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地產泡沫興風股市
中國的房地產上市公司進入了瘋狂融資的時代。
繼金地(行情,資訊)、保利(行情,資訊)、萬科(行情,資訊)相繼增發股票后,8月蘇寧環球也發布公告,公司擬定向增發3.8億~4.2億股,募集資金不超過110億元。所有的目標都是土地,上市公司爭相擔當“地王”。7月,萬科旗下的東莞新萬公司以26.8億元的天價拿下東莞塘廈大坪地塊;8月,經過近300輪競價,蘇寧環球集團旗下的南京蘇寧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44.04億元摘得上海黃浦區163#地塊,這一地塊今后有可能注入上市的蘇寧環球。地價上漲正在成為帶動房價上漲的有力推手。
不論這些上市公司如何巧舌如簧,詭稱絕不是為了增發而增發,更不是為了圈錢,而是著眼于公司長遠發展。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地價、房價、股價、銀行、股市,諸多元素的合力正在聚集,房地產泡沫呈現加速之勢。
歷史在簡單而荒謬地重復!
日本的“土地神話”期間,地產泡沫使日本的資金循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金融市場對不動產業的融資額劇增。1985年至1989年的5年期間,不動產業的融資余額在1984年的22.9萬億日元的基礎上,增加了33.4萬億日元。房地產企業融資之后,大量的投資于土地,同期的土地購買價額為28.2萬億日元,購買固定資產主要是建筑物的投資達到了10.7萬億日元,其中的大部分被用到了土地倒手,哄抬地價上。
“天價”土地價格必然難以持續,而當時日本各界卻是大夢未覺。1988年末野村證券在世界各大媒體上刊登廣告,把“日本地價過高”說成是固執于托勒密天動說的陳詞濫調,強調必須讓位于哥白尼的地動說,各大房地產公司更是出于自身利益,成為堅定的泡沫否定論者,一些經濟學家也混淆其中,論證地價和股價的暴漲是對日本經濟預期看好的真實反映,整個日本洋溢著自欺欺人的氣氛。
失去思考能力的民族必須承擔泡沫崩潰的嚴重后果,日本經濟此后一蹶不振實證了這一點。
中國的此時和日本的彼時有著驚人的相似,過于洶涌的資金追捧已經使房地產公司的股價高的令人膽戰心驚,100多倍市盈率的地產股動輒皆是,*ST金泰更是憑借一紙遙遙無期的資產注入計劃,創下了連續42個漲停板的歷史紀錄。從價值投資的角度來說,這已經是令人絕望的態勢。
倘若現在決策層仍然放任房地產企業不加限制的融資,甚至大力鼓勵房地產企業借殼上市,定向增發等。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制約,地產商高額融資后,必然進一步圈地囤地,操縱開發節奏,進而推高房價,同時將所有風險都轉嫁到廣大投資者身上。這種“囤地大法”在各國房市泡沫中已經被印證過是百試不爽的印鈔機。建設銀行研究部不久前出臺的一份《下半年經濟金融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也指出了地產商的“貓膩”,該報告顯示,2001年初至今年5月份,房地產開發商累計購置土地面積21.62億平方米,但實際僅開發完成12.96億平方米,不足購置面積60%,相當數量的土地被囤積和倒賣。
事實上,我們并不能責怪房地產商的“奸猾”,反倒是有關部門的諸多隔靴撓癢、南轅北轍的政策令人心痛,利用監管層的麻木和對市場力量的曲解,房地產的上市公司才相繼推出一幕幕融資大戲,頻頻演繹著知識經濟時代不該發生的地產財富神話。
還是回到日本的例子,痛定思痛后,1990年,日本終于引入了對不動產融資的總量控制措施。所謂“總量控制”,就是要把金融機構向不動產融資的余額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之內。盡管也是頗受非議,但是事實已經證明,融資總量控制是控制支撐著地價高漲的土地交易資金的極為強有力的政策,成為日本地價逐漸下跌的契機。
目前,中國的地產泡沫已經不容置疑,是揚湯止沸,還是應該釜底抽薪?這是政府必須做出的抉擇!
中國經營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