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一波給中國扶貧開發協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的信
(二○○五年五月二十七日)
中國扶貧開發協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
獲悉大會召開,我十分高興。謹致祝賀!
你們的工作,是幫助貧困群體解除生產生活之憂,這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工作,是立功立德的事業,是無上光榮的!
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扶貧開發工作和整個農村的發展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扶貧工作的開展任重道遠,大家仍需持續努力。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為了開辟改革開放的發展新路,把中國的經濟盡快搞上去,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戰略思想。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先富帶未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就是其中的一個。作出這個戰略決策,主要目的是要打破“吃大鍋飯”的平均主義,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這個戰略決策的實行,加上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允許和鼓勵個體、私營和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以及對外開放等戰略決策的施行,效果非常靈驗。數年之間,廣大城鄉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大大調動起來,全國經濟出現持續躍升的局面。
事物發展的過程,總是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產生出來。隨著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的與未富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分配不公的現象又從另一方面突出起來。如何做到公平分配、防止兩極分化,成為一個新的矛盾和課題又提上了解決的日程。
對于這一點,鄧小平同志早有預料和告誡。一九八五年他就說過:“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一九九○年他又說過:“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同志再次強調“要避免兩極分化”問題,并且具體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一九九三年,鄧小平同志又指出:“十二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我們講要防止兩極分化,實際上兩極分化自然出現。”“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
鄧小平同志的這些話,已見諸公開的文字。記得那時他和我們一塊兒議事,也常談起這個問題。鄧小平同志的思想很明確:實行改革開放以及一系列重要決策,總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不發展、老是貧窮,那不是社會主義;發展起來以后如果兩極分化了,那也不是社會主義。通過持續發展和公平合理的分配,使全國各個地區和全國各族人民都富裕起來,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也才是取得了完全成功。
這個思想,我認為是鄧小平同志設計的中國改革和發展藍圖的一個具有核心意義的思想,值得我們在認識上和實踐中深刻領會、全面把握。
現在是到了搞好社會成員的收入分配、防止兩極分化的重要時候了。中央正在抓緊研究和解決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這當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到的,但鑒于收入差距已經很大,貧富之間已經出現懸殊的現象,必須花大氣力來解決。客觀情勢不允許遲延。一是全黨要統一認識,把解決好分配問題作為一個突出課題或者像鄧小平同志說的一個中心課題。須知分配公平、共同致富,既是中國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的,又是其最深厚的動力源泉。二是解決分配問題,有了正確的指導原則和決議以后,還必須有一整套具體的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法。扶貧開發工作本身就是解決的辦法之一。三是衡量我們的分配問題解決得好與不好的重要標志,就是先富起來的能繼續富,未富的能日益增多地富起來,仍然貧困的能盡快脫貧而加入致富行列。這樣,中國的發展和中國人民的共同富裕才能建立在最堅實的基礎之上。
分配是以發展為基礎的。經濟不發展,提高收入分配水平就會成為無源之水。所以鄧小平同志說,“發展是硬道理”。從農村來說,要完成扶貧脫貧任務,要使廣大農民群眾實現共同富裕,關鍵也是靠農村經濟的發展。
在農村的發展中,有一個大問題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和重視起來,這就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兩個飛躍”思想。他說:“農村的改革和發展會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第二個飛躍就是發展集體經濟。”并說:“農村經濟最終還是要實現集體化和集約化。”“僅靠雙手勞動,僅是一家一戶的耕作,不向集體化集約化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是不可能的。就是過一百年二百年,最終還是要走這條路。”鄧小平同志還說:“我最早提出兩個飛躍思想的時候,李先念同志說他都贊成,說這是一個大思想,這個思想一直沒有闡發。”
鄧小平同志的這些話是在一九九二年講的。有些農村地區已經在按“兩個飛躍”的路子向前發展。“兩個飛躍”思想是鄧小平同志關于農村改革和發展的總體設計和長遠戰略,是我國農村和農村經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確實是一個大思想。我們應在總結農村改革和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和貫徹這個重要思想。
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對于農村的發展和解決農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功不可沒。全面建設農村的小康社會,仍要始終堅持發揮家庭承包責任制的重要作用。按照鄧小平同志的思想,有一點需要從認識上和理論上搞清楚,就是這種一家一戶的經營,其潛力畢竟是有限的;從生產方式來說,這種生產責任制尚未從根本上擺脫傳統的小農經濟、小生產的生產方式。我國的農業和農村經濟,如果不逐步從小生產的方式走向社會化大生產的方式,是無法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
農民的分戶承包經營,是同集體的統一經營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這種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不僅要求農戶要不斷提高承包經營水平、拓展承包的項目與范圍,同時也必然要求集體不斷增強經濟力量和發展新的經營形式。所以鄧小平同志認為,農村還必須有第二個飛躍,即必須大力發展集體經濟,走向集約化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現代農業。
加快農村的發展,國家和社會需要通過市場手段與包括計劃在內的國家宏觀調控手段相結合,不斷加大對農村的資金投入、技術投入和人才投入,同時還必須加強農村的組織力量。關于組織群眾,歷來是我們黨的優勢和法寶,這個優勢和法寶不能丟。應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積極組織農戶和農民群眾走向產業化、走向大市場,不斷發展各種不同專業化分工和不同合作形式的集體經濟。只有這樣長期努力下去,才能使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轉到先進生產力和先進生產方式的軌道上來。
北京的韓村河村、江蘇的華西村、浙江的航民村、河南的劉莊和南街村等等,它們在遵循鄧小平同志的“兩個飛躍”思想前進的過程中,從各自的具體實際出發所創造和積累的經驗,很值得重視。這些村子的集體經濟在走向大市場中,已顯示出自己的發展優勢和走共同致富道路的優越性。還有不少農村地區,在分散的家庭經營基礎上,引導農民自愿聯合起來,發展社區性和專業性的合作經濟組織,并引導這些合作經濟組織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聯結起來,逐步實現產業化經營、集約化經營和規模經營。這將成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的重要形式,也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集約化、社會化、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上述這些事實都證明,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兩個飛躍”思想是完全正確的,各地正在發展著的農村集體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是不同于人民公社時期的那種集體經濟的新型集體經濟。在條件成熟的地方,在農民群眾自愿的基礎上,應積極引導他們向著實現第二個飛躍的方向逐步前進。至于實現的具體形式、具體途徑,應允許和鼓勵農民群眾在實踐中大膽創造。
扶貧開發工作要同研究和總結農村改革與發展的經驗,研究和闡發鄧小平同志的兩個飛躍思想結合起來。希望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堅持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為實現農民的共同富裕、實現我國農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懈努力。
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薄一波
二OO五年五月二十七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