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上山下鄉與民工進城務工
霍建榮
湖南電視臺“變形計”欄目播出《網癮少年》后,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各方面的評論也很多。我寫完《魏程換家為什么變了?》以后,想到一個看似沉溺網游、難以自拔的城市少年,一個父母、學校感到無可救藥的初中生,在青海農村的“父母家”,經過七天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感到十分的驚奇。魏程回到家后,看到了父親為他錄制的DVD,一家人終于相互理解,他重新回到了學校。
魏程的到農村后的“變形”,讓我想起昔日知青的上山下鄉,進而聯想到當代的民工進城務工。
讀了馬洪斌先生的《知青墓前的思念》,可以看出,當年農民對知青是友善的。他的家人待毛毛,如同待自己的子女,“在背地里,母親不知嘟嚕了多少次:那么小的孩子(知青),遠離父母,到咱這窮鄉僻壤的地方來,當父母的還不心疼死了?咱農村又不缺勞動力,也不知道上面是啥政策?”是許多農民對知青的態度。而(毛毛)爸爸拍著毛毛的肩頭說:“孩子,去吧!農民可是咱的衣食父母啊!長期不和他們接觸,就會把他們忘記了!”,這樣的話城里孩子再也聽不到了!城鄉差距、城鄉鴻溝越來越大了,用“農民”罵人,更顯出這種歧視與隔閡。為何當年農民能友善待知青,而今天城市卻歧視農民工呢?
關于知青上山下鄉,一直有正反兩方面的評論。我想,站在不同的立場、角度,經歷的不同,時間的不同,都會得出不同的評價。我來自農村,七十年代的人,在重新反思以前接受的對一些事件的看法后,我站在農民的立場,以現在的眼光,這么看知青上山下鄉:
一、毛澤東關于知青上山下鄉的決策是偉大的。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工農聯盟這一基礎的歷史形成和重要性不容置疑,而毛澤東一直為加強這一基礎、消滅城鄉差別而不懈地努力,上山下鄉也是加強工農聯盟、密切工農關系的一項措施。
知青上山下鄉,體會感受了農民、農村的艱苦,給農村帶去了文化科技;也有許多知青經過上山下鄉的磨練,為今后成就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農民對知青的關心、愛護,也讓許多知青把當年下鄉的地方當做第二故鄉,對農民有著濃厚的感情,如王蒙;盡管一些地方的一些知青曾經受到一些當權者的殘害,但并不是廣大農民殘害的。
現在,國家又號召大學生到農村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有人將這場派遣大學生到農村工作的計劃稱為新上山下鄉。可見這項措施是正確的,就看如何落實和執行。
二、一些知青詛咒、報怨、痛恨上山下鄉。一位在美國的中國年輕學者陳意新,寫過一篇很有影響的研究知青上山下鄉史的論文,題目就叫作《從下放到下崗》,集中概括了一代知青走過的坎坷人生歷程。“最悲慘的一代!讀書趕上下鄉!回城工作趕上下崗!”“荒唐!!!現在竟然還有人為‘上山下鄉’唱贊歌,我永遠不會忘記火車開動時那撕心裂肺的哭聲!!!同時也應該看見是高考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我想這多是站在城市、市民的立場而言的,或者是與其他市民比較而言的。難道農民沒有為中國革命流血流汗,而革命成功后,農民仍然就該待在農村受苦?如果把知青短期的上山下鄉勞動與農民祖祖輩輩的勞作相比,把“從下放到下崗”的人與現今大多數農民相比,誰更可憐呢?
三、農民待知青與市民待民工。近些年,大批農民不得已涌進城市務工(這與知青上山下鄉截然不同),他們干著城市中最低廉的工作,缺乏安全防護和勞動保障,卻受盡政府、城市人的歧視,乃至剝削,而且面臨欠薪、生命安全。暫住證、借讀費等一系列非國民待遇,讓人感慨。
從當年農民如何對待知青上山下鄉,到今日城市人如何對待進城務工農民的區別,我們感受到城鄉人的差別,感受到工農聯盟的削弱。
(2007-10-29)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