實上,我們至少應當從錢老提示的民國開始思考。胡適之先生作為民國學人群體中最富靈魂性的人物之一,是20世紀中國歷史無法繞開的一個大人物,理應重新進入國人的視野。
其邏輯就是說錢學森講,新中國培養的學生“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然后就借如此“錢學森之問”來夸贊胡適是“民國大師”。
說實話,如果不是這場網絡罵戰,筆者還真不知道這幫人竟然可以這么無恥地去編造、篡改錢學森同志的話。
據筆者了解,人們所說的“錢學森之問”,并不是錢學森同志本人的原話,而是別人歸納出來的。
“錢學森之問”最早出現的事件是在錢老逝世之后的第12天,2009年11月11日安徽的《新安晚報》刊登了11位教授的公開信《讓我們直面“錢學森之問”》,把“錢學森之問”歸納為“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
次日,《人民網》的記者采訪錢學森先生生前的秘書凃元季時,把所謂的“錢學森之問”表述為“為什么我們的學校很難培養出杰出人才?”
在不同的報刊上,“錢學森之問”已經出現了“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與“很難培養出杰出人才”兩個版本。
筆者找到了錢學森同志這段話的原始出處,是由新華社公開發布,刊登在2005年7月31日《人民日報》第一版的報道:(筆者手頭沒有人民日報電子版,只有官方網站刊登的報道原文)
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錢老的原話:
“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
真相水落石出!
那么問題就來了,“錢學森老先生曾感慨道:‘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這句“錢學森之問”又是誰最先編造出來的呢?筆者沒有進一步考證的義務,因為筆者也沒有追責的權力,這是“肉食者”該去干的事,因為這段編造已經流毒甚廣,不僅充斥在諸多自媒體文章中,甚至已經出現在一些學校的考題中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