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多少房價新政可以重來?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經濟事務評論員陳旭敏
2007年9月19日 星期三
你還記得“國八條”嗎?
你還對“國六條”有印象嗎?
如果你還記得這些房地產調控措施,如果你再看看這些措施出臺后房價飚漲的現實,那么你或許對正在醞釀的房地產新政也將無動于衷。
據媒體周二報道,中國央行將出臺房地產調控舉措,旨在抑制房地產市場的投機,包括提高第二套住房首付比例到四成,以及商業用房首付比例由目前的四成提高至五成,新一輪的房地產調控將一觸即發。
很遺憾,房地產調控已經成了中國房價的反向指標,每一次宏觀措施的出臺最后都是房價飚升。而據國家統計局周二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國房景氣指數”為104.48,比7月份上升0.48點,同比上升1.17點。
中國這一輪房價上漲,原因復雜。不過,如果將中國房價的步步高升,全部歸咎于中國政府的調控政策失敗,或許有失公平。很顯然,在一個經濟高速成長、國際資金源源流入的國家,其資產價格快速上漲將是必然。這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日本和北歐、東南亞國家都可以看出。
道理很簡單,當一個收入快速增長的國家,其居民在扣除消費的儲蓄,多用來投資金融資產和不動產,尤其是中國這個有儲蓄習慣、而且正處于人口紅利的國家。
事實上,自2001年底以來,中國的外匯儲備增長近1.2萬億美元,接近10萬億人民幣,另外,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減去M1后的準貨幣,也從2001年底的9.84萬億增長到2007年8月的24.62萬億,面對著這些如潮水般的資金涌入,中國資產價格進行重估并不值得大驚小怪。
其實,中國房價上漲導致民怨紛紛,最根本的原因是財富的分配不公。無論是政府、企業、居民之間的分配,還是居民之間的分配都嚴重不公。根據有關數據,目前中國的銀行存款80%都掌握在20%的人手上;另外,目前政府和企業的收入增長都遠遠高于居民。
可以肯定,在目前包括經常帳戶和資本帳戶的國際收支順差未能根本逆轉、中國的人口紅利仍在持續的情況下,中國的房價肯定還將繼續上漲,只是漲幅多少的問題,至少目前還看不出房價下跌的跡象。
不過,與中國股市不同,中國房價的上漲都是以銀行的資金為載體,無論是開發商還是購房者,一旦哪天推動中國資產重估力量的消失,中國的資產價格肯定也會暴跌,銀行肯定將遭池魚之殃。
對于中國百姓來說,如果他沒有享受到房價上漲的好處,那么他肯定會遭遇房價下跌的拖累,房價的下跌,將是銀行的壞帳增加,企業的抵押資產價值下跌,最后是銀行信貸的緊縮,企業的蕭條,老百姓或是收入銳減,或是失業。
對于中國政府來說,既然調控政策在失控的房價面前捉襟見肘,那么,在房價逆轉之前,最好先想想今后如何收拾殘局,至少這樣還可以讓損失最小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