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山呼海嘯,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最近不得不表示認錯。這位3年前曾發表“金融市場的自我監管比政府監管更有效”這一著名論斷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而今承認,他原來以為市場中人們的自利傾向會促使其相互監督,從而產生自律,“金融體系崩潰令我感到震驚,簡直難以置信”,自己至今“仍然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什么事”。
雖然格林斯潘對危機的起因表示困惑,但他的話實際上揭示了這次危機到底是撞在哪塊巖石上。顯然,被否證的并不是作為經濟學基石的“人性自利”。反之,危機制造者華爾街金融家們的表現,酣暢淋漓地演繹了什么叫做“人性自利”。在這次危機中,真正被撞得粉碎的,其實是自亞當.斯密以來,尤其是在蘇東劇變后,已經深入人心的這樣一種理念:市場機制可以使每個人主觀上自利的行為,客觀上有利于全社會福利的增進。
眾所周知,這正是經濟學教科書和經典理論對市場優越性的描述,也是西方一些戰略家、理論家理直氣壯地宣布市場機制可以在世界范圍內“不戰而勝”,甚至“終結歷史”的依據。正因為如此,被這次金融危機蹍成碎片的,不僅有數以萬億計的物質財富,還有無數人的精神信念,因為它從觀念上撼動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基石,顛覆了自冷戰終結以來所凝固的西方的樂觀與傲慢。
格林斯潘所不能理解的危機起因,肇始于華爾街主導的“金融創新”。正如牛頓定律在經典力學范疇內完全適用一樣,“市場可自我監管,自動調節,導向整體福利最優”的觀點,在金融幾乎就相當于存儲與借貸的亞當.斯密時代,也是能夠成立的。但在金融衍生產品令人眼花繚亂的今天,就象牛頓力學面對光速運動和量子世界一樣,市場理論也需要革命性的突破,否則就會淪為一種迷信和笑話。
在當代,金融業具有“預支未來”和“延后風險”的雙重特性,即可以通過衍生產品將預計的未來利潤提前兌現,同時將現在的風險延遲到未來才發生。華爾街的“金融創新”則將這兩種特性推上了一個又一個的高峰——這是何等神奇的點金魔術!正是在這種點金術下,市場機制通過自利者的相互監督而形成行業自律的可能性被瓦解了。金融家、股東、客戶、消費者,似乎人人都成了這場盛宴的享受者,唯一需要支付代價的,只是未來。而在市場中,是沒有人為未來負責的。金融家不需要為未來買單,股東和消費者因信息依賴于金融家,看不了那么遠。唯一既有立場超越眼前利益,又有足夠信息可洞察長期變化的政府則被告知——不能干涉市場自由,因為“市場的自我監管比政府監管更有效”,市場可以自動調節,導向最優——實際上,此次比格林斯潘更應該認錯的,是兩年前去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這位畢生捍衛市場自由、視政府干預為寇讎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在天堂不知道會不會發出嘆息。歷史的演變總是富于諷刺意味,就在以弗里德曼為首的一批學者殫精竭慮、尋章摘句,終于“論證”出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災難也是由于政府的干預,并且使這一“發現”逐漸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已經成為學界主流觀點的關鍵時刻,又一次經濟大海嘯發生了。近距離的觀察,使人們可以清晰地判斷出,災難的源頭究竟是政府干預還是市場放任。不知道這一回,自由主義學者們還有什么辦法將事實歸納到他們的有色眼鏡之下?或許,還是要等到大多數人都已經記憶模糊的幾十年以后?
上述點金游戲是這樣開始的:在現代金融市場上,只要有一個人玩這種“預支未來+延后風險”的游戲,而政府又不加以干預,那么其他人就不得不跟進。否則,他們怎么與集未來利潤于一刻的人競爭,手持木棒的人又怎么對抗飛機大炮?隨著越來越多玩家的跟進,被延后的風險堆積得越來越大,直至大到誰也無法承受的程度。于是,玩家們只能結成“共謀”,共同籌劃更加神奇的魔術,以便更進一步的透支未來,延緩危機爆發,同時祈禱鼓聲不要很快停下,鼓聲停時接花的那個人不要是自己。在這一過程中,風險被進一步放大,直至最后無可避免的爆發——這就是華爾街金融游戲的始末。
明白了癥結所在,處方就很清楚了。那就是,不管有多少“有力的證據說明自由市場體制運行得非常順利”(格林斯潘語),都不能放任市場,僅僅依靠其自我監督,尤其是在金融領域。在經濟全球化、金融衍生產品層出不窮的現代,政府必須承擔起一項新的公共職能,那就是監管市場,保證經濟運行的長期安全性。為此,政府有理由干預市場的運行,甚至不惜犧牲短期的效率。市場本身是不懂犧牲邏輯的,在這個時代,市場趨向效率最大化的配置功能并沒有改變。但市場朝向的,往往只是即時或短期的效率。自有市場以來的經驗事實證明,市場不具備長期理性。否則,就不會有經濟的周期性,不會有馬克思所揭示的周期性經濟危機,以及今天的金融危機。今天的金融危機實際上是當年經濟危機的變種——在現代金融以其敏感性和強大配置能力緩沖了傳統經濟危機的同時,又將危機積累成了影響更加深廣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可以說,時至今日,人類仍然沒能擺脫當年馬克思所預言的危機。
——《環球時報》2008年11月3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