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老農民》把不讓養豬和家禽當作重點宣揚,這個過程一直到1978年.顯然有違事實。就國家而言,一向只有鼓勵和提倡,沒有任何證據支持政策不允許。
所謂不讓養母豬的問題是作者太不了解農村了,不是不讓養而是有些農民不愿意養。在農村養過豬的人都知道,母豬是不容易養的。
第一是成功率低。一個母豬崽達小留成母豬,有一部分是不生育的。經常出現長到“克郎豬”的時候不得不做“絕育”??死韶i是指斷乳以后到育肥以前的去勢豬,分為大、小兩種.小克郎豬(小架子豬)是指斷乳后到4個月齡以前的去勢豬;大克郎豬(大架子豬〕是指6、8個月齡左右的去勢豬。
第二是母豬吃的多,成本高。這點不用細說。
第三是母豬風險大。許多母豬雖然也能交配成功,產崽卻不一樣。好的一窩能產十幾頭,差的也僅幾頭,而且成活率低。如果一窩豬產的少了或者沒有成活,就賠大了。豬孕期100天,哺乳期40-50天,所以一窩豬一般要消耗5個月左右的時間。而且母豬不是隨時都能交配的,有的和小豬分開10天半個月就可能發情,有的幾個月不見動靜。豬崽的價格隨行就市,遇到價格低的時候,賠的要比生豬多。
通常情況下留母豬是在小豬崽出窩時決定的。小豬崽上市前,除了留作母豬和種豬的以外,其它全部進行絕育手術。閹割后,豬長肉比較快,而且性情溫順。這個過程在筆者老家叫“騸豬”。有經驗的小刀手拿著鋒利的手術刀,把小豬崽踩在腳下,緊緊握住豬的睪丸,一刀破開睪丸皮,捏擠出一側的睪丸,再在睪丸上劃上一刀,睪丸便開了花,從包皮的刀口里滑出來,接著割斷精脈線。此時的小豬撕心裂肺地叫。母豬是從大腿根剪出一些精卵線。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如果不讓養母豬的話,那兒來的豬?豈不早絕種了。
“豬上炕”的情節在農村有。有時母豬生產天氣不好,會把小豬放到熱炕上,用被子蓋上。不是因為不讓養,而是對豬崽的保護。
國家從建國以來一直大力提倡養豬,各級還出臺許多鼓勵措施發展。“養一頭豬就是一個小化肥廠”、“一頭豬就是一個小銀行”、“養豬要人均一頭”、“養豬獎勵工分”、“大力抓好豬飼料工作”等等各種口號貼的到外都是,還有招貼畫,宣傳養豬能手。
以前家庭人口多,做飯用的都是大鐵鍋。一般家庭吃過飯后的鍋不涮,放進一些膚子、瓜干等或者雜菜熬。地瓜葉子和各種糧食藤蔓包括野菜都是好飼料。婦女、小孩經??嬷窕@子,帶著鐮刀,到田邊、山邊采割野菜野草,稱“打豬草”。許多社員收工回家的路上,有時也順便采集野草野菜回去喂豬。
養豬是當時農村社員最重要的收入,主要是業余時間一星一點完成的,成本很低。家庭日常生活開銷,主要靠養豬。
說國家不讓養豬純是睜眼說瞎話。
1959年5月7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農業的五條緊急指示》。其中指出“集體喂養和社員私人喂養應該并重,應當以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放到承包單位和私人喂養,基本核算單位只能養少數才有利于生產。對私人養豬要在飼料、勞動時間等方面給以必要的安排和照顧。自留地不超過也不少于每人平均占有土地的百分之五。沒有自留地不能大量發展私人喂養的豬雞鵝鴨,不能實行公養私養兩條腿走路的方針?,F在正是大牲口配種的最好季節,必須盡最大努力,做好配種工作,力爭滿懷,并且切實注意保護孕畜。”
1959年9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組織農村集市貿易的指示
中共中央1959年10月31日轉發了毛主席《關于發展養豬業的一封信》和發展畜牧業的一系列指示,要求“把養豬業擺到重要位置,切實抓緊抓好。”這封信指的是毛主席關于養豬問題給新華社社長吳冷西的一封信。信中提出“要把養豬看得和糧食同等重要,要大養特養其豬,以及其它牲畜。一頭豬就是一個小型有機化肥廠,如果能做到一人一豬,一畝一豬,肥料的來源就解決了。”毛澤東“養豬業必須有一個大發展”的最高指示就來源于這封信。
《前線》1961年21期發表文章《認真貫徹政策,大力發展養豬事業》。“在不影響集體勞動的前提下,鼓勵社員種好自留地,飼養少量的豬、羊和家禽,培育好屋前屋后的零星果木,經營小規模的家庭副業。養豬應該兩條腿走路,公養和私養并舉,公養豬應該以小隊和食堂為主,社員戶養豬也應該鼓勵。公社和生產隊現有的養豬場,應該繼續保持和發展,但是,絕對不許采取向生產小隊、食堂和社員個人征調豬、羊和家禽的辦法,來發展公社和生產隊的養豬場、養雞場。社員家庭積肥,交隊使用的,應該按質論價,付給報酬。社員自留地上收獲的農產品,不計入分配產量,不頂口糧,不計征購,歸社員個人支配。”
中發[1962]49號《中共中央關于改變農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問題的指示》“在農村里,應該有領導地有計劃地組織集市貿易,便利公社、生產隊、生產小隊和社員交換和調劑自己生產的商品,活躍農村經濟。除了糧食、棉花、油料等主要農產品只許賣給國家收購機關以外,其他農產品和副產品,在完成國家規定的交售任務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進行交易。”
1962年9月27日通過的《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歷來是串鄉經營的個體手工業者,人民公社各級組織應該容許他們串鄉經營。”
中共中央1972第44號文件,轉發了“國務院關于糧食問題的報告的批語+關于收集糧食加工下腳料和泔水支援農村養豬的通知”。
《畜牧與飼料科學》 1973年03期《大力發展養豬事業》
《農業科技通訊》1974年12期文章《認真落實毛主席的指示大力發展養豬事業》基中提到“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我社養豬業不斷發展,一九七O年六月全社實現“一人一豬’。一九七二年以來,在連續兩年遭災的情況下,我們以毛主席的有關發展養豬事業的指示為指針,認真執行黨的基本路線,深入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在批林整風和批林批孔運動中,不斷總結經驗,揭露矛盾,堅持斗爭,堅持前進,進一步鞏固發展了“一人一豬”。連年受災,糧食、豬只、貢獻三不減。一九七三年底,豬只飼養量達到一萬四千六百頭,平均每戶六點九頭,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長八倍多。”
中發 [1975]20號《中共中央關于大力發展養豬業的通知》(此件發至生產大隊)
對于不許私自屠宰生豬的問題在農村并不絕對。城市有肉聯廠,農村有食品站。這里供應的豬肉憑票,價格執行的是國家統一價格(0.75元一斤)。集市上銷售的豬肉一般要貴一毛錢左右。逢年過節的時候,村里一般要殺幾頭豬供應社員,價格一般在0.65元一斤。當時農民最喜歡的是豬頭,無論是食品站還是私人宰殺,買豬頭要憑關系。因為豬頭便宜,一般是0.32元一斤。一個豬頭一家人過個春節就夠了。
當時中國的農業是有機農業,農村施肥的主要來源是養豬的糞便。離開了養豬積肥,農作物難道不施肥就能產出糧食?
當時農村施肥有幾個來源。
一是養豬集肥。豬都養在豬圈里,頭上是豬窩。豬窩下面是糞坑,經常向里面填土,時間長了就漚成了肥。這些肥由生產隊按時挖出,各家搗碎后按量計算工分。(這個情況有的地方不是這樣。記得部隊拉練時在安徽農村看到有的家庭養豬是拴在門口,還當個新奇事寫信告訴家里。)
二是人糞尿。每家的廁所只要滿了就告訴隊里,由隊里負責挑出。夏天一般和上雜草和土漚起來,發酵后施到地里。冬天挑到地里用土攪拌成堆,開春后撒到地里。
三是火炕灰。膠東半島家家都有火炕,是用土和麥草做成坯子壘起來的。一般不超過兩年必須打炕,一者是成肥,二者清理內部的積灰。這些打下的炕灰是農田非常好的肥料,含鉀量高。
農村尤其是山區許多勞累都在施肥上。這些土雜肥要送到地里,靠的是車推肩挑。
筆者在生產隊干活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向山上挑人烘尿。當時的桶是用泥燒出來的水桶,一碰就碎。滿滿兩桶挑到山上,路上要特別小心,稍不注意就會碰碎了。要多累有多累。
不許家庭養豬確實存在過。大躍進吃食堂時,家家戶戶過“共產主義”。不是不讓養,而是沒有條件養豬。那個時間很短,是制度改變的因素。如果說到1978年仍然不讓養豬,就成笑話了。
其實農民最受壓迫的是上世紀八到九十年代。
眾所周知,2000年3月,擔任過鄉書記的李昌平給時任總理朱镕基寫過一封信。指出“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他信中提出的“盲流如洪水”、“負擔如泰山”、“債臺如珠峰”、“干部如蝗蟲”、“責任制如枷鎖”、“政策如謊言”、“假話如真理”是當時農村的真實寫照。他提出“剎住浮夸風、減輕農民負擔、嚴治腐敗、制訂切合實際的農村政策”在后天看來是多么正確。然而這樣一位有農村經驗的干部后來并沒有得到重用,當年9月辭職南下廣東打工。
要寫農民,絕對不能遺漏這一歷史時期。當時的農村“三亂”可以說登峰造極,苦不堪言,時間長達二十年。而這一切的根源來自于國家當時的政策,直到今天農民只要提及,幾乎沒有一個不罵娘的。
《老農民》中描述的農村不準養豬不知道說的是那兒,至少他劇中的場景筆者的老家沒有這個問題。
難道又是安徽小崗村?2015.1.28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