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各位觀眾朋友們大家好,這里是北海,本來這一周學業很忙,結果一不小心抽空去看了《我本是高山》。我本來以為別人已經追評那么多了,我可能沒有什么動力再吐槽這部電影,結果兩個小時下來我是憋了一肚子話要跟大家說,被迫加更了屬于是
平心而論,面對洶涌的輿論,我最開始是不相信這部電影有那么爛的,甚至還自掏腰包買了三張票,因為我已經看了網上其他人關于這部電影的批判,我不希望我帶著先入為主的立場去進行評論。
我天真地認為已經掏錢請朋友看了電影,再得罪人也得罪不到哪兒去。但結果,求爺爺告奶奶請來的朋友連坐地鐵來的路費都要找我報銷,你就可想而知,這部電影造成了何等的精神傷害。
開頭說這么多顯白會顯著的降低完讀率,但我真的是憋了一肚子話要吐槽。
上一次的影評是芭比,如果說芭比還只是一部被神圣化的合格商業片,評分并不太低,如果要進行批判,必須把用毛澤東同志的文藝理論搬來幫助分析。那么這次就只能說是劇組的自我言說,幾乎類似于自瀆,只需要梳理一下劇情就能讓大家理解荒謬所在。
影片的開場就描述了一群對學習感到麻木的學生,但華坪女高要解決的矛盾到底是內部來自于學生的,還是外部的重重困難,顯然是不言自明的。
影片接下來繼續推進這一邏輯,女高的學生才一入學就互相問:“出不出去耍”,在縣城曠課上網吧,逛街消費,最后被老師一車一車地拉回去。
而后靠連坐制度,一人生病全家吃藥來逼迫學生守規矩,我只有在新兵連有過類似的經歷。
編劇團隊實際是將三四線城市當中的城市差生形象,生搬硬套在了女高學生身上。我不想說的這么過分,我真誠地建議導演和編劇可以考慮把這段劇情的背景換到某個二三線城市的中專校園,當做校園戀愛輕喜劇的開頭,因為顯然劇組對于這樣的劇情更有把控能力,也更有經驗。
當影片第一個展現出正面形象的配角唐小萍自告奮勇來上學,影片已經進行到第15分鐘。我承認我曾經在這個時候對于電影有過那么一絲走上正軌的希望,但很快,徐影影的出現打碎了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作為一個教師,她師德欠佳,作為一個女性,他偏愛享樂,作為一個愛人,她丟下自己的男朋友,我不太清楚劇組為什么塑造了這個精致利己到純粹的角色。可以做這樣的論斷:徐影影這個形象是編劇為了在學校內部尋找一個內部矛盾而設置的工具人,我不得不懷疑劇組缺乏最基本的敘事能力,在不人為制造矛盾的同時,來講述張桂梅在現實中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從片方自己的回應來看,這部影片的潛在客戶顯然包括正在爭取獨立的當代女性,想講述一個girl help girl的故事,但哪怕從純商業的角度上講,這種行為幾乎等同于指著自己的潛在客戶鼻子,相當灰色喜劇。影片的主基調之矛盾在這里集中體現,既想做一部成功的商業產品,又想保持那么一點想像當中批判的格調和風骨,結果恰恰是兩頭不沾。
大家討論最多的也是影片最值得討論的,是張桂梅的黨員身份的刻畫,在影片播放了一個多小時之后,我才第一次看到張桂梅胸前一閃而過的黨徽,向黨旗宣誓只給了三秒鏡頭。作為這個時代,為數不多的真正的共產主義者,張桂梅帶領老師畫黨旗宣誓,重振基層黨組織這一戰斗堡壘的事跡,本來值得大書特書,卻被一筆帶過。我們的電影總是在不該談政治的時候試圖混入政治教育,又在真正的政治典型跳到自己臉上的時候保持驚人的沉默。
劇組丟掉了張校長信仰后,只能在亡夫身上尋找她的精神寄托,整部電影三番五次讓胡歌出來刷莫名其妙的臉,我很難不認為劇組是花錢請胡歌來當了一個流量招牌,以后又不得不增加他的戲份來給為了胡歌老師進影院的粉絲一個交代。
我知道,揣測別人的意圖不好是誅心之論,但許多文藝工作者是壓根不相信黨組織的力量的,根本不相信組織和集體的能力,最終他們只能退回到他們所能把握的劇情上去,于是就把一個關于信仰的故事魔改成了青春校園偶像片和女強人創業劇的邏輯。
開頭的時候我說了,在我進電影院之前,我其實對這部電影有很多期待,張桂梅的故事核心就在于被社會否定,被反復,在和更宏大的社會沖突當中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從對貧困山區女性地位的控訴,對高考分配公平的討論,對教育資源分配的思考等等,都是張桂梅的人生提供的珍貴課題。而除了女性議題外,在影片的最后半個小時里面有較好體現外,我幾乎看不到劇組對于其他深度內容的探索,實際上脫離了嚴肅后,消解了崇高,電影用一般商業文藝片的手法,把張桂梅的人生棱角被磨平,從而將“高山”消解為一種平滑的快餐煽情。
但被張桂梅校長吸引的觀眾顯然不是為了看一部原創國產煽情劇,這種消解后的消費品和張桂梅本人的人生之間的鴻溝,是這次輿論風波的沖突核心所在。
如果讓我來給這部電影提出修改意見,我建議把電影前一個小時全部剪掉,并且聲稱是一個原創故事,和張桂梅的人生沒有任何聯系。如果劇組不愿意,我只能建議把這部電影的上架分類改成科幻片,這樣至少能挽回一部分口碑。
整部電影38塊錢一張票,我買了三張,我所取得的最大的安慰就是在結尾張桂梅老師的真人彩蛋,我終于看到了一個堅強勇敢慈愛沉著穩定的人民教師形象出現在熒幕上。而為了看到這個形象,我居然付出了兩個小時看編劇把張老師刻畫成一個歇斯底里的癲婆子。
我終于理解了,張校長看完這部電影之所以不說話,不是有什么感觸,而是一種純粹的無語。
相關文章
- 從張桂梅校長到《我本是高山》,之二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藝
- 在現實的共產黨人中,確實存在著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人
- 不理解共產黨人的人,塑造不出真正的英雄形象
- 四評《我本是高山》:以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青年人
- 警惕別有用心的人揮舞“極左”的大棍企圖將社會主義引入歧途
- 三評《我本是高山》: 對批評的批評—為什么把一個基于偉大共產主義信仰的故事矮化為基于愛情的故事?
- 《我本是高山》與武訓傳是意識形態教育領域激烈階級斗爭
- 對《我本是高山》的爭論應該再激烈些,求得徹底澄清思想混亂
- 再評《我本是高山》:犯了幾個致命錯誤
- 譚吉坷德|從《我本是高山》讀懂胡錫進
- 評《我本是高山》:張桂梅支教的動力之源?
- 國產電影的氣質為什么越來越“猥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