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瓦西里·利昂蒂夫
訪華后的一個結論
社會主義在中國行得通,這是我此次訪問中國回美后得到的結論。這個結論是經由我從所訪五個大城市觀察到充滿人群的街道上表現出來的生氣蓬勃精神后作出的,是從參觀公社、工廠、學校和在火車上看到的無數田野美麗景象后作出的。種種現象顯示,中國七億——可能是七億五千萬,甚至是八億人民,過著相當好的、有目的、有組織的生活,他們是在一個平均的收入分配制度下和至少在目前呈現出的一個和平而和諧的社會中過日子。
上述的情形,同我經過香港時看到的當地情況,呈現一個強烈的對照,差別大到幾乎使人難以相信的程度。香港看起來似乎擁有巨大財富和豐富的貨物,但包不住它的極端貧窮和苦海無邊的實情。
在火車上所見
從香港乘火車去廣州,旅程分成兩個地段:首先,火車從香港開到邊境;過邊境后,換乘火車到廣州。整個旅程所見的大地輪廓,基本上是一樣的:一座座的山,愈到遠處愈大;一條條的大小河道、渠道、湖沼和池塘。地面上,蔬菜種類繁多,可以利用的地方都開辟成田畦了。但是一看到地面上的人,兩個地段呈現的是怎樣大不相同的景象啊!在前一段,沿路的村落宛如人們在印度或波多黎各看到的那種典型的破落的農舍,或者同作者家鄉作一個對比,好像美國南部的貧窮落后地區。看,流經一簇簇屋舍的小河涌。簡直是沒有蓋的水溝,河邊布滿各色各樣的垃圾和廢物;屋舍的后院,甚至在村路上,也是一堆堆的垃圾。可是在經過后一段時,看到的是成群的鵝和鴨子在池塘里游泳,河邊和農舍的后院,收拾整齊,看不到垃圾的蹤跡。
再乘火車前進,由廣州到北京,由北京到南京、杭州最后到上海,在這長逾一千英里的路程上,農村、小鎮和城市一一呈現在人們的眼前。但見田野上長著玉米、稻子,灌溉渠道、湖沼和池塘到處可見。人們在使勁地工作,他們在犁地,在割稻,在除草,在打場;男女小孩子在放牛,在放養一群群的鵝鴨,在看豬;捕魚的人在河面上撒網;一隊隊工人在鋪設路軌;各種車子在搬運石頭、磚頭、蘆粟、甘蔗和其他農產品。到處有人們在砌墻,在挖河溝,在造橋,婦女們在河邊洗衣或在后院做各種工作。無論什么地方,看不到閑著的人。中國的農業生產技術一般是老式的。有的地方可以看到在利用馬達泵水。木制農具仍在各種場合上被使用著。
在人民公社所見
在參觀人民公社時,人們當然看得到運貨汽車、拖拉機、收割機、打谷機和使用化學肥料。這些東西正在迅速地應用在農業生產上,但顯然還沒有足夠的數量來改變農耕的性質,來同古老的傳統耕作方法作一次決戰。雖然看到許多農村都有了電燈,雖然在廣州的工業展覽館里陳列著電影放映機和醫院的手術設備,但是在許多農村里,使用電力諒必還是一個例外,而不是一定有的東西。
在參觀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的熱鬧街道后,更加堅定了我從參觀農村時得到的認為中國人在過著忙碌的有目的的生活的印象。街道上到處是自行車(一如美國街道上充塞著汽車),有大型商店也有小型商店,有餐館也有供應食物和飲料的小攤,它們都顧客如云。我并且看到服裝整潔和笑聲不絕的一群年輕女生在砌造一座低低的墻頭,她們有的在拌和泥灰,有的在削去舊磚上的石灰,有的熟練地如同專業泥工那種敏捷的手法在使用泥刀砌磚——這種勞動在美國學童中間是少有的。我還看到一群肩上掛著背包,手牽著手,雖然音調未盡和諧但是熱情地唱著革命歌曲的兒童,在馬路的另一邊列隊行進。在運動場的一角,我看到十多歲的兒童們在打籃球。
新中國,最能顯出平等精神的乃是人們的服裝。不論男女老幼,不論在辦公室、工廠和田頭。人們穿的往往是清潔的、顏色不外是藍、白或灰色。在街上還可以看到一些回國觀光的華僑,他們到處都有,人數多到使人驚異,身上穿著刻意打扮的各色服裝,女的圍上寬闊的腰帶,一路上笑容滿面,使看到的人也禁不住想分享他們那份歡笑。更加令人驚異的,乃是人們在今日中國的街道上,看不到在亞、非、拉美一些不發達地區常見的那種衣服破爛、面帶病容的人。
在北京一食品商店所見
我們在北京曾經參觀一家食品商店,那邊的食物供應情況可以同紐約的大食品公司相比,甚至還要好一些。
這家商店分設乳品、雜品、肉類、魚類、家禽類、水果、蔬菜等專柜。放在貨柜里的蔬菜達十七種,雞蛋按品質分成三級,鴨蛋也是這樣。顧客買家禽時可以隨便挑選,并且可以在十分鐘后帶著已經削好、拔光了毛的家禽回家。在這家公司,買東西用不到排成長隊。這對于在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里看慣排隊買物情形的旅客們,心里都發生驚異的感覺,此外我還看到售貨員對待顧客并沒有敵對的表現。
城鄉之間差別正在縮小
由于中國汽車制造工業規模還不夠大,所以各省正在發展自己的汽車生產。但是強調地方自給的政策,會不會促進一些具備土地肥沃、氣候良好條件的地區,同沒有這些條件地區之間,在生活水平上面的不平衡狀態的永久化呢?我認為答案是的確存在著不平衡狀態的,但另一個的確情況是,強調地方自給乃是促進地方努力和發揚地方創造精神的最有效的方法。
從長期發展看問題,中國城鄉之間的差別,一方面由于目前還集中在大城市的工業,正在一步步地向農業地區發展,這會縮短城市物質生活同農村物質生活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中國政府采取其他措施,促使這個距離能夠較快地縮短。
在這些措施中,首先要提到農業稅。在中國,農產品是由政府統購統銷的,農業稅的絕對數字長期以來凍結在一定水平上,但是農業生產量在逐年穩定地增長著。這樣一來,如用百分比來表示農業稅稅率,實際上是占公社農產品總額百分之十二,降低到百分之六了。同時,中國政府收購農產品所出的價格也在提高,而在國內向消費者出售這些農業品的價格則是穩定不變,一出一進之間的差額,是由政府從財政總收入項下撥款補償的。至于政府財政的總收入,除了農業稅之外,還有從提高工業品價格而得來的實際上含有購物稅意義的款項,還有從國營生產性企業所提供的利潤而得來的款項。這種實際上等于從購物稅得來的款項,是普遍地出在消費者的身上。由于中國人民的收入比美國平均得多,中國的上述類乎征收購物稅的措施,雖然在形式上同美國政府設計的貨物增值稅有其相似之處,但不象后者那樣會產生在經濟制度上后退的反應。此外,中國把奢侈品的價格比必需品要提高得多,例如從外國進口的手表,售價相當于進口價格的百分之四百。(待續)
假期·退休年齡
我在中國參觀時,替我擔任翻譯的是一女一男,都是北京外語學校的,都結了婚,但尚未生育子女。他們的對象都有工作崗位,一個是飛機工廠的技術員,一個在小學里當教師,工作地點都在離他們學校很遠的郊區。他們平時住在學校宿舍里,但一到輪休的日子,兩對夫婦都回到市內自己家里住。北京的職工住宅,一般是每年繳納房租人民幣二十四元。
中國嚴格執行普遍的每星期工作六天。為了照顧有法律上最接近的親屬住在外地的人們,額外規定給予十四天的有薪探親假。旅程不包括在十四天假期之內,旅費由所屬單位給付。
中國規定女性五十五歲、男性六十歲,是他們退休的年齡——即可以不工作但并不是必須離開職位。所以規定較低的退休年齡限度,我想是由于中國傳統的工作方式一般地需要花去很大體力的緣故。參加工業勞動的工人,在退休后可以領取原工資百分之七十的年金。在我參觀過的一個農業公社里,年老失去勞力的社員,生活是由他的孩子們供養的;要是沒有子女,那末由公社負起養老責任:讓他住在原來的家里,由另外的社員們輪流供應他吃飯。在中國,老人們是獲得尊敬的,上述的養老辦法,是合乎人道的,同時也是行得通的。公社不但使老有所養,還在老人們去世時,給他們安排合適的喪葬。傳統的大家庭,今天在中國已經在消逝,而改由較小的家庭建成社會結構的基本單位。
我在訪問一家醫院時,注意到前來照顧他的,既有他的妻子,還有他的女兒。
推廣較新的技術
在上海工業展覽館展出的各種十分現代化的工業設備,顯出中國已經把先進的技術用于發展工農業方面。但在人們詢問中國有什么東西可供出口時,中國提出的貨物單,把絲綢、豬鬃、手工藝品和一些礦產品放在最前面。
看來,中國正把她的重點放在用進步的管理方法,并逐步推廣較新的但經過試驗的生產技術,來取得較高的勞動生產效率。這些生產技術包括更廣泛地在農業上施用化學肥料、電動抽水機和拖拉機,包括在鐵路交通上用內燃機車代替蒸汽火車頭。中國在以前是以經常發生饑荒著稱于世的,但近年來已經不再發生了。這當然要歸功于在農業上施用進步的生產方法,但更其重要的應該提出在農業生產上有了全面的合理的計劃這一點。中國專家說:“我們估計到在五年中,要有兩個豐收年,兩個歉收年,一個失收年;這是我們預期到的,也是我們準備應付的。”換句話說,中國農業設計專家籌劃的是積存充分的儲備糧,來維持糧食的供應。中國古代皇帝也有類似的計劃,但是它是為上層階級服務的,而現在則是保證每一個中國人都有穩定的糧食供應。
讓人民能過好日子
國家不論貧富,它的政府總是說要讓人民能過好日子。這一點,中國政府看來做得很成功。它不但向人民作了這樣的保證,而且正在實踐這項保證。中國政府已能使它的數以億計的人民,在一個基本上平均的社會制度里,獲得基本需要方面的滿足。
今日世界的許多國家,包括先進的和正在發展中的,可以拿出它們具有較高的全國人民平均收入率和生產增長率而引以自豪。實際上,這些數字里面幾乎全部都隱藏著國內長期存在著的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其中在多數國家內,窮人占絕大多數;另一些國家,例如美國,窮人看起來僅占少數,實際上則是一大群。如果不是按照每人每年平均收入的數字,而是按照占人口中百分之五或十的最窮的一群人的每年平均收入來排列名次,中國無疑地可以排在距離最高點不遠的位置上面。
至少就目前而論,社會主義中國的一項杰出成就表現在已經有效地維持住這樣的一種社會和經濟秩序,即在這個國度里,人民每年的平均收入雖然還很低,但是赤貧的人實際上已經絕了跡。而且,即使人民的勞動報酬在物質上看來還不高,有勞動力的中國人,不論男女,卻都能夠全部就業參加生產。還可以看到,中國人在完成他們的工作任務上面,表現出勤勞和愉快的精神。
中國的計劃留有余地
計劃要留有余地。中國的計劃制訂者就是這樣地做的。他們能夠把答應做到的事情付諸實現,其所以能夠如此,是由于他們與多數的政客們不同,他們作出的許愿,不超過他們能夠實際上做到的程度。
這樣地達到的平衡,自然包含著不穩定的因素。在一個集體事業中,盡管參加者在事實上可以看到預期中的成果已經出現時還會有人自由行動的。針對這一現象,需要進行不間斷的宣傳運動,告訴人們要替公眾多做好事,鼓動人們對工作的熱忱。中國經濟體系之所以能夠做得成功,還存在著更為重要的原因,這就是他們自己不斷地鼓足干勁,以求作出的諾言能夠兌現。
維持物價穩定的問題
北京的經濟專家們對于已經達到的平衡的敏感性質,是有充分的認識的。當我們提出中國的多數物價——除了若干季節性波動之外,為什么能夠年復一年地維持穩定的問題時,他們承認嚴格執行的精神是一個防震器,它能使物價系統失去本身包含著的波動力,并且需要采取措施以減少物價由于供求關系而發生的矛盾;他們認為如果任由物價無規律地上下波動,是會使得消費者感到驚擾而莫知適從的。
中國在經歷文化大革命的沖擊后,她的經濟計劃制訂者相信中國已經具有滿足全體人民在物質上的基本需要的能力;他們目前所作的許諾,不超過上述的范圍。中國經濟計劃制訂者的期望,已經合理而良好地實現了。由于有著數以百萬計的中國工人的竭誠努力,在生產上互相配合,導致經濟計劃的實現,把允許的諾言變成了事實。“‘我為此行而高興”
在我快要離開中國的前夕,我曾經步出自己在上海所住的旅館,作一次散步。時間是在晚上,馬路上已少行人,當我轉人行人道的時候,看到路面上有一個廢紙團。如果是在英國的劍橋或美國的紐約的話,我是不會注意到這團東西的。可是由于中國的街道清潔到如同網球場一樣,我看到這團紙了,也讓它留在原處了。但有一個人在路邊樹影下出現,正好同我朝著相反的方向走來,當他看到這個紙團時,他把它揀起來,把它放在白天里由做街道清潔的人掃集在一起的干葉堆里。這個人在維護環境清潔上作出自己的貢獻,其動機是為了集體的利益。他顯然是有意地要這樣做的,因為其他的中國人也在這樣地做,因為中國的街道是沒有瑕疵的清潔。
我的心頓時舒暢起來了,是替中國高興,也為我此行而高興。
說明:這是一篇香港《大公報》1973年1月29日譯載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瓦西里•利昂蒂夫一九七二年九月隨美國經濟學協會代表團來我國訪問后撰寫的訪華觀感.現轉刊的目的是讓我們中國廣大的讀者了解當時國外人士對華訪問后的真實記錄,讓讀者對中國的真實歷史有個正確的認識,為自己能夠用正確的思想思考問題提供一些歷史資料.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