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勞模?還是奴模?
沈水根
(2010年4月30日)
年年“五一”,今又“五一”。
近日看到胡錦濤《在201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其中說到:“要真誠幫助勞模解決工作、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勞模發揮聰明才智、建功立業營造更好環境和條件。受到表彰的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要珍惜榮譽、戒驕戒躁,發揚成績、再接再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途上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再立新功。”
從這幾句話中,看來勞模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至今還沒有得到“真誠”的解決。另外,“再立新功”究竟是應該想辦法發財當老板?還是繼續做個更聽話的資本奴隸?我總覺得,現在中國已經沒有勞模,只有奴模!
這使我想起10年的“五一”節,我曾寫過一篇《勞模的命運》,找來一看,竟然就象昨天才寫的。此文從未在媒體和網上發表過,我干脆一字不改,全文照抄如下:
勞 模 的 命 運
(2000年5月4日)
5月2日晚上,看完電視新聞又看了兩集電視連續劇,時間剛過11點,還想再看會兒電視,便用遙控器“搜索”一遍,在中央電視一臺上停住了,正在現場直播“五一系列節目”的《當代工人》:一群老中青勞動模范圍坐成半園,時不時由主持人倪萍“點將”出來說上幾句話,間中還插了一段很短的“小品”。看著看著,心頭漸漸涌上一股莫名的情緒,直到節目完畢,仍然揮之不去。
這個節目是半途中看的,不知前面播了多久,我看的后一截只播了半個來小時。其中有二個“情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倪萍問大家:老勞模(我沒記住名字)的扁擔,如果有人愿出高價收買(它的榮譽具有收藏價值),要是你的話,會不會賣?一位姓賀的年輕勞模說“會賣”;老勞模本人說“不會賣”。倪萍大姐又提問:劉少奇送給時傳祥的一支鋼筆,如果有人愿出50萬元賣不賣?時傳祥的兒子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可能會賣。而時傳祥的遺孀則說,出多大的價也不賣!倪萍對此感慨地說,看來這是兩代人的差別。
第二個“情節”是在小品演完之后,那位年輕的賀勞模說了一席話,直把倪萍大姐的眼淚都說得流了出來。賀勞模說自己在北京參加勞模學習班,想把妻兒接來,但生活費用一個月要400元,自己只有200元工資收入,即使轉正也只有300元,結果沒敢把妻兒接來。對此,眾人紛紛表示,勞模的貢獻大,應該給予高報酬;有的勞模說自己僅得了獎狀,別人還以為必定發給了獎金,這種誤解常常使人委曲,希望社會給勞模多點理解!倪萍還說她籌備這個節目時,有位女孩竟說,勞模的節目誰看呀?
“五一”前夕從中央到地方,各地都召開了勞動模范表彰大會以慶賀勞動節,《當代工人》這套節目顯然是慶祝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不僅是為了贊頌勞模、宏揚“勞模精神”,而且似乎還隱含了一層勞模的苦衷,希望社會能夠理解勞模的意思。勞模得到的不只是鮮花、掌聲,有時可能是諷刺、委曲,甚至是無法向人訴說的隱痛。近些年來,傳媒也時有報道這類勞模的困惑。
在“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一切”、“勞動光榮”的年代,勞動模范的榮譽,其價值與英雄一樣,為全社會所崇尚、所敬仰。改革開放以后,勞模的價值、勞模的命運似乎在悄悄地發生變化。雖然社會也還需要勞模,但勞模的含金量越來越在縮水,權貴、老板、大款、明星的價值不斷看漲,已經成為社會趨趕的主流。盡管年年依舊召開勞模表彰大會,但人們都能感覺得到,這越來越成為一種陪襯,一種形式。于是,出現了一個需要社會理解勞模的新問題,這是一個令人心酸的問題。這種現象意味著什么?勞模的命運將會走向何方?
存在決定意識。人們對勞模在觀念上的變化,以及勞模本身感覺上的變化等等,其實都是客觀社會存在發生種種變化的一個反映。過去,勞模與千千萬萬的勞動者一樣,都是生產資料的主人,他們創造的價值,除了必要勞動的價值以工資形式得到了補償,其剩余勞動的價值,以稅收和利潤的形式由國家集中起來,再通過免費讀書、免費住房、免費醫療、免費養老等高福利的形式返還給勞動者自己享用了。因此,勞模不必為生存的問題發愁,沒有生老病死的后顧之憂,勞模的價值與英雄一樣,主要表現在精神上,其榮譽是無價的。勞模不需要把榮譽與金錢聯系起來,更不必把榮譽換成金錢,否則,不僅增添不了勞模的光榮,反而會褻瀆勞模的榮譽。這不是理想主義的道德問題,而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意識形態的一種反映。
但是,改革開放以后,經濟基礎變了,勞模的價值也必然變了。如今的勞模與千千萬萬勞動者一樣,喪失了生產資料的“主人翁”地位,淪落為雇傭勞動者,他們創造的全部價值,除了工資報酬以外,其剩余價值都被形形色色的權貴、大款、資產者(包括無形資產者)、官僚經營者等侵吞了。讀書、住房、醫療、養老等原本應由自己創造的剩余價值所承擔的,變成了要靠必要勞動的價值(工資)來負擔,而且孩子上學、房租房價、醫療治病、養老保健的費用年年上漲,即使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物價普遍下降,可與勞動人民切身利益相關的生活費用卻不降反升,生存的威脅迫使勞模不得不要考慮榮譽的物質價值。因此,當老一代勞模依然沉醉于勞模的精神價值時,年輕一代的勞模則在權衡勞模的物質價值了。這不光是兩代人的觀念差別,更是兩代人生存條件的差別,是社會生產關系、階級關系深層變化的反映。在“一切向錢看”的今天,當人們以為勞模在得到鮮花、獎狀的同時,必定還會有獎金。而勞模本人恰恰對此懷有一種隱痛,說又說不出口,不說又太委曲,于是呼喚社會多點理解勞模,呼吁社會應按貢獻大小給予勞模應有的報酬。勞模的命運竟然會走到這一步,究竟是喜耶?還是悲耶?
據《河北經濟日報》3月21日報道,近年來豢養寵物的人日益增多,僅北京市民擁有的各類寵物至少有40萬只左右,如以每只寵物的月消費額(口糧、時裝、窩床、玩具、護毛液、浴液、消毒液等)50元計算,一個月要消費2000萬元,全年就要化費2.4億元。然而,我們電視上看到的賀勞模月工資才200元,即使轉正也只有300元。2.4億元的寵物消費一年可以養活6.6萬個轉正的勞模,或10萬個未轉正的勞模。只是北京市恐怕未必有這么多勞模,人們寧肯化這么多錢去豢養40萬只貓狗,卻不愿培養10萬個或6.6個勞模,勞模的價值竟然還不如貓狗!可怕呀!
更令人擔憂的是,勞模未來的命運將會走向何方?當今社會有種強大的壓力,似乎逼迫勞模在二個方向上作出自己的選擇:一是通過自強自立,自己去當老板,使自己從雇傭勞動者變為雇傭別人的剝削者,擠入“成功人士”的行列。二是安份于做個雇傭勞動者,而且是做個深受老板賞識的被剝削者,當好老板的奴才、走狗、幫兇,繼而淪喪為工頭、工賊、買辦!除此之外,不知道還有沒有勞模的第三條出路?
正當我在為勞模的命運困惑時,第二天5月3日恰巧在《深圳商報》看到幾幅報道世界各國慶祝“五一” 國際勞動節的照片,其中一幅是幾千名英國倫敦市民集會活動,舉著寫有“全球化資本主義并不美好”字樣的橫幅。這張照片令我十分感慨,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動者尚且在反對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而中國卻在拚命朝全球化資本主義里擠,生怕中國對全球化的資本主義跟得不緊而被拋棄。因此在國內崇尚剝削光榮,越剝削越英雄的腐朽理念,竭力推崇當老板、當大款、當資產者的人生價值。即使每年“五一”表彰勞動模范,依然掩蓋不了勞動者卑賤的事實。而我們的勞動模范卻連起碼的反抗剝削意識都沒有了,不僅忍受所有剝削自己的“改革”措施,而且躊躇滿志地夢想自己有朝一旦擠進剝削者的隊伍,暫時擠不進去時,只好向剝削者乞討一點“公平”的報酬,向社會乞求對自己的苦衷的“理解”。如此可憐的勞模,實在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3月22日《深圳商報》曾報道聯合國的一項統計:全球有900萬人被賣作奴隸,他們為了尋求金錢被迫作性奴或做苦工,而人口販賣組織則從這種罪惡的交易中謀利。這個報道使人想起被遺忘了的偉人教導:剝削是一切罪惡之源!而中國的改革開放則把剝削捧為“剝削有功”、“剝削光榮”。這究竟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在九泉之下必定對此感到心寒!中國的勞動模范何日才能意識到自己的階級地位和歷史使命,挺起腰板,舉起反對剝削的大旗,為解放全人類而奪回“主人翁”的天堂?
(寫于深圳鹿丹書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