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我本是高山》引發了極大的爭議。
說實話,我對這部電影也是不滿意的,這是一部號稱是根據張桂梅真實事跡改編的電影,但最終表現出來的故事,和張桂梅幾乎沒有什么關系。
說白了,他們是把一個共產黨人的故事,拍成了他們想象中的《武訓傳》。他們抹掉了信仰的痕跡,隱去了黨旗和黨徽,把一個同志為了社會為了未來的大情懷,弱化成了個人的小情懷。
所以,建議那些不信仰共產主義的導演,不要去拍共產黨人的電影。
因為你們不懂他們,你們也不能理解他們的信仰和堅持。
張老師的信仰只有一個,熟悉她的人都知道,但某些導演和編劇偏偏把一個善良、剛強、慈悲、不屈不撓的先鋒隊的故事,拍成了封建主義和小布爾喬亞的縫合怪。
張老師的精神支柱,也只有一個,她自己就在紀錄片之中說過:“作為黨員,哪怕只剩下一個,都應該守住陣地”!“黨”這個字對你們影視圈的人來說,很燙嘴嗎?
張校長做的事情,是一個真正追求平等、進步的共產黨人做的事情。
這所學校,是張老師奔波十多年建起來的,最初的學生,都是張老師翻山越嶺動員勸說來的,最初的六位老師,是張老師拉著他們對著黨旗宣誓,以共產黨員的覺悟留下來的。
張老師說:她就是要讓最底層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讓他們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樣,享受教育的公平;學校就是要培養能回報社會、真正具有共產主義理想、能把自己從社會上得到的幫助再傳遞下去的學生……
“我本是高山”的意思,是讓每一個人都發現自己的了不起,讓大家“人人如龍”,而不是影片中個人矯情的自負。
張老師的偶像,是江姐,所以當她遇到困難的時候,想到的應該是那個鐵骨錚錚的共產黨人,是她心目中的英雄烈士,心中響起的旋律,應該是《紅梅贊》。
事實已經夠震撼、夠感人了,原本就不需要文學影視作品去演繹。真實人物的經歷就足以打動世界了,為什么要去改編、戲說?你們的腦洞,比張老師真實的人生和事業更重要嗎?
懷念逝去的丈夫可以理解,畢竟他們不但是恩愛的夫妻,還是肝膽相照的同志,他們的理想是一致的……但張老師的精神支柱,不是那虛幻的“執念”,不是那個圣光中跳華爾茲的幻影,而是鐮刀和錘子所代表的偉大事業。
你們無中生有編出一個幻影?是在讓張老師“有血有肉”?還是你們自己的小布爾喬亞文青病在作祟?
說實話,就你們這“原創”的劇本,還不如當年央視紀錄片中那個張老師更有血有肉。
你們為了自己的惡趣味和奇葩癖好,把整部電影都拍成了你們自己的刻板印象,把主角塑造成了一個丈夫去世就找新寄托的東亞式極端大家長……這是大學文藝理論課教你們寫小說、拍電影的“公式”嗎?
你們沒有那個思想,沒有那個覺悟,沒有那個情懷,就不要以己度人,去拍自己不信的東西,糟蹋了崇高的東西,又打了自己的臉,還惡心了觀眾和熱愛張老師的人……你以為你們很高明嗎?
咱們真的不能對影視娛樂圈的人有任何期待,他們連賺錢割韭菜都懶得做樣子,但凡真的做了功課,搞了調查研究,真的和張老師聊一聊,也不至于拍出這樣的四不像。
他們其實內心不信世界上有雷鋒、焦裕祿、張桂梅一樣的人物,用自己洼地一樣的心理,去揣度真正的高山。
但他們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實際上中國大地上到處都是張老師一樣的共產黨人,他們忘了犧牲在脫貧攻堅一線的1800名干部,他們忘了那個犧牲在大山里的黃文秀,忘了她在西行漫記》書簽上寫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偉大不是只有如山一般高大的功業,是黃河奔流到海不復回一樣春秋不改的堅定,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是“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心甘情也愿”......
他們更忘了面對疫情、洪水、災難,那些沖鋒在前不計生死的黨員干部,天下的高山多的是,只有他們自己躲在枯井里不見天日。
《我本是高山》影片中對中國山區農村的刻板印象更是逆天,但凡能夠到山里面去看一看,和村民們聊一聊,也不會“原創”出這些離譜的人物形象!
但凡你們能夠收起那些驕傲和自負,好好讀一讀96年前的《湖南農民運動調查報告》,學學教員青年時期的調查研究方法,也不至于如此盲人摸象、無中生有。
這部片子中,酗酒的母親、叛逆染發又浪子回頭的女中學生、思念亡夫終得“天佑”的女主角……BUFF都疊滿了,這是準備到西方去拿獎嗎?
某位前輩說的一點都沒錯,某“圈”是中國最封建最腐朽最落后的圈子,不但如此,他們還極度傲慢,明明屁都不懂,還要裝得掌握了宇宙真理一樣,他們要解構崇高,他們要摧毀信仰,他們還要壟斷歷史的解釋權。
我理解他們這些導演和編劇的邏輯,他們的意思是——“我都沒有信仰,你怎么配有”?“我都沒有黨性,你怎么配有”?
他們拍解放軍、志愿軍、工人、農民、干部、共產黨人,為什么總是拍出一股莫名其妙的怪味兒?因為他們自己根本不信。
如果我們的文藝一直掌握在這些人手里,如果我們的資源、資本、特權一直掌握在這些人手里,我們的文化就不要談輸出了,自己的老百姓都看不下去的!
“唯名與器,不可假與人”!
相關文章
- 從張桂梅校長到《我本是高山》,之二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藝
- 在現實的共產黨人中,確實存在著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人
- 不理解共產黨人的人,塑造不出真正的英雄形象
- 四評《我本是高山》:以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青年人
- 警惕別有用心的人揮舞“極左”的大棍企圖將社會主義引入歧途
- 三評《我本是高山》: 對批評的批評—為什么把一個基于偉大共產主義信仰的故事矮化為基于愛情的故事?
- 《我本是高山》與武訓傳是意識形態教育領域激烈階級斗爭
- 對《我本是高山》的爭論應該再激烈些,求得徹底澄清思想混亂
- 再評《我本是高山》:犯了幾個致命錯誤
- 譚吉坷德|從《我本是高山》讀懂胡錫進
- 評《我本是高山》:張桂梅支教的動力之源?
- 國產電影的氣質為什么越來越“猥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