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山(http://blog.sina.com.cn/liuzhengshan)
8月30日,建設部副部長齊驥在國 務 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中國城市住房私有率在全世界不是第一,也是第二,總之是靠前。”這并非新觀點。其實,此前,建設部總經濟師謝家瑾也說過,中國住房私有率超過了美國、歐洲一些國家,位居世界第一。
但問題在于,“住房私有率世界第一”的中國,住房問題為何被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項研究報告列為“新三座大山之首”?中國百姓的“住房痛苦指數”為何位列世界第一?
分析起來,原因很簡單,官方使用的概念含混、政府職能缺位所致。
所謂“住房私有率”,在海外多指私有住房占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住房存量的比重。這里的“私有”,說的是住戶擁有該套房屋包括土地的“所有權”。例如,在美國,“住房私有率”為70%。但是,這70%的住房是獨立房屋(single house,即獨門獨戶的住房),不僅擁有房屋的所有權、也擁有土地的所有權。中國住戶只擁有房屋的所有權,并不擁有土地的所有權,且土地使用權只有70年限;中國這些幾乎所有的住房,都是單元房,海外俗稱“鴿子籠”,是海外的中低收入階層選擇的住房。
我想,比較中國、美國的“私有住房”,不難發現,中國的“私有”住房,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私有;美國的“私有住房”,相當于中國的“別墅”,中國的“私有住房”相當于美國的窮人或者準窮人的住房。
既然中國與發達國家所使用的“住房私有率”這個指標的口徑不一致,我們總是拿這個指標與海外國家比較,有意義嗎?更何況,中國住房分配及其不均衡。根據中國國情研究會與萬事達卡國際組織發布的《2006中國生活報告》顯示,年收入超過11萬元高收入群體中33%的人擁有兩套住房,10%的人擁有3套及3套以上住房,所有被調查者的戶均住房面積為113平方米。這就是說,即使中國的住房“私有率”很高,這些所謂的“私有住房”也主要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如果政府真正搞清楚自己的職能定位,就不必炒作“住房私有率”了。我一直強調說,住房是準公共產品,國家應該在經濟起飛的初期,將住房問題解決掉。也就是說,作為準公共產品的住房,應當主要依靠政府提供或者政府管理的保障性住房。譬如中國香港,住房私有率很低,大約30%。但是,三分之二的人居住在“公屋”和“居屋”中。香港的“公屋”,就是我們說的廉租房,凡屬低收入者,均可租用,租金相當于同地段同期市場租金的40%。香港的“居屋”,就是經濟適用房,那些不屬于低收入階層的人,政策不允許他們租用“公屋”,可其家庭月入又不足2萬5千港幣,買不起商品房,這樣的人可以購買“居屋”,售價是商品房價的60%左右。香港大約三分之一的人住在居屋。
發達國家的住房私有率也不高,根據豐業銀行的統計資料顯示:加拿大房屋私有率為67%,歐洲一些國家的住房私有率則維持在40%左右。但是,這些國家居民并未對住房問題產生如中國這樣的抱怨,其房價收入比非常低,住房痛苦指數也很小。為什么?這些國家大力搞保障性質的公房建設,很好地解決了困難居民的住房需求。
看來,似是而非的“住房私有率”,并不能作為政府政績的衡量指標,畢竟政府的天職是提供“公共產品”,從而政府真正需要關注的是住房保障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