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私有化后,農村將更窮,農民將更苦,農業將更危險。
國內已經開始吹響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號角。這30年來,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村開始起步,很快推進到城市,如今在城市的任務基本已經完成,又重返農村去啃最后一塊骨頭——農民的土地?,F在國內大部分生產資料都已經私有化,但農村土地還是集體所有,因此不把農民的土地“產權清晰”了,推動改革的精英們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即將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將討論修改《土地管理法》,指導方針就是明晰農村土地產權。目前國內主流媒體對此的解讀,大多是認為此次改革將調整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與農民在土地開發利益上的矛盾,將限制地方政府以地謀私,保護農民土地收益。不知有意還是無意,這些報道事實上都回避了此次土地改革對農民、對中國真正深刻的影響。
這些報道認為,以往城市化過程中,地方政府依靠行政權力以極低的補償金從農民手中征地,然后高價出讓給房地產開發商。這是地方政府斂財的重要手段,也是各地濫占耕地的根源,而土地原來的所有者農民,卻未從城市化帶來的土地升值中獲益。這個判斷本身沒問題,但是如果以為通過土地私有化,通過所謂明晰個體農民對土地的產權,就能保障農民獲得這種收益,那就大錯特錯了。
在中國,土地能賣什么價錢從來就不取決于其稀缺程度。以往地方政府征地時,以農用地標準來進行補償,而把土地賣給開發商時,以建設用地的價格來賣。以什么標準征、什么標準賣,完全是地方政府說了算。他們與開發商結合成利益集團,農民在這個強勢的集團面前顯得極為弱小,沒有發言權,沒有定價權,只能任憑擺弄。那么土地私有化后,個體農民明晰了土地的產權,就能變得強勢起來嗎?我看不會。
農民明確獲得土地產權以后也未必能把土地賣出個好價錢。土地價格仍然不取決于稀缺程度,不取決于供求關系,而是各種力量博弈的結果。在強勢集團面前,農民仍然是弱者。在不均衡的博弈之下,一定是弱者吃虧。而且,因為土地從集體所有分散為個人所有,個體的農民將比以往更加孤立無助,更加勢單力薄。強勢集團將有更多辦法巧取豪奪,仍然能用極低的價格就從農民手里買到土地。
土地私有化必然導致土地的兼并集中,歷史已反復證明過。大農場通過規模經營降低成本,在市場競爭中就會處于優勢,而在其周邊還未出賣土地的個體農民會被這種競爭擠垮、破產。大農場就可以廉價收購其土地,失去土地的農民就成為流民。同時,由于大農場采用先進技術設備,單位土地吸納勞動力更少。這意味著將從農村涌出大規模的無產者,城市也很難吸納,成為威脅社會穩定的定時炸彈。
千百年來,土地是重要的生產資料,是農民的命根子。只要擁有一份土地,農民就是有產者,就有安身立命的家。以“明晰產權”為目標的土地改革,表面上看有利于保護農民的家園,實際效果將恰恰相反。它不是保護農民的產權,而是保護未來即將產生的大地主階層的產權。如果有人說農民從有產者變成無產者,給地主打工,或背井離鄉遷徙到城市打工,是社會進步的需要,這種人的良心和動機值得懷疑。
不僅個體農民很難從土地私有化中獲得好處,包括城市居民在內的整個社會都將為土地私有化承擔嚴重的后果。除了失地農民成為無產者將加劇社會矛盾以外,集中經營的大農場還會抬高農產品價格,加劇通貨膨脹,提高百姓生活成本。
土地的集中兼并必然趨向壟斷。大地主通過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并不意味著他們會降低農產品價格,相反,他們會利用壟斷優勢操縱市場,形成壟斷高價,從而維持高額壟斷利潤。過去人民公社也是通過土地集中經營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但由于當時經濟制度與現在根本不同,人民公社集中土地帶來的是壟斷低價,而不是壟斷高價。那時土地集中產生的收益被全體人民享有,而現在“明晰產權”后土地集中的收益將只被地主享有。
國內地主壟斷農業,只是讓老百姓的日子難過一些。如果讓國際資本壟斷中國農業,那中華民族就相當于被卡住喉嚨,隨時能被置于死地。土地私有化后,可以自由流轉、抵押,這就給各種資本打開了大門。不僅國內資本可以兼并土地,國際資本也可以。而且因為國際資本實力十分強大,博弈的結果很可能是國際資本全面壟斷中國的土地,壟斷中國的農業。中國的糧食安全、經濟安全蕩然無存。
上世紀80年代日本財大氣粗的時候,曾叫囂著買下整個美國,未來他們不會買下整個中國嗎?國際資本已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中國進行控制,如果再把國土也買去了,中國還剩下什么?19世紀末,帝國主義要把中國變成殖民地還得派艦隊歸來,用洋槍洋炮拼上性命,以后可能都不必了,只要通過資本運作就能達到目標。
過去30年所有重要的改革,包括住房改革、教育改革、醫療改革、國企改革等等,都是私有化、市場化的思路?,F在的土地改革也一樣。改革就是重新制定規則,調整利益關系。我們注意到,幾乎所有這些改革都是犧牲弱勢群體的利益,如讓工人下崗,讓農民失地,等等。規則的制定者是社會的強勢集團,他們利用權勢制定對自己有利的規則。這樣的改革一定不是正義的改革。
簡單地說,私有化就是把原來公有的家底分了。如果能一人一份平均分,那也算公平,可現實不是這樣。例如以“明晰產權”為目標的國有企業改制,并沒讓全國老百姓一人分一份,也沒讓當事國有企業職工一人分一份。這些國有企業資產落入了個別人的腰包。這足以說明我們的私有化不是按人頭分的,而是按勢力分的。有勢力的多得或全得,沒勢力的少得或不得。同樣以“明晰產權”為目標的土地改革也無非如此?! ?/p>
接下來的30年我們還能這樣走嗎?
(北京貓 QQ:21233695)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