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明作為當代中國左翼文學的代表人物,與其他左翼作家的關系既體現為對歷史傳統的繼承,又包含思想與創作路徑的差異。其核心關聯可概括為以下維度:
一、與左翼先驅的傳承關系
魏巍與陳映真
劉繼明被視為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作者)與臺灣左翼作家陳映真的精神繼承者。魏巍晚年對資本主義化的批判、陳映真對第三世界革命的書寫,均在劉繼明的創作中延續。例如,《黑與白》對資本擴張的控訴,與陳映真《鈴鐺花》中對階級壓迫的揭露形成跨時空呼應。
曹征路的并立與接力
曹征路(《那兒》《問蒼茫》作者)與劉繼明被并稱為“新左翼文學的兩座孤峰”。曹征路在2000年代以國企改制題材開創底層文學先河,劉繼明則在2010年后進一步拓展題材邊界,將歷史縱深與全球資本主義批判結合。《黑與白》被認為是對新左翼文學的推進,例如通過塑造王晟等復雜人物,展現左翼知識分子在當代的困境與突圍。
二、創作理念的共識與分野階級敘事的深化
劉繼明與前輩共享對階級分析法的堅持,但更強調全景式社會解剖。相較于曹征路聚焦工人群體,劉繼明在《黑與白》中納入地主后代、知識分子、資本新貴等多階層,通過人物命運交織揭示結構性矛盾,這種“社會各階級分析”的書寫范式被認為是對茅盾《子夜》傳統的復歸。
歷史觀的激進重構
劉繼明突破1980年代以來文學界對前三十年的否定敘事,在《黑與白》中正面書寫土地改革、人民公社等歷史階段,嘗試彌合新中國“兩個三十年”的斷裂。這種歷史觀與魏巍晚年對毛澤東時代的捍衛一脈相承,但更具文學實驗性,例如通過魔幻現實主義手法解構主流歷史記憶。
三、與當代左翼知識分子的互動理論建設的合作
與學者孔慶東合編雜志,推動左翼文學的理論體系化。孔慶東曾撰文將《黑與白》與《紅巖》對比,強調其對“真假馬克思主義”的辨析,這種批評實踐構建了創作與理論的共生關系。
文化陣地的共建
通過創辦寫作研修班等形式培養和凝聚左翼文化力量,培養青年寫作者(如“左輪”“小畢”等),形成不同于學院派的新左翼文化網絡。這種組織化實踐區別于曹征路等相對孤立的創作狀態,體現其“有機知識分子”的自覺。
四、思想光譜中的定位爭議
盡管被歸類為左翼,劉繼明的立場在左翼內部仍存分歧:激進性:相較于“新左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妥協,他2018年后與文壇的公開決裂,標志著從“體制內批判者”向“革命性左翼”的轉型,這種激進姿態使其更接近西方“極左翼”定義。 大眾化路徑:他主張文學評價權應回歸普通讀者,通過微博體系列隨筆《隨想錄》降低左翼思想傳播門檻,這與部分強調理論深度的左翼知識分子形成對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