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刀:北京新政帶來的只是短期效應
不從體制上解決問題,是對高房價還抱有僥幸心理。北京市政府的《通知》要求商業銀行根據風險狀況,暫停對購買第三套及以上住房,以及不能提供1年以上本市納稅證明或社會保險繳納證明的非本市居民發放貸款。同時,北京還采取了臨時性措施,限定新購商品住房套數。規定自通知發布之日起,暫定同一購房家庭只能在本市新購一套商品住房。
尤其是,不能提供1年以上本市納稅證明或社會保險繳納證明的非本市居民購房貸款也被暫停,都比較具有殺傷力。
然而,民眾的安居樂業是百年大計,中華民族能否逃過本次劫難,在于從立法上明確土地權屬,讓老百姓把心放下來,不會再為官商勾結哄抬房價心有余悸。不從體制上解決土地權屬問題,就不可能阻止高房價的再次發生。所以,北京的《通知》只有短期效應,一旦房價有所下跌,利益集團必定瘋狂反撲,還會再次哄抬房價。
毫無疑問,五一節之后,各地方政府按慣例都會紛紛表態,一起來遏制高房價。深圳也出臺了一系列限定的措施,號稱比中央政府更加嚴厲。其實,不管是北京還是深圳,或者以后要出臺政策的各地方政府,沒有幾個官員是真心想降房價的,因為他們本身就是高房價的食利階層,現在出臺政策,不過是響應中央政府的號召,短時間內起到胡弄老百姓的目的。
真心降房價,地方政府短時期內可以定下目標。比方說重慶的目標,要讓普通城市居民用家庭6年的收入買得起普通住宅,如果再確認年限就更好,比方說兩年之內達到這個目標。對一線城市來說,市長應該出面表態,一年之內將房價回調到正常合理的水平,以20009年平均價格作為同比,直接下調50%,這樣也許還能夠看得出來地方政府的決心。否則,讓老百姓感到,又是一場南柯之夢。
老百姓被騙太多,政府已經沒有什么誠信,如果房價沒有調下來,這下老百姓就更不信了,最后的結局很難想象。因為老百姓是指望司法來體現公平和正義,所以司法必須體現民眾的意志,中國的體制決定地方政府是司法的直接體現者,而一旦司法不能體現老百姓的意志,老百姓就會自己尋求解決之道,社會動蕩就不可避免。高房價導致的最大惡果,就是制造社會不公,破壞經濟運行規則,顛覆地方政府誠信,引發社會動蕩。
所以,政府的首要職責是要讓老百姓安居樂業。本質上就是在本輪房價調整中確認土地權屬,以什么方式什么辦法來確認中國城市居民的土地權屬是可以探討的,比方說每個城市每年住宅用地的80%以上要為老百姓建房子。中國的傳統文化決定了中國人喜歡安居,房子為第一要義,古代中舉做官后第一件事就是回家造房子,新人買房也是傳統,所以婚房很重要。逼得老百姓買不起房子,是一件很殘忍的事,等于割裂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
不為老百姓住宅確權,出臺再多的政策都是短期效應,頂多把老百姓再胡弄一回,讓安居樂業始終會成為泡影。其實,現在的住宅開發模式決定,中國各大城市的住宅是最沒有價值的,這么高的價格去買一個沒有產權的房子,到了70年后命運如何不得而知,實際只是買了一個70年的使用權。這個模式再進行下去,必然讓中國人都會變成只看眼前利益的人,讓中華民族變成一個在利益面前十分短視的民族,大家都來投機,這種對民族心理的破壞性史無前例。
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取決于老百姓的安居樂業。沒有安居,無所謂樂業。只有安居,老百姓才有幸福感,才有國家的長期發展和穩定。所以,地方政府不要抱著向中央政府交差的心理,來制定這種十分短期的政策,要有促進一方百姓安居樂業、經濟長期穩定繁榮、文化發展光輝燦爛的目標。大勢如斯,方能成就一方事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