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億可救中國經濟危機
——關于應對目前經濟危機的思考之七
許玉杰
我們國家由于長期靠出口來拉動經濟,出口占GDP將近40%,對外國市場的依賴性特別大。現在經濟危機,國外市場萎縮,我們的許多商品賣不出去,出現了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主要表現就是產品大量積壓,工人大量失業。
積壓的產品要賣出去,就得有市場,無計劃盲目建設的產能也得找市場。國外市場縮小了,就要在國內找市場。我們有13億人口,這個市場比歐洲、美國和日本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大,因為他們加起來總人數還不到12億。
所以,啟動國內市場,特別是農村這個8億農民的大市場是當務之急。啟動這個市場,既可以解救當前的經濟危機,使生產的產品有銷路,使失業人數大大降低。還可以順勢改變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解決困擾我們發展的許多矛盾,真正走上以消費為主來促進經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一點喊了多少年,就是實現不了,現在機會來了。
啟動這個市場,需要多少錢?如何啟動?
我的估算是,不需要20多萬億,也不需要4萬億。只需2萬億,就可以使產品不再積壓,勞動力不再失業。
主要措施是:“一漲、兩降、三加快”。
一、“一漲”,就是大幅度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啟動農村消費市場。
改變現行的蜻蜓點水般的農村補貼政策,在每斤糧食收購價平均0.7元左右的基礎上,再增加1元。全國現在糧食總產量是1萬億斤,現每年對農民補貼1000億左右,再需要投入9000億元人民幣,使全國8億農民在第一產業上平均每人增加1000多元的收入。這樣做有4大好處:
1、把中國農村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市場開發出來了。農民有了錢就要蓋房子、買電器、添衣服,大膽的去消費。9億人哪!有多少積壓產品也能消費掉。只要現在把提高糧食收購價格政策告訴農民,等麥收后,形勢就會大變樣,我國經濟復蘇半年后就有希望。
2、解決了幾十年想解決沒有解決好的城鄉收入差距太大的大難題。中國農民不再是一個貧窮的階級,不再是一個看著城市消費,自己只能“消廢”的弱勢群體。城鄉差別大大縮小,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這不僅經濟上十分重要,而且在政治上更是意義重大。
3、激發了農民種糧食的積極性,對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有重大意義。現在按土地面積對農民進行補助,種好種壞、種和不種都是一樣的,對糧食生產促進不大。要把補助與糧食產量直接掛鉤,收的多就補得多,多打一斤糧食就多掙一元錢。農民沒有理由不在糧食種植上下功夫,撂荒的土地也會得到充分利用,甚至墾荒造地也會成為潮流,我國糧食生產安全有了保障。
4、提高了糧食收購價格,就會吸引那些因工廠停產而返鄉的農民工投入到農業生產中來。可安排1000萬左右的返鄉農民工。
5、減少國家支農資金的跑冒滴漏和腐敗。現在每年的支農資金被截留、貪污、挪用現象嚴重,真正補到糧食生產上的不會有多少。
有人會說,糧價一漲,引起物價飛漲怎么辦?不會的,國家配套實行糧食專營。煙草就可專營,有關國計民生的糧食為什么不能專營?就是把全國糧食系統的下崗職工收攏起來,按收購價格平價銷售糧食,確保糧食銷售價格不漲。其實現在的糧食零售價格在中間商的層層加價下,已經高出我們提價后的價格了。只不過再要拿出300億的保管、銷售和加工費用罷了。這樣既安排了200多萬的下崗職工,又真正把國家的頭等大事管了起來,使我們真正做到心中有數,不再出現朱镕基視察糧倉受騙的尷尬了。
二、“兩降”,就是降低房價和降低居民的醫療、教育消費支出。
一是把城市的高房價降下來。現在房價太高,城市居民為了擁有一套住房,傾其一生的收入來購房。大多數是按揭貸款,恐怕一生的收入也不夠還房債的。購房占用了居民收入的大部和全部,貸款買房的就成了“房奴”,收入都交給了銀行,無錢用于其他消費。只有把房價降下來,居民的消費熱情才能高漲起來。
降低房價的根本辦法就是利用供求關系,加快建設廉租房,使80%以上的居民租房居住,不必要花巨資來購買一套住房。把現在每年3000億的保障性住房的投資全部用于建廉租房。不要建經適房和限價房,因為經適房和限價房的價格廣大居民還是無法接受。在此基礎上,每年再多投資3000萬元,加快廉租房的建設。廉租房一多,高價的商品房就很少有人購買,房價就會下降30-50%。即使有人有能力購買商品房,也會省下不少錢,城市居民的其他消費就會被拉動起來。
二是把醫療費用、教育費用降下來。根據有關統計,我國城鄉居民每年的醫療費用支出在總額在3500億左右(農村居民平均在150元左右,城鎮居民平均在470元左右)。國家可以在醫療衛生體制進行改革的基礎上,每年多投入3500億,實行全國的醫療免費制度;在教育方面今年計劃投資不足2000億,在此基礎上,再投入2000億,達到多年來光說而沒有做到的教育投資占國民收入4%的標準。大大減輕城鄉居民不堪重負的醫療和教育的支出。
三、“三加快”,就是加快和啟動三項水利和水電工程
一是加快全國病險水庫的加固維修和啟動農田水利灌溉工程。全國有病險水庫近30000座,原計劃分三年完成加固和維修工作。現在投資總額可不變,但要加快實施進度,以拉動建筑材料等物資的生產,擴大就業。
今年2月的干旱暴露出了農田水利建設的薄弱,原來的水利設施大都遭到破壞或年久失修,制約著農業生產。可追加投資3000億,在全國農村打機井、修河壩、建永久性的混凝土灌溉渠道。
上述工程可安排勞動力1000萬左右。
二是啟動建設1000個中型水力發電站項目。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能源需求量不斷增加。煤炭和石油早晚會用完的,核電原料也不會有多少,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技術還不成熟,只能作能源的補充,生物能源將會造成全世界糧食危險,唯有水電是發展方向。
在我國大江大河中修建1000座20-30萬千瓦的中小型水電站,就可以大大緩解經濟發展中的能源短缺問題,節約有限的煤炭和石油資源,為經濟長遠發展打下基礎。不要再修三峽那樣的大電站了,移民、生態保持和安全都是很大的問題。要修中小型水電站,占地少,搬遷少,見效快,基本不破壞生態平衡,又無戰爭破壞之憂。每年開工建設100座,投資3000億,3年左右建成投產。將會大大促進經濟的發展。每年可安排勞動力30萬左右。
三是加快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原計劃總投資5000億,建設周期50年,在投資不變的情況下,加快實施進度,東、西、中三線一起開工。可消化生產過剩,安排100萬左右的勞動力。
加快啟動三大水利工程的好處是:
1、 為保證我國農業和工業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解決能源不足和水資源浪費的狀況。
2、 可帶動我國鋼鐵、水泥、機電和制造業的發展,消化生產過剩。
3、 可安排幾千萬勞動力就業,緩解失業壓力。
四、算賬分析
1、投資匡算:
提高糧價 9000億
糧食銷售加工 300億
廉租房追加投資 3000億
醫療教育追加投資 5500億
農田水利建設 3000億
水電站建設 3000億
上述全部措施有的國家資金已經安排,只是提前加快速度的問題。新增加的項目總共需要2.38萬億,但農田水利建設只是一次性投資3000億,以后就是少量的維修費用。所以,每年需要投資2萬億就可以了。不僅能夠渡過當前的經濟危機,還可以使經濟持續發展。
2、使消費占GDP的比例可增加到65%。
從上述措施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糧食提價、減少教育和醫療支出以及減少購房的支出的情況下,城鄉居民每年假定工資不變,仍可增加收入13500億。按照經濟學家們的計算,居民每增加1000元的收入,可拉動9000元的消費。也就是說在原來的基礎上,可增加拉動10萬億的消費。使居民消費由原來占GDP的35%增加到68%。基本上接近我國1952年的比例(69%)。盡管和美國2008年的比例(71%)還有差距,但也可以說明,我國真正走上了以消費為動力來拉動經濟發展的軌道。
3、可安排勞動力就業崗位2000多萬個,大大緩解就業壓力。
至于近千萬(今年是600萬,再加上往年沒就業的)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也可以這樣解決:與農業、水利、地理、工程有關的理工科生以及部分文科生,充實到上述工程的第一線,讓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才干,胡錦濤和溫家寶就是從基層鍛煉成長起來的;部分理工科畢業生可以充實到全國各級各類科研機構,為國家的長遠發展儲備科技人才,為走自主創新的道路培養技術力量。
五、2萬億支出用國有企業上繳的利潤來支付,不用增加國家財政負擔。每年增加的2萬億錢從哪里來?從國營企業上繳的利潤中解決。國營企業長期不上繳利潤,賺的錢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不該投資的亂投資,不該發的獎金也亂發,給國家經濟造成了一定的混亂。我國國營企業2008年賬面資產是28萬億,再加上土地資產50萬億,總共是78萬億。根據國家保值增值的要求,他們每年應該上繳一定的利潤,最高可達10%。理論上講,國家最多每年可收到7.8萬億利潤,從中拿出2萬億應該不是難事。
注:本人不是經濟學家,只想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措施。文中引用的數據,散見于公開發行的媒體中,不準確之處難以避免,詳細準確的測算只有靠主流經濟學家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