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終相信,美國的輿論霸權最晚形成,但必將最早衰落。輿論霸權的根基在于信譽——有人信,霸權還可以存續;沒人信,霸權自然就土崩瓦解。美國的國際信譽本就岌岌可危,最近還在懸崖邊瘋狂蹦迪,讓人更堅定了這一判斷。
一、信譽被流量反噬
網絡是個好東西,流量更是有種致命吸引力。現任美國總統大搞“社交媒體治國”,就職以來日均發帖7條,高峰時一天之內光轉帖就100多條,真是“行走的頭條制造機”。
利用特權、操縱算法把社交平臺玩成“數字白宮”,從毀約退群到驅逐移民,從廢除教育部到繞過官方渠道宣布人事任命,加之常常朝令夕改,甚至連自己發過的東西都“不記得”,讓政府官員無所適從。美國知名專欄作家弗里德曼認為,美國新政府內閣總是要硬著頭皮執行自相矛盾的指令,只因總統在社交媒體上隨手就可以拋出未經深思熟慮的政策。
最近更是上演“反轉反轉再反轉”,先是對全世界征收百年來最高關稅,不一天又宣布暫緩90天,炫耀其他國家領導人都來“親吻我的屁股”,然后又忙不迭免除部分電子產品關稅,活生生把貿易政策玩成了過家家。連他的助手們都錯愕震驚,共和黨內部人士評論為毫無章法,簡直一團糟。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等媒體指出,這讓全世界再次確信“美國是一個不可靠的商業伙伴”。
還把社交平臺當成斗獸場,一會化身“鍵盤俠”,火力全開攻擊“瞌睡喬”等民主黨政要、左派法官、自由派媒體;一會向別國隔空“約架”,什么“加拿大將成為美國第51個州”“美國應該擁有格陵蘭島”“收回巴拿馬運河”,重復恫嚇威脅,強化觀點輸出,固化“群體認同”。
《新聞周刊》等媒體認為,這類“社交媒體閃電戰”是一種更大規模、更廣范圍、更高效率的信息“淹沒戰術”。這套打法,就是通過疾風驟雨的節奏釋放巨量訊息甚至噪音,讓受眾目不暇接,不知不覺被洗腦。對于政敵和對手,也可以利用這種密集轟炸始終保持進攻勢頭,分散壓制對方火力,使其難以反撲。
如此“社交媒體治國”看似攻勢凌厲,有所斬獲,但其發心不正、德行不端、誑語不斷,必然遭到反噬。
畢竟,流量為王搞得不好就會淪為流量奴隸。要想保持“淹沒”態勢、持續引流吸睛,就必須不斷制造爆炸性消息,作出更加離經叛道的決策,以此創造新的憤怒或恐懼周期。而這只會讓本就混亂失序的美國政治社會進一步撕裂極化,其他國家也會愈發感受到“博眼球”的破壞性,引發更強烈的“世界反對美國”。
“信息淹沒”搞多了也會導致審美疲勞。因為美國政府的信息灌輸就像“皇帝的新裝”,只有口號,不見實效,解決不了民生疾苦,甚至做著傷害人民的事,久而久之自然讓人厭倦反感。《金融時報》記者盧斯認為,如此高頻的“信息泄洪”將逐漸令人從“習慣性震驚”(boringly shocking)轉為“極度地無感”(shockingly boring)。
二、草臺班子露了怯
美國新政府的人事任命也相當奇葩。選人用人標準總結起來就是,只看忠誠,不看專業,經驗履歷可以沒有,“花式夸夸”必須在線。就這么物以類聚的一班人,躲進白宮成一統,在信息繭房里其樂融融。
副總統把激進政治敘事發揚光大,堪稱“最強分身”,前腳給歐洲上“民主公開課”,后腳又對烏克蘭搞“感恩教育”。國防部長、交通部長自己就是媒體人出身,擅長制造噱頭,把政治討論變成造勢秀場。白宮發言人更是“頭號迷妹”,不是成天歌頌“上帝之子”,就是懟天懟地懟群媒,謊言謬論張口就來。
,時長00:23
除了這些死忠粉,還有一伙“超級鷹派”扎堆。這些人大多是些墻頭草,表面上言必稱“Yes, President”,捏著鼻子當舔狗;內心卻各懷鬼胎,不少人千方百計推銷自身主張,在各類政策文件中塞入私貨,為自己將來篡權問鼎謀取資本。
高官們也紛紛搞起“群聊治國”。最近震驚世界的“信號門”群聊泄密事件,不但帶火了“拳頭、美國國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烏有之鄉 WYZXWK.COM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