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生終于憋不住了,來了一篇奇文,叫做《從<我本是高山>被圍攻,看網上“極左”聲音膨脹》,在胡先生眼里,所有不喜歡這部電影的,都成了“極左”。
我建議胡先生最好看著黨旗、摸著胸口的黨章、背誦一下入黨誓詞。
胡先生雖然退休了,但還是黨員,黨員就要講黨性,講原則。
我不知道胡先生看過這部電影沒有,如果看過還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只能說明要么需要去看看眼科,要么需要回到小學去重修語文,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如果胡先生沒有看過就貿然站隊拉偏架,那么就請胡先生背誦《反對本本主義》中的這么一段:
“你對于某個問題沒有調查,就停止你對于某個問題的發言權。這不太野蠻了嗎?一點也不野蠻。你對那個問題的現實情況和歷史情況既然沒有調查,不知底里,對于那個問題的發言便一定是瞎說一頓。瞎說一頓之不能解決問題是大家明了的,那末,停止你的發言權有什么不公道呢?許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閉著眼睛在那里瞎說,這是共產黨員的恥辱,豈有共產黨員而可以閉著眼睛瞎說一頓的嗎?”
胡先生說《我本是高山》中講了張老師創辦學校時黨員宣誓的場景,但胡先生卻不肯告訴大家這一幕被雞賊地使用背景音樂直接掩蓋,“隱入煙塵”,根本感受不到那種莊嚴和神圣。胡先生如果真的看過張老師的紀錄片 就該知道,張老師不止一次強調過,她堅持這一切的根本動力,就是她的信仰,她對共產主義和天下大同的追求。
張老師召集黨員開會,在黑板上畫上鐮刀錘子,唱國際歌,重溫入黨誓詞,所有人都流淚……這個場景,是激發整個隊伍干下去最關鍵的一瞬,是這個事業的“點火時刻”,不講這個,就等于沒拍這個電影。
如果胡先生還堅持你的觀點,認為自己說的就是真理,那么我建議你現在就去云南,站在黨旗下,看著張老師的眼睛講——“《我本是高山》拍的好,真實還原了七一勛章獲得者張桂梅”。
胡先生一慣和稀泥,但他這次的文章直接撕下了假面具,展現了他的兇狠和冷酷,他給批評這篇文章的大眾扣上了“極左”的帽子,這是個政治術語,一般來說,整天把“極左”掛在嘴上的人,基本上都是對黨和國家充滿極度的惡意的人,比如那些公知和恨國黨,今天胡先生也用上了這個詞.......群眾要求一個描寫真人真事的電影尊重事實、實事求是就成“極左”了?
也就是說,今天,這個退休總編不是來討論問題的,而是來“整人”的。
所以,大家看見了吧,那些平素裝得“溫和”、“慈愛”、“德高望重”的前輩們,骨子里到底是什么人?那些真正在歷史上利用權力和手腕整人、害人,不擇手段下死手,事后又裝“溫和派”、“受害者”的,是什么人?那些喊著高大上的口號,口口聲聲“邪不壓正”的,又是什么人?
胡先生一貫以來喜歡扛“改革開放”的大旗壓人,只要他不認同的觀點,他就扣上“反對改革開放”的帽子,這是真正的惡毒,試問,今日之中國有誰不支持“改革開放”呢?
但在胡先生看來,你反對貪官、反對不法企業家、反對叛國者、反對文藝界扛著紅旗反紅旗的垃圾電影……你就是“反對改革開放”!
這樣的大帽子,是可以殺人的。
胡先生喜歡談改革開放,我也喜歡談改革開放,如果你真的擁護改革開放,擁護“市場化”、“公平競爭”,那就應該讓那些文藝圈、娛樂圈、教育界靠著特權、人脈、資源、祖上恩蔭尸位素餐、躺著數錢、近親繁殖、吃人飯不干人事的“二代”、“學閥”、“導演”、“作家”們滾出去??!
他們這些年除了壟斷資源、空耗錢糧、拍爛片洗臟錢、欺下瞞上、夾帶私貨、損害主旋律的口碑、毒害下一代……又為中國的文化創新和經濟發展帶來了什么?
再比如說胡先生你,真擁護“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話,你這種靠特權、資源、退而不休、變公為私的“前總編”,就沒有資格在互聯網上呼風喚雨,如果你失去這一切,以普通人的身份,以你的水平放在“自由市場”上接受讀者的檢驗,你還有什么競爭力?
真擁護“改革開放”,你就不該存在。
所以,胡先生根本就是假裝關心市場經濟,假裝愛護民營企業家。
“嘴里吃得著肉,心里還保持著不忍人之心,又有了仁義道德的名目。不但騙人,還騙了自己,真所謂心安理得,實惠無窮”——還是周先生最懂胡先生。
相關文章
- 從張桂梅校長到《我本是高山》,之二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藝
- 在現實的共產黨人中,確實存在著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人
- 不理解共產黨人的人,塑造不出真正的英雄形象
- 四評《我本是高山》:以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青年人
- 警惕別有用心的人揮舞“極左”的大棍企圖將社會主義引入歧途
- 三評《我本是高山》: 對批評的批評—為什么把一個基于偉大共產主義信仰的故事矮化為基于愛情的故事?
- 《我本是高山》與武訓傳是意識形態教育領域激烈階級斗爭
- 對《我本是高山》的爭論應該再激烈些,求得徹底澄清思想混亂
- 再評《我本是高山》:犯了幾個致命錯誤
- 譚吉坷德|從《我本是高山》讀懂胡錫進
- 評《我本是高山》:張桂梅支教的動力之源?
- 國產電影的氣質為什么越來越“猥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