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pla1927
1
有人猜測,毛澤東所以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為了解決城市就業問題;有人猜測,是為了避免戰爭損失。在這些人中,有的是懷著卑劣的情感作下流猜測的,有的則是心地仁厚,試圖從正面作解釋。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我認為,這只能是猜測,不會是事實。因為,在所有這善意的或惡意的猜測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認為毛澤東在其公開的呼吁背后中,還存在著別的什么不便公諸于眾的政治原因瞞著人們。有人以肯定的態度說,等將來檔案解密了,真相就會大白。
我沒當過知青,在這個問題上,本來沒有多少發言權。但我也是從那個時代里走過來的人,對那個時代的人們的思想感情,也是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我認為我能夠絕對肯定地說,真相早已大白:就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件事來說,沒有背后原因,一切都在臺面上,一切原因,毛澤東本人早已經解釋清楚。問題在于我們沒有去聽,在于我們沒有去相信罷了。就如毛澤東自己說過的那樣,不要奢談說一句頂一萬句了,他的話,說一句頂一句用也就差不多啦。
1957年毛澤說:“一切可以到農村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應該高高興興的到那里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1968年時他說:“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這兩個指示,的字面意思,就是他要推行上山下鄉運動的根本原因。
2
可能會有人說,國家政治,會把一切秘密都透露出來嗎?當然,如果事關國家秘密,那當然是不便說出來的,保密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但現在的問題不是沒有說出來,不是保密,而是說出來了,而且是面對著全國知識青年大張旗鼓地作出了號召。
毛澤東是一個真誠的人,他從來也不是個一心只想謀取個人利益的政客,他從來也不搞政治欺騙,也絕不會欺騙人民。如果有需要保密的事情,他就不說,他有足夠的黨性確保他做到這一點。而如果說出來了,那么,就一定是他內心的真實想法。他的政治誠信,給了我對他的絕對信心。
我們不妨這樣設想一下,假定當年城市真的存在極端嚴重的就業壓力。不得不把青年勞動力分流到農村去安置,但是,需要讓初中生也分流出去嗎?除了不懂世事的小學生,成年人都會知道,一個社會的就業崗位不會是恒定不變的,需要知識青年一輩子扎根農村嗎?在農村呆上幾年,就象現在人們讀研究生推遲就業不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以毛澤東的性格,當國家真的面臨就業困境的時候,他會害怕把實情告訴青年學生嗎?比如,他可以這樣對青年學生們說:國家經濟目前陷入巨大的困難中,無法解決同學們的就業,需要同學們勒緊褲帶,到農村去。聽了這樣的說話,難道青年學生們就不會踴躍支持了嗎?他犯不著搞欺騙。毛澤東從來就是相信人民的,人民就是他的力量源泉。還前蘇的債務時,他不就是這樣把情告訴人民了嗎?毛澤東不是騙子,他絕不會瞞騙人民。刻意編造這個謊言的人,不過是想詆毀上山下鄉運動的偉大性,不過是要否定千百萬把汗水揮灑在農村大地上的知識青年對國家的偉大貢獻。我認為,毛澤東所作的指示、他所在的批示,就是他的全部動機。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建設農村,到邊疆去建設邊疆,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祖國大地,那處地方不需要我們去建設?
毛澤東心中有兩大熱愛。一大熱愛是人民,另一大熱愛是祖國。對人民和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主導了他一生的思想和他行為處事的方式。在他眼中,顯然的是,個人利益和民族利益相比微不足道,個人前途和民族前途相比微不足道。個人榮辱只有和民族榮辱結合在一起,才是有意義的。象毛澤東這種要求個人利益和民族利益相結合的價值觀,極端個人主義者接受不了,洋奴買辦也接受不了。因為,極端個人主義者更樂于凸顯自己是高人一等的,而洋奴買辦是更樂于挾洋自重的。讓他們自覺地把個人前途與民族前途結合在一起,與虎謀皮般難。由于毛澤東反對個人主義,不可避免地他就要得罪人。但是,有一點很清楚,他是為了民族的長遠利益,或者說,是為了全中國人的子孫萬代而得罪人的。
為什么說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是大有作為的事情呢?這由中國是一個農業國的具體國情決定。中國的農村落后,農業落后,極需要建設和發展。中國的問題,最終是農民問題。沒有農村的發展,沒有農民的發展,最終就沒有中國的發展。但不可否認,中國的農民,文化素質比較低,頭腦中的封建意識還比較濃厚。發展農村,離不開現代知識的力量。所以,從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前途著想,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就是去用他們頭腦中的知識發展農村,建設農村,這是為民族建功立業的偉大事情。如同紅軍長征,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種子一樣,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就是在農村播下現代文化的種子,播下城里人先進的思想,和他們現代化的情操。當然,就具體到知青個人,那確乎是要吃點苦頭的。他們從一個發達地區到另一個欠發達,或不發達地區,生活水平下降了。但若我們的精神不是那樣的脆弱,不是見到蟑螂就嚇得呱呱直叫的小女孩,那么,建功立業的事情就是大有作為的事情。
3
讓知識青年到農村去,人道嗎?符合人權嗎?這難道不是在欺負城里嬌柔的小花朵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必須建立在對我們的社會制度的正確理解上。即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公有制社會,生產資料歸全民所有,土地也歸全民所有。比如,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而沒有產權,農民是不能自由買賣土地的。既然土地歸全民所有,一個必然的結論,就是不僅城里人有權利生活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里,農民也有權利在城市里生活。但是,我們不可能讓全國七億人口都擠住在城里,于是,就產生了一個權利讓渡的問題。即農民讓渡出自己在城市生活的權利,而留在農村建設家鄉。
同樣地,不僅在制度上農民對城市擁有主人的權利,市民對農村也擁有主人的權利。有權利,就有義務。農民讓渡了自己的市民權利給城市居民,必然地,城市居民就有了支持農村建設和發展的義務。所以,知識青年下鄉插隊,并不是不道德的,而是符合社會主義人人平等的基本信念的。這種平等,不僅是指一個市民和另一個市民之間的平等,也是指一個市民和一個農民之間的平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支持農村建設,既是在行使他們作為國家主人的權利,也是在履行他們作為國家主人的義務。因為,他們不僅是國家比較發達地區的主人,同時也是國家欠發達地區的主人。
毛澤東不是一個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在他的祖國里,生活著56個不同民族,在這56個民族里,男女老幼的權利都是平等的。他心目中的祖國,是人人平等的,是沒有人壓迫人,沒有人剝削人的可愛祖國。既然他可愛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都屬于全中國人民所有,既然不同地區,不同性別,不同種族的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知識青年扎根農村,在社會主義價值觀里,就是沒有什么不可以的,也是人道的,因為,城里人和農民本身就是平等的。
4
革命烈士的鮮血為誰而流?革命烈士的生命為誰而奉獻?這一直是重壓在毛澤東心頭的問題。毛澤東不是個神經脆弱的人,堂堂七尺男兒,他不會因為見到有人槍林彈雨中倒下了,就要哭哭啼啼地拿出手絹擦眼淚。我們可以認定他是一個不會流眼淚的人,一個“狠心”的人,革命者流血不流淚。但我們是無法可以認定他是一個不會思想的人,烈士的血和生命,是他思想的重要主題,在他的晚年,就依然在嘮叨著,這是有人們的回憶為證的。
烈士們不是在為自己的個人利益而犧牲,人已死,能得到什么?烈士們也不是在為他毛澤東個人的利益而犧牲,他們當中不但有許多人不認識他,恐怕也有人不曾聽說過他的名字。烈士們所以愿意作出犧牲,是因為他們受了一個偉大理想之鼓舞。他們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犧牲,是為了國家的長遠利益,是為了子孫萬代而犧牲,是為了我們偉大的祖國而犧牲。既然他們可以這樣,別的人,活著的人,為什么就不可以為民族利益而犧牲點個人享受?這在道理上說得過去嗎?要對得起烈士們的犧牲,這就是毛澤東一些看似不近人情的做法的有力依據。具體來說,就是絕不能讓紅色江山變顏色,這是壓倒一切的原則。因為,中國的旗幟由烈士的血所染成。
但是,畢竟是和平時期,與戰爭年代有所不同,也難于用戰爭年代的道德標準要求在和平環境下生活的人們。讓知識青年扎根農村,確實是有理想主義成份的。知青在城市里長大,這是他們成長的現實,要他們一輩子扎根在農村,不管道理多么充分,對當事人來說,也確實不容易。就如俗語所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在一個發達地區生活慣了,突然又要到一個不發達地區生活,甚至是一輩子,沒有堅強的意志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看到在后來他的立場后退了,1968年提出的號召是接受再教育而不是扎根農村,就是尊重這個現實。而所謂“再教育”,是說知青已經受過教育,有比較豐富的知識,而到農村去,是要學習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培養工農感情,接受勞動教育。
毛澤東是偉大的教育改革家,他的教育目標,就是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他大膽地改革考試制度,有不少科目,開卷就可以,不搞死記硬背的東西。他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等方針,不搞應試教育的那一套。這是很英明的,因為,人才留在社會里,為自己的社會發展出力。但對個人而言,肯定要吃點虧,因為,按這種方針教育出來的學生,基本上沒有什么可能考上哈佛大學到國外圖謀個人發展,只能留在國內,為國家服務,為民族服務。
“再教育”方針的提出,視野比原來“扎根農村”的方針更高了。這是一種雙向的教育,不僅有知青向農民傳播知識,更有知青向農民學習知識。不僅農村需要發展,城市也需要發展。勞動創造財富。當接受過勞動教育的青年學生回到城里,那種好逸惡勞的小資心態,被磨掉了,而通過勞動為社會創造財富的雄心,樹立起來了,有這樣的人民,有這樣的勞動者,我們的國家當然會有長足的發展能力的。而經過這么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中國一定是大有希望的。所以,“再教育”,是教育什么?就是對勞動的態度,對土地的態度,對艱苦環境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素質教育。“再教育”方針,與毛澤東“又紅又專”的干部政策一脈相承。當然,毛澤東時代的治國方針,有完整的治國理念,不是東一鎬,西一鋤的亂刨。
我雖然不是知青,但我讀書時從一年級開始就去學工學農,先是一兩個星期,然后是兩三個月地呆在分校。去分校學習的政策大概與知青下鄉差不多,如果家里有兩個孩子,一個去了分校,另一個就可以不去。去分校學習是很艱苦的,一個星期或兩個星期才吃一次肉,早餐是油鹽飯,兩個正餐是椰菜或大白菜,我們都會從家里帶面醬以及炒面粉去。我吃大白菜吃得身體過敏,肚子瘦得是不得了,記得有一次從分校回家,那是在新年前夕,家里沒有人,而我覺得肚子餓,就到廚房找東西,發現了一大缽豬油渣,吃了一小塊,覺得好香,就那么一塊接一塊地吃,吃了半缽才停得下來。后來外婆從市場上買羅卜回來,就驚叫起來,怎么會只剩下半缽?原來,那是她準備做羅卜糕的材料。在分校勞動是很累很苦的,我們每天都要挑紅磚走幾里的路,為了減輕負擔,我們總是設法在兩塊磚之間,挑稍輕的一塊放到自己的擔子里。指導員總是笑我們不是在斤斤計較,而是在兩兩計較,錢錢計較,但這有什么關系,不值得寬容對待嗎?汗水與疼痛的付出,讓我們對土地充滿了感情,后來我和同學們曾經回過分校去看,那兒仍然是校產。我們恨這段經歷嗎?沒有。當我們同學相聚時,說起那個時候,總會感嘆,真累呀,真苦呀,然而,那是懷著驕傲的心情在回憶。
5
上山下鄉被否定了,隨著77年恢復高考后的知青大回城,上山下鄉運動也就此結束。在我現在看到的所有哭哭啼啼的反思中,對這個政策的批判,都是從個人得失,而不是從國家利益,或人民整體利益的角度出發的。知青苦不苦?那肯定是苦的。如同問長征的紅軍戰士們苦不苦一樣,是個蠢問題。知青大回城有沒有錯?是不是背棄了自己的理想?提出這種指責的人,可以罵一句是混賬的狗東西。知青大回城當然沒有錯,也不是背棄。就如同人上了年紀并不等于是對自己的青春的背棄一樣,這只是自然規律。知青們年青過,熱情過,為國家奉獻過,憑此就值得我們大力歌頌,值得我們大加贊美。討厭那些哭哭啼啼的反思,他們抹殺了千百萬知識青年對發展農村所作的巨大貢獻。這些人,該抽他們的耳光。知青們回城,沒有背棄自己建設國家的理想,其中反映的不過是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的改變。再大點,也就是個人前途與國家前途的矛盾,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其中不存在任何非道德成份。
學術界有把80年代后大量引進西方思想稱為中國的思想啟蒙時期,這是往自己的臉上貼金。要說中國有什么啟蒙運動,不計“五四”時期,上山下鄉就是一場偉大的文化啟蒙運動。這場啟蒙運動的偉大意義,不僅在于知青們向農村傳播了現代文化,讓一直生活在相對閉塞的環境下的農民見識了城里人的新思想,新觀念,也在于農民以他們的純樸與刻苦耐勞啟蒙了城里人相對優越而脆弱的心靈。中國的現代化,如果沒有農民的思想意識現代化,這會可能嗎?中國的發展,如果不是建立在靠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的基礎上,靠依賴,靠僥幸,能長久嗎?上山下鄉運動在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地位,不會比“五四”運動低。因為,它的規模更大,受眾更廣,傳播的不僅有人文知識,還有先進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并且深入到農村社會的細胞里。
但是,知識青年們最終還是有了上當的感覺。不少知青回城,然后,下崗。但若他們不回城呢?比如,當年到深圳寶安插隊的知青,如果留在寶安,日子會不會比下崗更好些?當年到廣東順德農村插隊的知青,如果繼續留在順德沒有返城的話,現在的日子會不會比下崗好過些?如果答案是肯定,那么,毛澤東就沒有欺騙他們。毛澤東鼓勵他們建設農村,作為農村的建設者,他們理所當然有權利與當地農民一同分享農村發展的成果。也許,他們返城是個錯。
不管在返城知青中,后來有多少人成了貪官,他們當年作為滿懷熱情建設農村,建設祖國邊疆的奉獻者,是為祖國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的。沒有知青象宣傳隊一樣的向廣大農村宣傳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后來的鄉鎮企業就難有這樣高速的發展。知青們的貢獻,應該給予肯定。知識青年作為一個整體,無論是留下來的,還是返城了的,都無愧于我們共和國的歷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