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知青文化節的幾點想法
云南知青雜志副主編
昆明安寧知青聯誼會秘書長
程約漢
至今年12月22日,中國知識青年分赴祖國各地上山下鄉已整整四十周年。倘若上溯至1955年,那就是半個世紀,潮起潮落,日月如梭,壯懷激烈,感慨萬千!
當年,正值舊中國歷史翻開嶄新的一頁,第一次當家作主的億萬勞動群眾開始建設與創業的偉大歷程,上千萬知識青年在祖國發出號召的時候,積極響應,脫下學生裝,穿起粗布衣,參與奮斗,用青春與熱血推動農村邊疆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隨著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知識青年先后走上新的崗位,以新的姿態書寫自己的多彩人生篇章。“知識青年是共和國教育最成功的一代人”,這一命題越來越為各種群體和社會接受。每位知青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每段感人的故事都有一位知青。這一代人無悔于國家,也無悔于自己。
今天,當開國領袖發出上山下鄉號召四十周年這個歷史性日子正一步一步朝我們走來的時候,歷史會再次發問:兩鬢染霜的你們,會不會裹步不前?還能對社會做什么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嗎?
相信你我他,在緬懷大半人生經歷的時候,也積極思考這個問題。
云南知青文化研究會,在知青上山下鄉三十九周年的紀念會上,經過多次討論,決定向全省乃至全國知青倡儀成立“中國知青文化節(中國知青紀念日)”在每年12月22日都爭取政府支持舉辦內容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為何創立12月22日中國知青文化節(中國知青紀念日)呢?我們認為:第一,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發展經濟創功立業,人數之多,跨度之長,空前未有,堪稱新中國建設史上重大歷史事件,知青的汗水沒有白流,對新中國繁榮昌盛作出基礎性的不可磨滅貢獻。第二,千百萬中學生第一次深入社會最底層,磨煉意志、增長才干,諳熟國情,同農民結下友情,為今后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走到各條戰線后,他們沒有也不會輕視農民,這是了不起的毛澤東時代的偉大成就。這也為“就業——升大學——成功”的杰出人才模式提供最典型的、最多的范例。第三,知識青年在最落后邊遠的農村和邊疆,同最艱苦的勞動群眾辛勤勞作,風雨同舟,在當時對美國、阿爾巴尼亞等國產生影響,引起世界的關注;至今熱力四射、魅力未減。即便脫去斑斕的政治油彩,已體現著正義、公道、平等的普世價值,閃爍著人類精神的永恒之光。第四,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需要精神的力量,更需要理想、道德和情操的力量規范和支撐。請問,什么是中國知青的形象?是新中國一代建設者、創業者和愛國者。什么是中國知青精神?就是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國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實干精神。中國知青精神延續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受“五四”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大慶精神、大寨精神的熏陶,在新中國的困難重重建設史上產生過精神變物質的巨大作用。挖掘、總結和傳承中國知青精神,仍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二十一世紀的時代課題。這也關系到我們這代人留下什么遺產給子女后世的問題。在農村和邊疆,多數知青表現是好的,比較好的,思想單純上進心特強,這是歷史的真實。將艱苦而光榮的中國知青歷史歲月,涂抹成一部血淚史、災難史,有很大片面性。忽視、曲解和否定中國知青形象和精神,對不起自己,對不起曾付出青春和熱血的千百萬知青及其父母,以及關心和培養過他們的毛澤東、周恩來老一輩革命家和各級領導者,更對不起那些安家落戶在當地的知青朋友們,包括在上山下鄉中獻出寶貴生命的知青朋友們!第五,對上千萬知青在政治上肯定,精神上弘揚,經濟上優撫更有許多工作要做,需要廣大知青及其支持者的努力。現在還有些知青滯留在農村;有些病殘知青、邊緣化的陷于貧病交加的知青;有些“青春獻給黨,到老無人管”的下崗知青;有些因冤假錯案仍未平反的知青,有些“獻了青春又獻終生”的知青,其子女要求回原籍等問題都需呼吁解決。“國家關心、負責到底”,這是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倡導,躬行實踐,值得后來領導者思考。蘇聯優恤衛國戰爭老兵的經驗,值得借鑒;1985年中央解決知青工齡的范例值得借鑒。關愛知青是一項涉及社會千家萬戶的民心工程,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必要舉措。上述內容的宣傳、實施和落實是我們每個健在的知青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12月22日中國知青文化節(中國知青紀念日)具有巨大的容量和深邃價值;
12月22日中國知青文化節(中國知青紀念日)擁有最廣泛而深厚的民眾基礎;
12月22日中國知青文化節(中國知青紀念日)是城鄉互動和諧的新載體;
12月22日中國知青文化節(中國知青紀念日)是奮斗、平等和公正的精神象征。
知青朋友們,因為人民共和國由窮變富、由弱變強的一次歷史選擇,我們當年走到一起來了,而有了一個共同的稱號“知識青年”。共同生活與工作,所形成的知青情結具有巨大凝聚力、親合力和創新力。現在在雖然年過半百,但任重道遠。一位云南知青詩人說“人是不容易偉大的,良心卻很偉大。一般說來,當過知青的人,都容易表現出良心。”無論自愿上山下鄉的志愿知青,還是祖國號召上山下鄉的潮流知青;也不管當年在農村,還是在邊疆農場;也無論今天的生活際遇如何,讓我們攜起手共同努力吧!
順致知青的敬禮!
2007年12月20日
代序
吳丹江
約漢兄將多年心血結集成冊囑我寫序,我和他曾有過昆明市委機關同事的淵源,人生易老,如今二十多年過去,時間地點環境發生了許多變化,在這個瀏覽迅猛,審美多元,撫摸和欣賞紙質閱讀品日漸衰退的時代,任何圖書都存在選讀選購危機,因此,我不認為這類以鉤沉為主題的書籍會引發傳播的熱潮,連是否有人會用心閱讀我都表示懷疑。
逐一讀完書稿,我對他在寫作領域長久的堅持感到吃驚,全書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作者從舊作中整理出的代表性隨筆雜文,細品慢嚼,不能說篇篇珠璣卻彌漫著陳年老窖的倉味余香;另一部分則是最觸動我的中國知青章節,全篇點評與敘述結合,用“從毛主席、周總理、朱委員長對家里的年輕人說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四個歷史階段”、“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新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誰在妖魔化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等四個章節剖析知青歷史的起落沉浮,解讀知青歸宿的種種懸疑,姑且不論立意寫法是對是錯,僅憑一個知青一介草民敢于求真相要說法的執著和勇氣,就值得靜心翻閱。
每個人都會享有自己的時代,但很少有人會把自己所生活時代的特定歷史標記留作紀念,以致許多已經落幕的時代因為缺乏佐證而無法還原真實面貌。約漢兄作為昆明64屆的老知青,不但能夠堅持數十年,把自己收存到的知青時代的文章逐項歸類圈注,而且能夠在中國知青歷史終結30年后予以出版面世,使知青那段史料散失嚴重的模糊過去,有了更多可資回憶與紀念的憑據。這些憑據作為特定時代的遺留物,雖然還需要權威機構的等級認證卻無疑成為了民間少有的檔案珍藏,雖然失去了現實發展的指導意義卻無疑具備了見證歷史的文物價值,使后世不會因為修史者的粗糙心而找不到歷史的真正源頭。
撥開歲月的叢林,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中后期,有一支不著軍裝的青少年部隊,餐風露宿晝夜兼程,奔赴廣闊天地,準備大有作為。
這支“毛主席揮手我前進”的三千萬未成年大軍,以董加耕、侯雋、邢燕子為先鋒,一位叫名金訓華的上海青年在東北激流中犧牲生命的勇敢,使這支部隊曾經不倒的軍旗涂滿了悲壯的色彩。
非常不幸的是:這支知青部隊誤入了歷史的盲區,以致光榮貶值為悲愴,莊嚴氧化為浩劫,大約30年前,整支部隊成建制歸零。于是,在新中國的史冊上,他們除了留下一個“原罪的知識青年”番號,似乎什么都沒有留下,成了名符其實的有軍無史的部隊。
在求新求變的二十一世紀,像他這般站立于風雪埡口,癡迷于手書知青歷史指路牌的作者恐怕微乎其微,但愿有人愿意傾聽知青潮漲潮落的奉獻老故事,但愿有人會對浸漫在祖國大江南北的知青產生哲學新興趣,但愿有人會對中國知青行一個遲到的軍禮。
當今時代,被注銷被忽略被掩埋的歷史性痕跡越來越多,何況其他非歷史性痕跡。約漢兄窮盡半生積累奔波出書,完全出自對痕跡歷史的擔當負責,是最起碼的知青家族人格尊重訴求,有勇敢也有沖動唯獨沒有功利,這種精神非常難能可貴,這種態度特別值得欣賞。
看完全書,陣陣蒼涼,襲上心頭。知識青年——雖書寫了歷史卻被歷史拒絕記載,雖創造了歷史卻被歷史一筆鉤銷。如今事主尚在,已經滑稽天下;一旦物是人非,豈不哀莫大焉?
中國知青,在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猛烈爆炸的年代,把人生的初戀獻給新生的祖國,把青春的花季綻放在貧瘠的農村,把生命的軀體匍匐在歷史浩劫的崎嶇路段,難道,就因為他們勇于默默無聞分擔祖國的苦難而被理所當然地漠視和忽略?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三千萬知青不僅僅是枯燥的數據,更是有血有肉不容踐踏的生命,歷史學家是否應該良心發現,使中國知青不再成為新中國史卷上最黯淡蒼白的一代。
終于,《人民日報》在2008年7月18日刊載的《中國知青上山下鄉大型畫冊》征稿啟事中稱:“在新中國的歷史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作為史無前例的壯舉,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在漫長的歲月中,數以千萬計的知識青年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上山下鄉,在廣闊天地同廣大農民群眾一道,戰天斗地,用熱血和忠誠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
雖然,這僅僅是歷史性禮儀的簡潔肇始,卻與本書的愿望一致,是對天下知青的一絲撫慰。
二○○八年七月
不應否定中國知青歷史歲月
題記
一位日本作家曾說過:“青年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不必強求劃一,不過那種向往正確的人生,為人們去流汗,去做貢獻——應該認為這樣的青春靈魂才能使人生迸射光輝”。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在他的《莫斯科日記》中,深刻指出:“我在蘇聯的逗留過于短暫,在此期間,我接觸了強大的人民,他們在不斷克服無數障礙的同時,正在共產黨領導之下,懷著英勇無畏和井然有序的激情創建新世界。我贊嘆他們的強大威力,他們的快樂生活,他們的熱忱,雖說有艱難困苦,它們正在被逐漸克服,而且,艱難困苦更提高了他們的偉大工作的價值。我在離開時真正確信我在前來這兒時所預先感覺到的東西:唯一真正的世界進步是與蘇聯的命運不可分割的,蘇聯是無產階級共產國際的火熱的策源地,全人類都應該并將成為這樣的策源地。在所有國家,保衛無產階級共產國際,反對一切威脅它的發展的敵人,這是不可推卸的責任。這種責任——您是知道這一點的,親愛的同志——我從來沒有放棄過,只要活著,也永遠不會放棄”。
這兩位膚色不同作家所說的話,不會因為現實生活的逆轉變遷就喪失其價值,真理具有無障礙的穿透力,人類社會的進程還將要證明。為此,留下時代真相,闡述中國知青上山下鄉的歷史地位,讓“死者反生,生者不愧”,是每一位兩鬢染霜老知青的歷史責任——首先讓我們的兒輩以至孫輩們,其次是社會明白,而不受忽悠與誆騙。
一、從毛主席、周總理、朱委員長對家里的年輕人說起
1、毛主席子女毛岸英、毛岸青、李納下鄉
2、周總理侄輩周秉建、周秉和下鄉
3、朱委員長孫子下鄉
4、城市學生青年上山下鄉、同工農結合是被民主革命證明成功的經驗
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四個歷史階段
1、民主革命階段
2、新中國成立至文化革命前1966年,上山下鄉知青182.28萬人
3、文化革命至1976年毛澤東逝世,上山下鄉知青1402.66萬人
4、1976年至1980年日漸式微,上山下鄉知青244.54萬人
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新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其歷史地位不應否定
1、一次大規模地改變舊中國落后的實踐;知青的汗水沒有白流,他們的功勛已成現實圖景,彪炳史冊。
2、上山下鄉的主張不是毛澤東的個人行為,在實施中是動態管理,已有一千萬知青調往各條戰線。
3、上山下鄉既解決經濟(失業)問題,又解決社會問題、政治問題,何樂而不為;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十分關愛、培養和器重、擢升知識青年。
4、知識青年和上山下鄉是一株蒼茂大樹和累累碩果的關系;什么是中國知青的形象,及其精神。
5、中國知青精神感動世界,在阿爾巴尼亞、美國等國家的回應,并融入世界正義、平等和進步的潮流。
四、誰在妖魔化廣大知青上山下鄉的歷史歲月
1、知識青年是“共和國教育最成功的一代人”。
2、知識青年不是“敏感問題”,如何在新世紀把握知青問題的主動權。
3、“青春獻給黨,到老應該管”,正確認識和解決知識青年現有的實際困難,是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舉措。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